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當你老了,年輕人都去哪裡了?

一、2050年,人口會怎樣?

人口老齡化比例是26.31%,意味著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

的人口撫養比將近0.9,現在是0.5左右,意味著每個勞動力人口需要撫養將近一個人,是當前人口撫養壓力的兩倍。

到2050年,這些都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人口不能在短期之內迅速成長起來,所以我們需要根據預測制定應對措施:

鼓勵生育,生育率在2左右可以保持代際傳承且不過度增加人口負擔。

延遲退休,延遲到65歲可以有效減少撫養比壓力。

下面,我們將從頭說起。

分析人口是一件不複雜的事情,根據歷史規律可以發現人口發展的既定路線,與此同時,人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國家,所以研究人口的意義大到國家層面上的經濟建設,小到個人層面上的投資理財,對我們解讀未來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預測人口的方法有三種:

第一種是外推法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根據以往的數據(出生率、死亡率)推測到未來,最常見的有線性外推法和指數外推法,最常用的logistic預測人口就是指數外推法的一種。

第二種是增長成分法用增長人口減去死亡人口加上凈移民人口就是總人口,這種方法多適用於短期預測,長期的出生、死亡和移民影響因素較多,不易估計。

第三種就是同期群構成法(同期群構成模型,conhort component model)。從基年的人口年齡和性別分佈的絕對值開始預測,分年齡段(群)按照死亡率、生育率和移民率等進行人口預測,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都是採用同期群構成法來預測人口的,比如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等,在人口結構變動較大的情況下,這種方法更為精確,本文主要採用同期群構成法。

過去的人口決定現在的人口,現在的人口決定未來的人口,所以人口分析需要從過去開始。

目前共進行六次人口普查,巧合的是這六次人口普查大部分是人口變遷的重要節點,總體上來看,2010年前的人口變遷主要經過四個階段:1949-1952年的提倡生育階段,1953到1963的節育思想萌芽和政策反覆階段,1964-1982,全國計劃生育思想穩固階段,1982-2010,計劃生育地方落實階段。這四個階段計劃生育政策從討論、到確定再到強制執行,是逐漸「由松變緊」的過程。

1、1949-1952年提倡生育階段

49年以後新成立,毛澤東在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提出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人口,這時的經歷了近代以來大大小小無數戰爭,尤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后,的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人口經歷了重大的打擊。

此後為了休養生息、發展人口,提出一系列政策保障,其中包括禁止打胎(《機關部隊婦女幹部打胎限制的辦法》),限制節育(《限制節育及人工流產暫行辦法》;「查避孕藥和用具與國家政策不符,應禁止進口」)等。

因此,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的總人口是6.02億人,4年間人口增長1.27億,年均增速6%。

由於此時的普查條件所限,人口的年齡結構數據不詳,為了獲知此時的人口分布基本情況,我們不考慮死亡率,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做粗略的倒推,具體方法是2000年50-54歲的人在1950年是0-4歲,所以得到人口年齡構成情況如圖【1】,低齡兒童較多,是最具成長性的「金字塔型結構」。由於沒有考慮死亡率(開國初的死亡率較高),所以這個數據被低估,尤其是高齡人口。

2、1953-1963年節育思想萌芽和政策反覆階段

第一階段的人口增加了1.27億,所以第一次人口普查后的3個月,周恩來提出了「人口過多」的擔憂,此後周恩來和毛澤東都在不同場合都反覆提出「提倡有節制的生育」的觀點。

1957年馬寅初在最高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控制人口」的主張,此後以《新人口論》為題,作為一項提案,正式提交全國人大一屆會議,並且在《人民日報》上全文發表,分析了人口增長過快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主張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當年十月,毛澤東第一次明確地提出「計劃生育」這個詞。

但是此後的1958年,風向轉變,毛澤東在《介紹一個合作社》文章中寫道「人多幹勁大」。

1962年周恩來再次提出「節制生育」,1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出《關於認真提倡計劃生育的指示》,正式將「計劃生育」上升為政策,這年開始第二次人口普查。

3、1964-1982年全國計劃生育政策加強階段

鑒於開國以來的交通和信息不暢通,196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1964年才公布,此時全國擁有7.23億口人,比上一次普查增加1.21億人,增速20.12%。

