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類的孤獨還要持續多久,頭上的星空仍沒有給出答案

浩瀚的宇宙能不能給出解決人類孤獨的答案?圖/AP

學者薈作為公眾傳播平台,關注時事,關注熱點,關注民生,亦傳播系統化的理論,學術論文,偶發一些時事人文觀點以示讀者。

堅持做負責任的傳播平台和渠道,服務讀者,傳播價值。

大約6300萬年前,地球上最後一頭恐龍倒下了,這一霸佔地球長達1億6千萬年的物種,最終還是消失在這個星球上。

地球沉寂了,生命的演化再度陷入迷茫之中。

長鼻跳鼠,它們的身影活躍在中歐森林裡,此刻離它們的大限還有一千萬年;楔齒蜥站在紐西蘭的島嶼上抬起了頭,天敵終於沒有了,但它們也就只能如此了,到了今天還只能茫然地在叢林中穿行;走鯨在巴其斯坦的水陸間出沒,盡情地狩獵,它們也許演化成了鯨魚,只是也沒有任何智力上的長進。

走鯨,又名陸行鯨、遊走鯨,是一種早期的鯨魚,可以同時行走及游泳,生活在約5000萬年前。圖/Nobu Tamura

這個星球上還沒有任何智慧生物的痕迹,距離人類元祖埃及猿的誕生還有3000萬年,而距離Lucy(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類化石的名稱)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行走還有6000萬年。

不知道那時候的楔齒蜥仰望星空時是怎樣的心情,它們除了捕獵和繁衍永遠不會去思考星空中是否有它們的同類,而智慧生物——這種可以改變地球的物種的誕生還遙遙無期。

那麼, 150億年高齡卻還在不斷生長著的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智慧生物,對於楔齒蜥——劍齒虎——猛獁象——古猿——智人這樣一種可能的智慧生物進化路徑,會不會發生在宇宙中另外一顆行星上?

時間又經過了漫長的6300多萬年,當智人已經完成了對地球統治的今天,我們仍然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孤獨的存在還要持續多久?頭上的星空仍沒有給出答案。

始祖古猿—能人—直立人—遠古智人(智人尼安德特亞種)—現代智人。

他們都在哪兒?

1950年,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在與同事討論地外文明時突然問道,「他們都在哪兒?」

所有人和費米一樣,認為廣袤無垠的宇宙不應該被人類所獨佔,可是到目前為止,關於外星生命的證據幾乎為零,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相當令人費解的問題。

聰明如費米也沒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而他的問題也成了著名的「費米悖論」。

如果仔細思考「費米悖論」,會發現它包含了兩個邏輯前提。第一,宇宙很大。具體有多大呢?就拿我們所處的星系來說,銀河系擁有的恆星數量高達千億數量級,而在可觀測宇宙內,星系的數量又是另外一個千億級別。如此龐大的數量,似乎是在暗示著人類這個文明並不是帶著宇宙的偏愛而誕生的。

而「悖論」的第二個邏輯前提是,文明都有對外擴張的傾向。對於人類來說,我們每天消耗的大部分能量都源自於太陽,而太陽總有一天會燒完它最後一份燃料,因此出於能源短缺的顧慮,人類總有一天也要搬離地球,去尋找新的棲息地,那麼由此及彼,地外文明理應也會不斷地尋求擴張。

費米無意間提出的悖論給人類出了一道難題,但沒關係,這不影響智人的想象,我們有無數的假說去試圖解釋這個問題。

可觀測宇宙的空間尺度,可戳大圖。圖/Andrew Z. Colvin

其中一類答案認為,人類文明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是在極其偶然的情況下進化出來的,換句話說是億萬分之一的好運氣砸人類頭上了。

雖然「費米悖論」的第一層邏輯是宇宙很大,但萬一文明誕生的概率很低呢?試想一下,經歷了數億年的歲月,人類才成功地在數百萬生物物種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而處於同一顆星球下的恐龍,不僅沒能形成文明社會,反而最終落得一個滅絕的下場。

兩相對比,會發現就算同樣的環境,也不是必然誕生高等智慧文明,這著實給人類增添了幾分傲嬌的資本。

就此,古生物學者彼得·瓦爾德以及天文學教授唐納德·E·布朗尼在2000年合著的一本書中提出了「地球殊異假說」。

這個「假說」其實就講了兩件事,第一是像地球一樣適宜居住的行星很少。

銀河系中行星的總量與恆星相當,大概在千億數量級,但人們發現大多是氣體巨星(也許是巨星體積大更容易被發現),而類似地球這樣以硅酸鹽岩石為主要成分的行星數量只有百億數量級。

