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白鹿原》播出遇冷 經典文學影視化改編真的盛景難續?

從《平凡的世界》到《紅高粱》再到《白鹿原》,每部文學作品拿出來都是當代文壇響噹噹的代表作,然而搬到電視熒屏之後,呈現效果卻似乎總是差了那麼一口氣。經典文學的影視化改編為何困難重重?到底什麼才是影視化改編的正確姿勢?

文:貓寧

從停播到復播,電視劇《白鹿原》的期待值和口碑在一片歡呼聲中水漲船高。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部劇的收視成績卻似乎並沒有想象中得好,雙台均在0.5上下浮動的收視率,不免讓人覺得這部劇大有曲高和寡之嫌。

其實,這已經不是經典文學作品影視化第一次面臨如此尷尬的境地。兩年前《平凡的世界》播出時,也同樣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窘境。即便是三年前黃金檔四台同播的《紅高粱》,借著作者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以及周迅回歸電視圈的噱頭,也才勉強與《古劍奇譚》這樣的古偶玄幻周播劇打成平手。如今《白鹿原》開播,魔咒似乎再次重演,不免令人懷疑經典文學影視化改編真的盛景難續了?新時代的文學經典出路何在?

1

八九十年代「蜜月期」已逝 網路IP成新寵

若說起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就不得不提到國產劇史上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94版《三國演義》和98版《水滸傳》。以86版《西遊記》為例,當年開播時,曾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31年過去了,《西遊記》依然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作品,被稱為陪伴了三代人的作品。雖然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卻依然百看不厭,成為了一部無法超越的經典。而《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開播時,也無一不是萬人空巷的觀劇盛景。

然而,進入2000年之後,經典文學的影視化改編卻紛紛遇冷,令人印象深刻的佳作寥寥無幾。除一部2003年的《金粉世家》外,2005年的《京華煙雲》、2007年的《家》、2009年的《四世同堂》、2010年的《茶館》等,雖然作品質量均屬上乘,但無論是在收視率和影響力上,恐怕在很多人心中都是「查無此劇」。而進入2010年之後,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更是彷彿進入了沉寂期,經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屈指可數。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僅有2014年播出的《紅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但即便如此,相比於同期的其他熱門作品,這兩部劇的國民度也只能說是表現平平。

或許有人會說,此一時彼一時,正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視作品的匱乏才造成了當時的收視熱度,這放在文化爆炸的今天是絕不可能複製的奇迹。誠然,時代的限制固然會造成一定影響,但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的就是,當前網路文學對經典文學的衝擊導致。這不僅影響了觀眾的觀劇口味,也在另一層面造成了影視劇市場IP成風,而經典文學則一再被擠壓。

自2011年起,隨著《步步驚心》、《甄嬛傳》等網路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帶來的熱度,自此揭開了網路IP劇「霸屏」的序幕,網路IP也在一時間成為了影視行業的新寵。縱觀近幾年的熱劇,無論是《花千骨》、《琅琊榜》、《微微一笑很傾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都是網路IP影視化的代表作。而在收視率和網播量上,網路IP劇也對經典小說改編劇形成了全方位的「碾壓」。2015年《平凡的世界》播出期間,收視率一直在0.4到0.9之間徘徊,網路播放量僅達到7億。反觀同年播出的《花千骨》,全國網收視高達到3 .89,網路播放量高達200億。各方面的數據碾壓似乎都在提醒人們: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大勢已去。

2

新舊價值觀衝突 難引發觀眾共鳴

除了網路IP帶來的衝擊之外,經典文學作品本身在內容和思想上都存在著強烈的年代色彩,這在文字閱讀的過程中並不會產生問題,但卻給影視化增添了不少的難度。以《白鹿原》為例,作品中所描繪的清末民初時代的思想狀況和生活場景,都與現代人的狀態相去甚遠。例如宗族觀念、集體思想、鄉約制度、剪辮纏足等,觀眾雖然可以理解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當這些歷史教科書上的情景被影像化之後,難免令人感到一絲「作古」的反差。劇中傳遞出來的價值與現代都市人追求自我、個人主義等思潮大相徑庭,自然難以引發共鳴。

此外,經典文學作品所描繪的時代大都是上世紀之前的故事,從恢弘的故事架構到深沉的畫面色彩,都讓觀眾感受到濃郁的傳統內核,因而其所瞄準的收視群體大都是以年紀稍長的傳統收視人群為主,而讓追求輕鬆娛樂感的年輕觀眾流失了大半。即便看過的觀眾都給出了上乘評價,但無奈題材限制了收視人群,自然無法與話題度高、代入感強的現代都市劇相較,自然也給受眾的廣泛性帶來不少限制。

而經典文學在服化道以及畫面色彩上同樣缺乏吸引力。回看近年翻拍的當代文學作品,無論是《紅高粱》、《平凡的世界》還是現在的《白鹿原》,因為故事背景都發生在農村,這就給服化道的色彩和精緻程度帶來了不小的限制。而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自然也要對畫面色調做出一定調整,因此劇集畫面大都偏暗。雖說觀眾對於當前眾多「偶像劇色調」、「影樓風服化道」的影視劇吐槽甚多,但年代劇的灰暗色調也同樣會帶來壓抑感。在小編看來,劇方貼合原著的本意無可厚非,對歷史的考究和對藝術質感的追求也完全沒錯,但單就觀感體驗而言,不知是時代背景所限,還是觀眾口味變了,因為畫面色調導致的劇集的吸引力欠佳,已經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當前的兩難局面實在尷尬。

3

還原度?創新?什麼才是改編新姿勢?

其實,任何文學作品的改編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篇幅限制。以《白鹿原》為例,此前話劇版和電影版都曾被觀眾吐槽還原度的問題,其實歸根結底皆是因為時空限制而不得不刪掉細枝末節而突出重點。所幸此次電視劇版的《白鹿原》可以有85集的篇幅進行發揮,這對於這部「橫跨半個世紀的史詩」而言,無疑加分不少。

此外,作為大家熟知的經典文學作品,在影視化改編的過程中還面臨著在「還原度」和「創新度」之間的平衡與取捨。且不說文學和影視兩者間本就存在著巨大差異,單是讀者的主觀鑒賞能力就有著千差萬別。因此我們說,文學作品依靠文字令讀者展開想象,使得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影視卻是直接將拍攝成品呈獻給觀眾,這對於觀眾的接受程度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從《白鹿原》目前已經播出的劇集來看,劇情畫面基本符合當時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風土民情。而多個長鏡頭和空鏡的使用,也使得這部劇的史詩味道、厚重民族情感躍然紙上。此外,對於劇中白嘉軒娶仙草、換地、當族長、種罌粟等重點劇情,雖有略有改動,但並不影響整體劇情推進和故事內核的傳達。因此從目前觀眾的反饋看來,這部劇的改編尚在合理的接受範圍內,還原度還是令大部分觀眾的滿意的。

經典文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它是經過了時代的檢驗,是讀者心中普遍意義上的「好作品」。但對於經典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文字藝術和影視藝術看似同本同源,其實卻又是兩個世界。如何通過藝術加工彰顯自己的特色,既要保持原作的思想內核,又要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創新,還不能因改編而偏離軌道讓觀眾接受困難。因此,對於影視創作者來說,如何把握尺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否則觀眾也只能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