我們依然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測,1960年人口的年齡結構如圖【2】,可以看到此時的新出生人口數已經趨於減少,人口增長略有放緩。

正是在這一年,國務院成立計劃生育委員會,各省和地級市也開始組建計劃生育機構。

1971年7月,國務院明確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革委會認真抓好計劃生育工作。「有計劃地增長人口」被確定為既定的人口政策。

1978年,全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新《憲法》,第一次把「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寫入憲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控制人口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號召「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至此,標誌一孩政策正式出台,但注意此時的措辭還是「號召」,並沒有強制執行。

這是計劃生育探索和穩定階段,人口的政策經歷了「只生兩個——只生一個,最多兩個,間隔三年以上」的變化,直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已經達到10億3千萬,與上次人口普查間隔20年,每10年的平均複合增長率為19.46%。

倒推198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如圖【3】,可以發現,在計劃生育加強階段,尤其是1970年以後的出生率已經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此時人口是初現「橄欖型結構」。


4、1982-2010年,計劃生育地方落實階段

第三次人口普查后,中央再次認識到人口問題的艱巨性,1984年首次對生育政策明確規定,這次相對前階段的「提倡、鼓勵、最多」等明確了「禁止」條件, 「經過批准農村可生二胎,嚴禁生育超計劃的二胎和多胎,對徇私舞弊要處分。」

1986廣東、青海、寧夏、陝西率先頒布了地方計劃生育條例,此後,全國各地相繼出台了地方計劃生育條例,將政策落實到基層,此後開始了將近三十年的嚴格計劃生育時期。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顯示人口11.6億,雖然這次普查時間間隔短於10年,但是這個12.42%的增速已經相對20%左右有了明顯回落。並且根據推測的人口結構(圖【4】),人口開始呈現出「三層塔型結構」,1980年-1990年出生的人口(0-4歲,5-9歲年齡段)又開始呈現增加的趨勢。

此後,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別顯示人口12.4億和13.3億,增速分別是7.12%和7.25%,人口進入了穩定低速增長階段。

觀察2010年人口結構圖,1950年、1960年和1980年附近人口出生率出現明顯的高峰,這就是的三次「嬰兒潮」,巧合的是1953年、1962年和1982年正是人口普查和生育政策變動的重要時點(圖【6】),這說明過去的生育極易受政策影響。

1953和1962年是政策支持生育,出現嬰兒潮容易理解,但是1982年開始嚴格落實計劃生育,為什麼出生率還是有明顯增長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代際關係,1962年第二波「嬰兒潮」到了生育年齡,生出了第三波「嬰兒潮」。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出人口結構變遷從1950年的「金字塔型」,1960年的「平底金字塔型」,到1980年的「橄欖型」再到1990年的「雙層塔型」,雖然改革開放以後人口在持續增長,但是從1960前後開始人口的結構已經從高增長性的「金字塔型」轉變,增速已呈現放緩的趨勢。

(二)現在:用生育率和死亡率預見未來

上一個階段的人口倒推是比較粗略的,截至2010年,人口的結構基本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其中55-59歲,35-45歲和20-24歲三波「嬰兒潮」人口呈現明顯凸起。

此時,60歲以上人口佔13.32%,65歲以上人口佔8.92%,已經超過世界老齡化標準的10%和7%。此後,根據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抽樣統計預測,老齡化持續加劇,2016年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10.8%。

結合圖【7】上半部分的陰影三角顯示,2010年大於40歲的人是呈現金字塔型結構的,這說明隨著時間的推進,進入老齡的人口逐漸增加,老齡化會呈現急劇上漲的態勢。

具體是多少?接下來我們將進行人口預測。假如國家是一個大水池,所有的人都是水池中的水,水有進有出,新進的主要包括新出生和移民移入,出的主要包括死亡和移民移出。

是個凈移出國家,但是移民數量佔總人口的比重在0.2%以下,所以我們的預測將不考慮移民情況。

新出生和死亡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討論,對現存人口按照一定死亡率預測未來剩餘人口。對未出生人口按照人口年齡結構中的育齡婦女數目和生育率預測未來將要出生的人口,如圖【8】:

1、預測已經出生人口的未來

計算期人口是基期人口除掉部分死亡的人口。人口普查以5年為一個年齡段,我們也先以5年為一個時期進行統計,所以計算期的人口數:

計算期人口=基期人口-基期到計算期的死亡人口=基期人口*(1-基期到計算期的死亡率)

基期:我們以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作為基期。

死亡率:為估計死亡人數,我們將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普查和抽樣調查人口數據進行橫向對比,比如2000年5~9歲人口到2005年10~14歲人口是同一批人,減少的人口數就是這階段的死亡人口,這階段的死亡率表示為:

基期到計算期的死亡率=(基期人口-計算期人口)/基期人口

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四個時點有三個階段(2000~2005,2005~2010,2010~2015),我們將三個階段的死亡率求平均得到跨期的平均死亡率。

去掉因為抽樣調查和普查統計口徑不對應導致的明顯偏差數據,我們取各年齡段死亡率的平均數進行計算。

因為抽樣調查只有每隔5年的人口數據,所以我們得到的跨時期死亡率是每5年的複合死亡率,平均到每一年的死亡率是:

1-基期到計算期的死亡率=(1-基期到計算期內每一年的死亡率)^5

基期到計算期內每一年的死亡率=1-(1-基期到計算期的死亡率)^(1/5)

所以就我們可以根據2010年每一年的人口數據計算下一年人口數量(沒有計算新增加的新生兒數量,下一部分計算),即:

2、預測未來將要出生的人口

「我們可以知道過去500年發生的事情,卻無法預知未來50年發生的事情」,預測未來總比回顧歷史要難,但是人口預測卻是有跡可循的。

預測未來的出生人口的方法主要是用當前育齡期婦女的數量乘以每個婦女的生育率,即:

當年出生的人口數=當年的育齡婦女人數*生育率

用總生育率計算很粗糙,不能表示出婦女年齡結構對生育率的影響,育齡婦女一般是指年齡是15~49周歲的婦女,但是20~29歲婦女是生育最旺盛的時期。從圖表【11】可以看到,20-29歲婦女的生育率在60%以上,30-40歲婦女生育率略低,在40%左右,儘管隨著時間的發展20~29歲婦女的生育率下降,30~39歲婦女的生育率有上升趨勢,說明育齡婦女生育年齡在延後,但是低齡期育齡婦女生育率依然佔據高位。

所以為了精確計算,我們用育齡期內每年齡婦女的人口數乘該年齡的生育率來表示每個年齡婦女的生育量,各年齡段加總就得到當年總的婦女生育量即新生兒總量,即:

圖【11】表示的近5年人口生育率相對平穩,所以我們取2011-2015年的平均生育率,根據圖【12】可以看到,婦女各年齡的生育率呈現略微右偏的正態分佈,高峰在24~26歲,是90‰。

到此為止我們還需要強調一個問題,就是計劃生育政策。根據歷史情況來看,人口生育受政策影響較為明顯,尤其在政策公布的前幾年會有一個明顯的「生育潮」,那2014年以來的「單獨二胎」和2016年以來的「全面二胎」后,生育率的政策反應如何?

從統計局公布的生育率來看,2014年到2015年生育率從37.33‰下降到30.93‰。

分胎次生育率來看2014年後,二胎和三胎及以上生育率確實有所上揚,二胎上漲21%,三胎及以上上漲52%,可是由於基數較小,對整體出生人口的增加效果不明顯。

分年份生育率來看如圖【14】可以看到,2003年開始的二胎生育率就逐漸趨於平穩,2014年「單獨二胎」出台後,2014年當年20~30歲人口的二胎生育率有明顯上升,隨著年齡增大生育率下降,但是隔年2015年低齡育齡婦女的生育率下降,反而高齡婦女的生育率上升明顯,尤其是45~49歲,可見「二胎」政策對生育率存在一定的影響,對低齡期育齡婦女的影響較為直接,當年就能看到效果,對高齡期育齡婦女的影響會在隔年表現出來。

我們將生育率按照年份排列,分析不同的年份下生育率是否有顯著變化,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年份對生育率沒有顯著影響,也就是2014年前後生育率沒有顯著提高或者降低,說明二胎政策對生育率的影響並不顯著。