如果再加上巨大的衛星(月球),磁場,海洋等因素,滿足生命條件的行星只會更少。

「地球殊異假說」認為,滿足生命條件的行星極少圖/WP

第二,是複雜生命的演化是十分罕見的。可能宇宙中確實有地外生命存在,但大部分都是類似微生物的低階生命,難以形成高階的文明。

「地球殊異假說」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但批評它的也大有人在。這個「假說」有一個邏輯前提是,人類代表了宇宙中的智慧生命形態。

但是,人們完全可以想象可能存在一種智慧生命比人類更能適應惡劣環境,那麼對於他們而言,地球提供的舒適環境就不再是形成文明的必要條件,甚至智慧生命的演化也會變得更加簡單與普遍。

另一類回答「費米悖論」的答案認為,人類之所以沒發現地外文明,是因為人類的技術水平還不夠先進。換句話說,就是人類文明還太low。

這一類答案中比較有趣的是「技術奇點」論。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於1982年提出。

根據技術發展歷史,從蒸汽機到電能,再到現在的核能,人類每一次技術突破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

因此「技術奇點」論推斷,文明的技術進步是在加速前進,最終技術會到達一個臨界點,過了這個臨界點,文明會脫胎換骨,新舊文明將產生巨大的鴻溝,以至於無法溝通和理解。而現在人們猜測,人工智慧的成熟很可能就是那個臨界點。

孫正義曾預測,奇點將發生於2018年。圖/A0905183934

如果一個文明的智能高級到可以計算出宇宙全部的可能性,能知過去未來,那麼尋找另外一個文明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如長生不老的神仙有興趣和人類這種他們眼中的螻蟻交往嗎?

但「技術奇點」也有邏輯盲點,就算「奇點」前後的文明無法相互交流,但宇宙中總會有處於「奇點」之前的文明,那為什麼我們卻一個也沒發現呢?

還有一類猜想認為,地外文明故意不回答我們。其中被國內科幻愛好者熟知的有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黑暗森林假說」。

「黑暗森林」描繪了這樣一個宇宙社會——在這個社會裡文明與文明之間均存在著競爭,且兩個文明會出於猜疑以及「先下手為強」的考慮而爆發星際戰爭,戰爭中強大的文明會消滅弱小的文明,最終最強大的文明成為主宰宇宙的大哥。

這個假說之所以能被人廣泛接受,是因為他與人類自身所處的社會太相似了。就在幾十年之前,人類還是處於戰爭頻發的年代,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傾軋,種族屠殺也屢見不鮮。

那時人們都在思考,「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時代究竟會不會到來?」但到了今天,人們變得不再熱衷於戰爭,和平以及全球化稱為世界的主流思潮,這是過去時代的人難以想象的。現今的時代景象為人們描繪了一種可能性:兩個處於競爭狀態下的文明,也能和平共處。

劉慈欣「黑暗森林理論」示意圖,描述了在「單次博弈囚徒困境下」宇宙中兩個相遇文明所必然爆發的衝突。圖/Sfire

最後一個回答是大過濾器理論,也就是說宇宙中可能有一個龍門,任何越不過去的文明都將走向消亡。

在科學家眼裡,文明的強弱是由它所能利用的能源量級所決定的。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提出根據能量將文明分成三個等級: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文明可以利用本土行星(地球)的所有能源,Ⅱ型文明能使用本土恆星(太陽)的所有能源,Ⅲ型文明則能駕馭本土星系(銀河系)的所有能量。

根據這個分類,天文物理學家卡爾·薩根計算出我們現在正處於0.7型文明。

根據這個理論,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遲早要跨入Ⅰ型文明,而這一過程很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大過濾器理論認為,宇宙中存在著一個無形的漏斗,不同的生命都要從這個漏斗通過,如果文明成功突破,那麼會迎來一片生機,反之則是滅亡。

由此,宇宙中之所以沒有地外文明,是因為他們都被宇宙大漏斗給卡死了。但目前為止沒人能說清宇宙中的大過濾器究竟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以及在什麼時候人類會被過濾一次。

一部分人認為,大過濾器就在人類文明當中,當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傾向於自我毀滅。毀滅的因素可能來自核武器,病毒感染,失控的人工智慧等。

