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什麼有很多人不愛發朋友圈?

現在,微信被廣泛使用,但是卻有很多人都不愛發朋友圈,這是為什麼呢?

GIF

1

不愛發朋友圈的人,有的是因為受到過網路暴力的傷害而逃避,有的是因為自身生活充實而不喜歡把生活炫耀給別人看。

即使朋友圈相對於微博等其它社交軟體封閉性和私密性強一些,也很容易受到網路暴力的傷害,而且這種傷害是來自身邊熟悉的人。即使不是那種整天發微商信息的人,稍微多發一些關於自己生活的人,也會被很多人嘲弄。即使是很平常的東西,也會被一些朋友過度解讀,認為那是炫耀,那是矯情,在評論里出口傷人。當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就是炫富和矯情,被人謾罵了而對朋友圈失望了。

有一些人不愛發朋友圈,是自我精神世界充實而自由,完全不需要在網上展示自己的生活,自身也不喜歡這樣的社交方式。生活是自己的,自娛自樂,何必在網上炫耀。他們有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有忙碌的事情,也會和好友分享,只是更多地在私下或者面對面交流。

2

以前特別愛發朋友圈,現在不能說不發,只是少之又少!以前發心靈雞湯,發勵志話語,那會兒覺得讓大家看看,我是個多麼愛讀書,愛上進的人!後來才發現是個屁!正二八經的成功者,上進者哪有時間發這些虛偽的東西,人家都忙著賺錢呢!我也發自己的心情,發吃的,玩的!為了給自己在乎的他看,結果,撕逼以後!把我拉黑名單!我就再也不發了!因為沒有了看的人!通訊錄里就沒有了注意你的人和你注意的人!發了何用?現在偶爾手賤發一條心情!不到五分鐘我就刪了!發了感覺沒用!有時時不時翻翻通訊錄,會發現好多人把你刪了,有時候我也會刪一些人!我屏蔽了所有的微商!朋友圈我不發了!我也刪了2012年到現在所發的心情,和一些亂七八糟!留下了屈指可數的幾條!我想,我再發朋友圈,那就再自己結婚的時候吧!

3

01

生活是為自己過的

不是給別人看的

上個周末,大學室友小A正巧來杭州,便跟我和另一個留杭的室友小B一起吃了個飯。

飯後閑聊時,小B忽然問小A:「最近怎麼沒看到你發朋友圈?」

小A當初是我們寢室六人之中最喜歡發朋友圈的,無論心情是好是好,生活是忙是閑,什麼都愛往朋友圈裡放,動不動就是一天連刷十多條。

可是畢業的這半年以來,她發朋友圈的頻率卻越來越低,從前一段時間開始,更是一條都沒有發過。

「朋友圈裡傻逼太多,戒了。」小A不咸不淡地回答了一句。

原來,自工作以來,小A微信里加的人越來越多,發朋友圈的時候自然也多了很多顧忌,饒是如此,也還是免不了遇上奇葩。

前段時間,她因為發高燒進了醫院,隨手拍了張掛點滴的照片發在朋友圈,卻因為正巧拍到了自己新買的包而被一些人當成了炫富——

- 「這逼裝的我給滿分。」

- 「無形炫富,最為致命。」

- 「土豪,求包養。」

- 更有人陰陽怪氣地留了句:「不就是個包嗎?有什麼好秀的?」

氣得小A怒刪狀態,決定從此不發朋友圈,眼不見心不煩。

「就因為這不發朋友圈了?」小B一臉詫異, 「不是你的風格啊。」

當初有人抱怨小A老是在朋友圈刷屏,結果這妮子直接就發了條狀態——「我就是閑著沒事愛發朋友圈,嫌我刷屏太煩的就把我屏蔽啊。我求著你來看我的狀態了嗎?」

這樣的她竟然會因為幾個奇葩就退出朋友圈了?

「也不全是,主要還是覺得沒意思了。」小A啜了口咖啡,眼神中似有些感慨, 「接觸的事物越多,就越覺得發朋友圈真是一件很沒意思的事情。發那麼多開心不開心的狀態,無非是為了有人看見,有人關心,可事實上,你朋友圈裡的絕大部分人都並不在意你過得好怎樣。那些點贊或者留言也大多只是打發時間的消遣而已,不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任何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

「是啊,我也覺得朋友圈越來越沒意思了。」小B嘆了口氣,「微信好友名單里往下一拉,除了同事朋友,一大半都是因為各種亂七八糟的關係而添加的陌生人。朋友圈更是什麼消息都有,刷半天也看不到幾條好友的動態。」

「我現在有些明白你當初說的話了,生活是為自己過的,而不是給別人看的。」小A看著我說道,「與其用自己的時間精力去換取這一點點廉價而短暫的存在感,還不如在生活中多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自己開心就好,管朋友圈裡的那群人知不知道呢。」

我笑了笑,「聽你講這麼成熟的話,還真是不適應呢。」

02

當朋友圈變成

複雜的人際關係圈

這些年,隨著將微信作為通訊方式的人越來越多,你朋友圈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那裡面有你的父母、親戚、朋友、同事、領導、下屬,某個群里只聊過兩句話的群友,甚至還有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就掃一掃認識的陌生人……