我們將各年齡婦女的生育率加總,得到總和生育率如圖【15】,可以看出總和生育率2014年略有上升,2015年又下降,2015年平均一個婦女生育1個小孩。

但是我們發現,簡單加總得到的總和生育率從個人意義上考慮大於國家層面,因為從國家層面上看,它沒有考慮育齡婦女的年齡結構,這樣的計算方法會導致兩個國家若相同年齡段婦女生育率相同,但是年齡結構有差別的時候,計算出的生育率是一樣的。

比如,國家A有2個20~29歲的婦女,生育率是80,有1個40~49歲的婦女,生育率是40,B國家有1個20~29歲的婦女,有2個40~49歲的婦女,直接加總計算出兩個國家總和生育率是相同的,但是顯然國家A比國家B的生育能力更強。

所以我們結合育齡婦女人口計算加權總和生育率(通用的總和生育率稱做算數總和生育率),即:

根據第一步得出的人口年齡結構和每個年齡婦女的生育率,我們得到如圖【16】所示的加權總和生育率,的加權總和生育率在1.05上下波動,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國家每個年齡段的婦女保持2011~2015年的生育率,則一個婦女平均生育一個小孩,同時我們預測下一波生育率的波谷在2030年,高峰在2045年左右。

有了各年齡婦女人數和生育率,就可以得到每一年新生兒的數量,新生兒還有性別之分,性別比如圖【17】所示(將女孩標準化為100),發現新出生人口中男孩的佔比明顯下降,從2006年的120:100下降到2015年的105:100,這可能是由於社會觀念的變化,人為篩選男孩的情況有所緩解,所以我們用105:100的標準計算新生兒中男孩和女孩的數量。

到目前為止,我們得到了每個年齡的死亡率、育齡期婦女人數和生育率,以及新生兒性別比,就可以預測每年各年齡段人口數、人口總數、人口結構等各種情況。

3、整合出生和死亡,全面預測人口

以2010年普查數據為基期,得到人口規模如圖【18】所示:

(三)未來:老齡化勢不可擋

預測的2015年的人口數是13.45億,與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3.75億相差3000萬,測算數據略被低估,這說明我們用的死亡率或者生育率存在一定的誤差,要麼死亡率被高估,要麼生育率被低估。

先看死亡率人口死亡率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1980年後已經相對平穩,甚至2006年死亡率有所上升,所以以當前的死亡率來預測未來是相對合理的,但是統計局的數據沒有分年齡段死亡率,我們根據第一步得到的各年齡段死亡率加權平均求得的總死亡率是7與2010年統計局公布的7.1基本一致,這說明我們對各年齡段死亡率的估計是相對合理的。

再看出生率我們採用的各年齡生育率是統計局2011-2015年的各年齡的算數,統計局的生育率是根據新生兒和育齡婦女人數計算得到的,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低齡的少兒人口被低估,以此為基礎的婦女生育率也被低估。

比如2005年公布的抽樣調查結果,0~4歲的人口有3765萬,這些人到2010年就是5~9歲了,但是2010年普查公布的5~9歲人口有4446萬,正常情況下人口不會憑空增多,只會減少,這說明統計口徑和系統誤差問題導致低齡人口(新出生人口)被低估,以低齡人口(新出生人口)計算的婦女生育率也被低估。

這其中的原因較為複雜,除了統計難度,出生與登記時差,還可能與二胎政策限制而瞞報新生兒有關,根據圖【5】2000年和2010年普查人口吻合分佈的左側部分也可以明顯看到低齡兒童的數目被低估,而且這種低估年齡越小的時候越明顯,直至40歲開始同一批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沒有增多,這種情況下,由每個年齡段生育率計算出的圖表【15】和圖表【16】的總和生育率也是被低估的。

所以以2015年人口數為標準對各年齡段生育率進行調整,因為我們無法準確判斷什麼年齡段更被低估,所以假設每個年齡段的婦女生育率都被低估了相同的幅度,對各年齡段加一個常數,以2015年人口總量為標準,得到為讓2015年人口達到13.7462億,需每個年齡段的生育率增加20‰(每一千個育齡期婦女生育的小孩中有20個沒有被登記統計)。

新的人口預測曲線如圖【20】所示,人口高峰期在2029年,人口最多達到14.4945億,與聯合國預測人口最高峰2030年(聯合國預測是以5年為單位)的14.4112億比較接近。