1945—2014年,美國與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的核彈頭存量變化圖。

也有人認為,毀滅的因素應該會來自於外部,就如隕石讓恐龍滅絕一樣,未來宇宙也會給地球送來一份禮物,把人類送入滅亡的深淵。

當然人類可能已經邁過了這道坎,宇宙或許真的對人類有所偏愛,讓人類免於滅亡之禍,如果我們成為已經越過大過濾器的文明,那或許真的可能成為整個宇宙中文明的先鋒。

儘管人們已經從各個角度思考了地外文明是否存在,諸多答案還是沒能完美地解釋「費米悖論」,但這也難不住人類這種好奇心極大的種族,你不來,我就去。

好奇心驅使我們不斷探索地外文明。圖/《火星救援》

我們要去找他們。

雖然有許許多多UFO的傳說,還有X檔案的推波助瀾,甚至還有53區的偉大陰謀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至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任何外星人造訪地球的真憑實據與官方權威證實。

既然等不到地外文明登門拜訪,那麼我們只好主動去尋找他們的蹤跡。只是人類當前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還無法支持星際旅行,所以對於地外生命的探索只能是向太空發射無人飛行器。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NASA於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

2013年9月,「旅行者1號」成功飛出太陽系,到達了人類從未涉足過的空間,這不得不說是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在「旅行者1號」內有一張銅質磁碟唱片,裡面包含了用55種語言錄製的問候語以及不同國家的音樂,目的就是為了向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傳達來自地球的問候。

外星人聽到地球的音樂可能會這樣。圖/電影《銀河護衛隊2》

在「旅行者1號」之前,NASA就已經發射過類似的飛行器,比如1972年發射的「先驅者10號」。但受惠於幾次引力助推,「旅行者1號」成為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飛行器,並後來居上超越了「先驅者10號」,成為距離太陽最遠的無人飛行器。

看到兩個已經上路的外星文明探測者,我們只能祈求滿天神佛,宇宙的法則千萬別是「暗黑叢林」,否則未來的某天,人類必須面對二向箔攻擊。

除了主動出擊,人類還在守株待兔——捕捉宇宙中文明的信號。

1960年,天文學家法蘭克·德雷克首次使用射電望遠鏡(一種無線電接收機)搜尋生物信號,觀測的目標是太陽系附近的兩顆恆星——位於波江座的天苑四和位於鯨魚座的天倉五,不過令人沮喪的是經過四個月的觀測,除了一個因飛機造成的假信號,德雷克沒有發現可辨識的信息。

雖然這次觀測沒有帶來地外文明的訊息,但它卻代表了人類首次嘗試捕捉外星人的信號。往後到1984年,人類發起了一個全面的計劃去搜尋地外文明。這個計劃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叫SETI(Search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翻譯成中文就是「搜尋地外文明計劃」。但在2011年,由於嚴重的經費短缺,該計劃被迫中止。

今時今日,我們發現了引力波,科學又往前進了一大步,但讓人感動的星空仍然是沉默的,沒有任何智慧生物的痕迹。

用於探索太空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次毫米波陣列(ALMA)。

相信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要花費大把的精力和財力去搜尋外星人,尤其是在人類自身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

或許普通人並不關心地外文明究竟存不存在,但我相信人類一定關心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人活著應該追求什麼。

這個問題還沒有標準答案,而之所以沒有標準答案,是因為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確實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假如明天地球被太陽吞沒了,在宇宙中這也不過是一件小事,但對於人類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沒有人希望自己會不明不白地死去,就像自己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一樣,因此生命的意義才會激發每一個人的思考。

2016年3月31日,由ALMA天線陣獲取的「長蛇座TW」星系最清晰圖像,原行星盤中心是恆星「長蛇座TW」,圓盤上的縫隙代表有新行星誕生,可能會是一個質量比地球大數倍的「超級地球」。長蛇座TW距離我們175光年。圖/ALMA

但是對於人類整體來說,文明的意義也許沒法在文明自身里尋找,只有將文明放到宇宙的背景下,我們才知道人類究竟是要追求什麼。

假如有一天人類真的搜尋到了地外文明,並進而成為宇宙社會的一分子,那麼通過與其他文明之間的交流對比,人類就有可能確認自身價值,而這份價值是300萬年來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努力追尋的。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到那時我們才不會迷茫,不再孤獨。

本文作者為NASA中文行星組組長,一名互聯網軟體研發工程師,熱愛知識,崇尚理性。

免責聲明

如果你沒空看書,就關注這個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