朋友圈已經不再是「朋友」圈,轉而變成了一個巨大而複雜的人際關係圈。哪怕只是你隨手發的某條消息,也會和某些人產生聯繫。

- 在凌晨發一條加班的狀態展示一下自己工作的努力,但又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工作到半夜;

- 想要吐槽某個領導,又怕有同事看到會說出去;

- 想要抱怨抱怨生活,又覺得和自己積極向上的個人形象不符……

於是,越多越多的人開始營造自己的朋友圈形象。

甚至有一些情感大 V 開班傳授「朋友圈建設大法」,教學員如何通過在朋友圈中展露自己的價值,從人際網路中獲得更多潛在的益處。

一張照片,怎麼拍才好看?一段文字,怎麼寫才能顯得裝逼又不惹人厭?一條狀態,怎麼發才能吸引大家的眼光,得到更多的利益?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時常顧慮——這條狀態發出去會不會被別人誤解?會不會被不該看到的人看到?要是有人評論了,你沒有及時回復,對方覺得你故意不理他怎麼辦?

顧慮越多,不安的情緒就越大。

顧先生曾經就跟我吐槽說:「我又不做微商,這樣花費時間精力在朋友圈塑造形象不覺得很累嗎?」

是啊,朋友圈原本只是一個讓大家展示自我,放鬆休息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了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去偽裝、去美化自己的「成績單」,再不復最初的放鬆隨意。

而這樣塑造朋友圈形象帶來的最實際的弊端之一,就是浪費時間,降低工作效率。

- 看見朋友圈紅點提示,忍不住手賤點進去一看,結果一刷就忘記自己之前要做什麼了;

- 發布了某條狀態,就會想去看看有沒有人給自己評論點贊;

- 回復了他人的某條信息,就忍不住想對方會有什麼反應……

當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自然就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了。原本可以好好利用的整塊工作時間,硬是被分割成了無數個碎片。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

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這大抵就是很多人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的心情。

不是為了裝逼,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厭倦了撿拾別人的生活碎片,想要利用刷朋友圈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並且真正享受的事情。

03

真正在乎你的人

從不會只在朋友圈關心你

其實,我也曾是一個很愛刷朋友圈的人。

剛進大學那會,因為陌生的環境加上聯考失誤帶來的低迷狀態,我曾一度痴迷過QQ空間和朋友圈,整天捧著手機髮狀態,然後等待他人的點贊、評價、互動,還美其名曰是在拿朋友圈記錄生活。

只是,現在想想,大概那只是在自欺欺人吧。如果真的只是想記錄生活,為什麼不寫日記呢?為什麼不設置成僅自己可見呢?

因為在我的潛意識裡就是想讓其他人看見啊……

我就是想要有人在我難過的時候留言安慰我,就是想要別人在某些方面誇獎我甚至羨慕我,我就是想要擁有那種有很多朋友關心我、在乎我的感覺啊……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喜歡發朋友圈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兩種基本需求——

一、是尋求歸屬感

二、是彰顯自我

再說得籠統些,就是在尋找存在感。無論是吐槽也好,炫耀也好,哭訴也好,哪怕只是平淡的陳述,這一切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使自己跟他人跟世界產生連接。

也正是因為這個目的,才會有那麼多人努力塑造自己的朋友圈形象,把自己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截取下來,或者用虛假的圖片文字,將朋友圈變成自我展示和自我滿足的舞台。

然而,朋友圈的特質註定了其中的人際聯繫大多都是「弱聯繫」,人們只是彼此知道有這麼一個人的存在而已,甚至有時候他根本不知道你是誰。

就像當時我朋友圈中的一位仁兄,無論我發什麼狀態,他都會第一時間點贊評論,我甚至自戀地以為他是我的某位冬粉。

結果一段時間后,他來找我幫他寫份文案,聊了兩句才發現,原來他根本不認識我,甚至他都不記得是什麼時候添加我微信的了。那些點贊和評論也只是他刷朋友圈時的習慣性行為而已。

古代將互不相識的人偶然相遇稱之為「萍水相逢」,放到現代,大概就是「點贊之交」了吧。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忽然發現,原來自己一直以來沉迷的,不過是一種看似有很多朋友的錯覺。

後來,我在大學里結交了新的朋友,認識了顧先生,之後走出學校,走上了社會。我逐漸開始認識到,真正在乎你的人從不會只在朋友圈關心你。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語無二三。有些心事,有一二知交好友訴訴衷腸即可,不足為外人道也。

人一旦把自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建立在虛無縹緲的朋友圈之上,分分鐘就會失望透頂。

與其在朋友圈內尋找廉價的共情,靠著別人的反饋過日子,不如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線下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創造自己想要的美好。

04

重要的不是經營朋友圈

而是經營人生

顧先生是我遇到的第一個不愛發朋友圈的人,他的朋友圈,往下一拉就能看到幾年前的狀態。最初和他在一起時,我曾在某個電話里問過他理由。

「因為我不需要依賴他人的點贊評論來刷存在感和虛榮心,也不需要在別人的眼中活得很精彩。更何況,真正的感情,從來不是靠朋友圈得到的。」他回答我,「與其花精力打造自己的朋友圈形象,討好那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不如花時間經營自己實際的人際交往,去關心能真心為你高興為你難過的人。」