調整后的生育率計算出的加權總和生育率如圖【21】所示,在1.84上下波動,比調整前測算出的1.05高0.79,這說明婦女已經是每人生育2個小孩了,尤其是2011年到2020年是一個生育率小高峰,2016年達到1.92,這說明如果近年來的生育率有所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更大比例的女性進入育齡期(第三波嬰兒潮的女性已經進入20~30歲生育最旺盛的時期),而非是放開二胎政策導致。

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老齡人口是多少?如圖【22】所示,未來60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在2050年以前一直高速上升,佔26.31%此時正好第三波嬰兒潮都已老去,對應著圖【7】上半部分的陰影三角,意味著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

圖【23】是2050年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到,在2020年左右又有一波「小嬰兒潮」,我們稱之為「第四波嬰兒潮」,這波嬰兒潮主要是第三波「嬰兒潮」生出來的,第四波「嬰兒潮」后的人口逐漸穩定減少。

老齡化意味著老年人口多,需要勞動力人口來撫養,那老齡化情況下勞動力撫養壓力會增加多少?

我們以60歲為節點,之前作為勞動力人口,之後作為老年人口劃分計算老年人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發現總體來看,如圖【24】少兒撫養比相對平穩,但是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的老年人撫養比在一路走高,2017年撫養比是0.5,意味著每兩個勞動力合力撫養一個人,但是到2050年撫養比接近0.9,意味著一個勞動力就要撫養將近一個人。

所以,如果你是第三波嬰兒潮出生的,你兒子很大可能是第四波嬰兒潮,等到你老了(2050年),你的下一代撫養小孩和老人的壓力是你現在的兩倍。

到2050年,老齡化人口的比重26.31%,遠超10%的老齡化標準,勞動力人口的撫養比是0.84,這是個什麼水平,我們來對比一下國際標準。

老齡化是一個全球問題,從聯合國預測數據來看,到2050年,除印度以外,世界上主要國家除了亞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國、,歐洲的義大利、德國,甚至美國、英國、韓國、墨西哥等都將進入超過20%的老齡化階段。

然而老齡化人口最多,老齡化比例也位居前列。

所以,人口老齡化將是本世紀中我們國家乃至全球都將面臨的嚴峻挑戰,如何解決老齡化問題呢?

二、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按照目前的趨勢,人口老齡化似乎勢不可擋,所以老齡化的社會中,勞動力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我們將根據國際普遍做法做一些假設和計算,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都是純粹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不涉及任何感情和道德問題:

(一)鼓勵生育

既然老齡化人口過多,那鼓勵多生,等小孩長大就可以補充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所以鼓勵生育是解決老齡化的重要措施,老齡化嚴重的歐洲主要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根據前文我們提到的單因素方差分析,2014年「單獨」二胎政策出台後,生育率沒有明顯變化的數據說明,截至目前為止,沒有較為官方的數據表示放開二胎能多大程度上促進的生育率,所以我們不能直接估計「二胎」、「三胎」政策出台後的出生率和人口增長趨勢,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採取總和生育率來量化鼓勵生育的效果。

就是說,我們不確定放開「二胎」后的綜合生育率可以達到2,放開「三胎」后可以達到3,但是我們可以給出當總和生育率是2、2.5、3的時候,的人口規模情況如圖【26】。

依照目前生育率在1.84附近的情況,人口會持續下降,在國際公認平穩代際更替的2.1的時候,到2050年將有14.6億人,本世紀將穩定在13.7億左右,人口超過2,達到2.5或者3及以上就開始大規模增長,到2050年分別有16.74億和19.25億。

提倡生育這個措施存在幾個副作用:

一是,帶來生育的短期性波動根據第一部分中對歷史政策和人口出生情況的匯總,我們發現政策鼓勵生育一定程度上會在政策剛出台的幾年,帶來一波「嬰兒潮」(第一和第二波「嬰兒潮」都是這種情況),所以目前完全放開二胎的情況下,很大可能也是在政策剛出台的5年或者10年有一波生育潮,並且根據生育率波動情況我們發現2020年附近進入育齡婦女的比重會增加,這是提倡生育的好時機。

然而政策性「嬰兒潮」是一種不穩定因素,比如「嬰兒潮」出生的孩子的教育、住房等社會資源爭奪會更加激烈,形成與上一代和下一代銜接不適的 「人口斷層」。

二是,鼓勵生育需要在早期犧牲一定的「撫養比」小孩成為勞動力之前需要社會的撫養,增加撫養比,當他們成人才可以大大緩解沉重的撫養比壓力,所以鼓勵生育是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方法,如圖【27】所示,在2050年以前,如果提高生育率到2以上,2050年以後撫養比就會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從長遠來看,這也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所以,從決策層的人口政策應該是令社會加權總和生育率保持在2附近。

所以這個問題就成為關鍵:放開幾胎才能保障加權總和生育率在2附近?

