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樂視生態之殤,錯在模式還是戰略?

視覺

行業觀察

近日來,有關樂視的新聞幾乎進入了「日更」狀態。

在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后,樂視終於「改換門庭」,這條在風雨中飄搖的大船會駛向何方尚不得而知,但兩年前屢屢被樂視提及的「生態化反」如今看來似乎成了一個笑話。

在互聯網巨頭中,樂視絕非是唯一一家選擇生態模式的公司,國外的谷歌、蘋果、微軟等,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乃至小米、京東等新晉的巨頭們,究其商業模式大多和「生態」有關。可為何BAT們成了典型案例,樂視卻陷入深淵?

流量起家的BAT們

在PC互聯網時代,巨頭們篤信佔領入口的黃金法則,百度之於搜索、阿里之於電商、騰訊之於社交,不一而足。有了入口就有了流量,就掌握了互聯網世界的話語權,而且隨著業務的發展,流量作用顯得愈發重要。

入口思維不僅決定了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也影響著所謂的「互聯網秩序」。例如,阿里憑藉淘寶和天貓兩大平台積累了數億用戶,有了如此體量的用戶基數,阿里所能左右的就不只有自家的營收,還有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參與者。細數阿里的業務範圍,和電商相關的,已經覆蓋了營銷推廣、倉儲物流、客服系統、移動支付等,逐漸形成了生態的雛形。

尤其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巨頭的策略變得更加開放。例如它們頻繁的投資和收購行為,或是為了加強自身的競爭壁壘,也可能是出於避免被新興商業模式超越的私慾,無論如何,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形成了龐大的投資陣營。巨頭們會對有利益關係的公司給予更多的流量支持,生態體系的發展路線也逐漸清晰。

即便是小米這種迅速成長的獨角獸,我們也能從中嗅到流量模式的味道。當小米的手機銷量達到千萬量級時,小米開始籌謀更多的品類,也開始嘗試從軟體上獲得收益。不管是如今的小米生態鏈,還是小米商城、小米支付等,無不是以手機的市場存量作為支撐,本質上和BAT沒有差別。

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相比之下,樂視像個另類,它從生態出發,講出了「生態化反」的故事。只不過,在樂視風頭正盛之時,賈躍亭被譽為夢想家,樂視的生態化反也被不少創業者予以借鑒。可從現在來看,樂視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樂視布局了七大生態,即互聯網及雲生態、內容生態、大屏生態、手機生態、汽車生態、體育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串起它們的邏輯是:先通過搶佔大量視頻版權(電視、電影)和IP資源(賽事等),佔領「內容」上的入口;再通過各種「服務」和電視、手機、汽車三大終端,進行「屏幕+應用+內容」的呈現,分別佔領客廳、移動端、駕駛艙三大場景。

應該說,賈躍亭的構想有著清晰的思路:通過導流形成用戶沉澱,而後再增加內容供給,形成相互強化的「雙邊效應」。特別是在導流方面的設計,在統一的賬戶體系下,樂視每個子生態的用戶都是共享的,也都能帶來用戶數量和活躍度方面的增長。其實這種模式是有成效,買會員送電視、買手機送會員等「硬體免費」的模式著實帶來了銷量的增長,樂視手機在2016年將近2000萬台的銷量便是例證。

樂視生態的崩塌源於現金流的斷裂,最後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拖垮了一個個子生態。原因很直接,樂視的所有產品體系中,始終未能出現一個穩定且強大的導流者。試想,如果樂視在視頻領域的地位如同電商行業中的阿里,擁有穩定的流量,或許它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鏈式生態和矩陣生態

究其根本,生態的本質不是簡單的資源拼湊,而是一種資源的高效組合。「高效」的定義尤為關鍵,這不是頂層設計者所能預先規劃的,勢必是在業務的持續擴張中不斷磨合和平衡的結果。簡而言之,BAT們的生態是貫穿產業鏈的鏈式生態,至少生態的基礎是如此,而樂視構建的是矩陣生態。

由此便能窺視樂視生態的缺陷所在,雖然覆蓋了七大子生態,但各個生態卻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利好的一面是,每個子生態都在進行獨立融資,也都有明確的IPO計劃,這也就不難理解樂視的融資行為如此高頻。弊端也決定了樂視的「死穴」,或許每個子生態都有著自己的用戶群,卻僅滿足了基本的用戶需求和基礎的數據挖掘。

總之,一個生態的形成一定是對資源的高效重組,有一股「大雜燴」的味道,且有一個強勢的業務打通並串聯起生態體系中的各個環節。也就是說,生態不是做幾份PPT就能實現的,沒有相互需求的子生態如何「化反」,希望樂視能放下生態的幌子,回歸商業的本質。(張賀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