「想要分享什麼的時候,就直接打電話或者當面告訴那個最想分享的人,這遠比朋友圈的圖片或者文字更加實在。」他的聲音很溫柔,「就像現在,我看見晚霞很漂亮,所以就給你打了電話。」

是啊,分享是個多麼美好的辭彙,它不該帶上朋友圈裡的虛偽和敷衍。

最好的分享,應該是用自己的聲音,看著他的眼睛,認認真真、清清楚楚地告訴他。

真正的感情,從來不是靠朋友圈得到的,就像真正的存在感,從來不是靠刷屏累積的。

當微信成為人們日常交際常用的手段,我們朋友圈裡的人越來越多,真正交心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很多時候,點贊只是習慣性地順手一點,偶爾留下的那句「好久不見,有空一起聚聚」也往往不了了之。而後,很久之後的某個瞬間,忽然就想起了很久沒有某個朋友的消息了。

在這個朋友圈泛濫的時代,或許我們更需要一些直接、走心的交流。

- 想認識某個人的時候,就直接勾搭

- 想念某個人的時候,就直接打電話

- 想見某個人的時候,就直接趕去見他

那些能夠讓你採取實際行動的人,才是你真正重要的部分,至於其他,不過是你人生路上的路人甲。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比喻:「有些時候,朋友圈就像一個買家攀比圈,不管是秀恩愛還是秀績點,都只是為了證明,我走在人生的陽關道上。」

我們通過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通過他人的關注來維持自己與世界的連接,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或許也是一種脆弱吧。

也正是因為我們和他人、和世界的連接太過脆弱,所以才想要儘可能地抓取更多,來假裝自己可以永遠擁有。

自體心理學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讚賞和肯定,就會終其一生渴求被外界看見和回應。而發朋友圈的過程就像是在尋求自體客體的鏡映,即「我能否在你的眼中看到我自己?」

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專家,但是我始終相信,當一個人不再頻繁地在虛擬網路上發布自己的種種狀態,那或許是意味著,她已經不必再向虛擬社交尋求安全感和存在感了。

這可能是因為她從其他地方獲得了支持,也可能是自身有了足夠的底氣。

但無論如何,能夠從現實生活中尋求力量,總是一種成長。

我曾在網上看到一段很喜歡的話:

成長就是,會將注意力從曬幸福曬經歷,變成自我消化幸福和消化經歷;

人生就是,會將外在的表露衝動,變為內在的前進動力。

隨著閱歷的增加和不斷的成長,你終究會意識到,自己身上發生的99%的事情都與他人無關。無論熱鬧還是寂寥,生活都是自己的,沒有人可以跟你感同身受。

懂你的人自然會懂,無需你偽裝快樂或感傷。

雖說人是群居動物,社交無可避免,但是比起花心思把朋友圈當做是個人形象的門面經營,我更喜歡把注意力多放在現實生活之中。

畢竟,最重要的不是經營朋友圈,而是經營人生。

你有沒發現很多人不愛發朋友圈?

而自己發朋友圈的次數也明顯減少了!

很多人相比起現在,以前可能是個話嘮,

看了一部電影都會寫下長長的觀后感;

和朋友們吃飯,也會回憶曾經的相遇相識;

即便是一次花開花落,他們都會寫幾句抒情的話語;

還有不順心時的抱怨、吐槽、負能量……

寫下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但是現在這些人卻可以很長時間不更新朋友圈,

那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更加充實了?

不是的,

充實個鬼,是微信里加了太多不想加的人,

家人、同事、上司、客戶或者乙方……

越來越不方便發而已!

不是生活充實,也不是話語少了,

而是通訊錄里多了很多不相干的人,

而你的想法情緒潛意識裡不想讓他們知道。

有些甚至連面都沒見過。

其實我們也曾經激動跟感概過,

還記得舊友們加你時的激動,

還記得看到某人下面有個朋友留言而得知我們有共同好友的驚喜,

還有心情不好時得到朋友們的安慰和鼓勵,

甚至偶爾因為朋友的關心而帶來的溫暖和感動!

但是由於通訊的更新跟進步,

我們加了各種各樣的人,

也被接受了各種各樣的信息,

代購、廣告、心靈雞湯……

而在朋友的評論下習慣留下「改天聚聚啊」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開始學會了屏蔽某人的朋友圈,

我們開始學會了分組,

以致偶爾會讓朋友錯過了自己的消息,

也就變得越來越沒聊天記錄了。

希望不要因為微信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不要因為忙碌淡化了我們之間的友情,

也不要因為某些人隱藏了你內心的想法,

無論現在還是以後,

多打個電話給好友們,

多出來吃吃飯,

而不是在一張圖片下面,

留下唏噓的幾行字!

也不是聊天群里一串串被刷掉的不了了之。

如果你也越來越少發朋友圈,

請你要多告訴好友們近況,

別讓自己消失在這個圈子裡!

請告訴他們,你還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