三是、鼓勵生育會帶來人口過多的壓力。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女孩的教育),生育率的降低也是大勢所趨,所以,假設即使政策真的能促進生育率的上升,我們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總人口規模是否能適應經濟和環境的承載力,從圖【26】可以看出,生育率在2.5或3的時候人口規模將不受控制,尤其是2050年以後,所以為了緩解眼前的老齡化壓力而大力提倡生育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除了鼓勵生育,國際上還有其他增加勞動力人口的方法,那就是吸收移民。

(二)移民

世界「反全球化浪潮」中,移民逐漸暴露出一些文化融合的問題,而且吸收移民一般是美國這種包容性國家的做法,亞洲國家對移民的接受度沒有歐美國家高,不太可能成為未來解決勞動力人口匱乏的主要措施。

(三)產業溢出

鼓勵生育要付出撫養的成本,吸收移民將面臨文化的衝突,那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增加勞動力人口呢?

還有一條路就是產業轉移,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到勞動力充裕的國家,緩解人口壓力的同時也能提高其他發展家的就業率。

近年來,隨著進入老齡化和「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成本增加的趨勢也逐漸明顯,以最低工資計,四川和廣東等已經高出東南亞各國。

這種情況下,已經逐漸出現產業外溢的現象,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以製鞋業為例,來自台灣的寶成鞋業是耐克、阿迪達斯等運動鞋品牌的主要代工廠,原在廣東等地有大量的生產基地,從2001年起,寶成鞋業逐漸加大對東南亞的投資比例,2010年起越南的產量已經超過。

(四)推遲退休

無論是鼓勵生育、移民還是產業轉移,都是長期工程,如果只是因為老年人口過多,勞動力人口撫養比太高,讓老年人延遲退休是不是也是一種方法?再次申明我們不考慮情感、道德等因素,單純從數據角度進行分析。

目前我們對老年人的界定是60歲以上(找前面),如果延遲退休,我們分別假設延遲到65歲、70歲和75歲(單純從數據計算上看),未來的老齡化比重(圖【30】)和撫養比情況(圖【31】)。

從老齡化上看,每延遲退休5年,到2050年老齡化的壓力就減少5%左右,同時延遲退休的作用存在邊際遞減的現象,延遲到65歲退休就可以大大緩解的老齡化壓力,讓老齡化比重保持在15%~20%之間,是性價比較高也較為可行的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將所有老年人口都計入內,當新政開始實行的時候,符合舊的退休年齡卻沒達到新退休年齡的人一般不會再重新進入勞動(比如將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去年退休今年61歲的人不會重新開始工作),所以實際老齡化的比重會比圖【30】所示的略高。

延遲退休不僅可以減少老年人人口,也能增加勞動力人口,對撫養比的緩解起到「雙向推進」的作用,從圖【31】可以看出,延遲退休到65歲,可以降低近30%的撫養比,使總撫養比長期穩定在50%~60%之間。

(五)發展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可以適當替代人力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但是技術進步很多是呈現躍進式、指數式的「爆發」趨勢,所以人工智慧的發展能多大程度上緩解的老齡化壓力難以估計,但相關產業是老齡化過程中(尤其是2050年以前)是較有潛力的增長板塊。

綜合來看,人口壓力峰值在2050年附近,在2050之前老齡化和撫養比都持續高速上升,2050年後開始下降,到2070年逐漸趨於平穩,這意味著,當前的勞動力人口需要篳路藍縷地挺過2050,下一代篳路藍縷地挺過2070,的人口壓力才會趨於平穩。

所以,未來半個世紀人口壓力都會較大,放開生育到生育率在2附近或者延遲退休到65歲,輔助以產業外移、人工智慧和移民是解決老齡化的重要措施。

新媒體運營編輯 王程海倫

:finance_ifeng)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