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熊孩子」,我該拿你怎麼辦?

近日,阜陽一名4歲孩子淘淘(化名),模仿動畫片里紅孩兒「噴火」的情節,在卧室吹點著的打火機練習「噴火」,不慎點著了床鋪。所幸發現得及時,沒有人員傷亡,屋子也算保下來了。近期的「熊孩子」事件頻出,關於「熊孩子」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熊孩子」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為什麼大家對他又愛又「恨」?我們一起來看——

新聞回顧

其實,孩子模仿動畫片、電視劇中的行為釀成悲劇的新聞並不少見。

2012年8月19日中午,安徽肥東11歲女童芳芳(化名)看完電視劇后,避開家人,找來繩子效仿電視劇里「上吊」的情節,導致身亡。

2013年4月,連雲港9歲男童模仿動畫片的情節,將同村5歲、8歲兩名小夥伴綁在樹上,點火燒成重傷。

2014年3月20日,一個兩歲半的男孩,模仿動畫片用斧頭把自己的兩根手指砍傷,幸而搶救及時,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傷害。

2016年12月,江蘇常州一名6歲女孩學著動畫片的樣子沿著陽台外面的水管滑到地面,沒等她抓住水管,就從5樓跌落下去,摔成重傷。

2017年3月,新疆烏魯木齊一名5歲女孩,學著動畫片主人公的樣子,從家裡找到一把雨傘,然後背起書包撐開傘從陽台上「飛」了下去,落到四樓平台上摔成重傷。

如果說男童「噴火」事件是不幸之幸的鬧劇的話,另外一些「熊孩子」的做法就沒有那麼幸運和能夠讓人輕易原諒了。

2017年7月3日,2歲的莉莉(化名)與其他兩個小孩子一起玩耍,進入了電梯,電梯的按鈕原本是在9樓,其中一個小男孩卻跳著點亮了18層的按鈕,並將兩歲的小姑娘獨自關進電梯,帶到了18樓。電梯到達頂層,不幸的是頂樓的護欄失修,小姑娘隨後從18樓墜樓身亡。

2013年11月25日,重慶長壽區一居民小區電梯內,1歲半的男嬰被家人誤留在電梯,被電梯里的一名小姑娘抱起。監控視頻顯示小姑娘對男嬰猛摔打,並隨後將嬰兒從電梯抱到家中,在陽台欄杆上逗玩時,致使嬰兒從25層墜落,重傷昏迷。

2014年6月8日下午,江陰市剛辦過喜酒的22歲王芳(化名)跟同事路過某小區。旁邊一幢24層的高樓頂層上,兩名頑童因「無聊」將天台上堆放著的雜物逐一砸下。一塊磚塊飛落擊中王芳頭部,造成準新娘當場死亡。

2014年8月25日,因為嫌樓外施工的電鑽聲太吵,正在8樓屋內看動畫片的小男孩,一氣之下用小刀子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施工者說看到孩子割繩就馬上出聲喝止,但小孩還是不聽,等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后才將人安全救下。

2015年11月20日晚,深圳某小區內的54輛車被4個「熊孩子」划傷。其中最大的7歲,最小的僅有4歲。

「熊孩子」是如何形成的

每每看到這類新聞,我們膽戰心驚、扼腕嘆息、后怕不已。然而在震驚、痛心和憤怒的同時,更應該深刻反思在「熊孩子」事件層出不窮背後的原因及我們的態度。

▲網友評論

一般來講,真正的「熊孩子」,大多都有兩種誘發因素:「缺愛」或「溺愛」。

缺愛,會導致孩子產生通過別種渠道或方式來獲取缺失的關愛;以報復等負面心態去對待周遭的人與事;心理不夠健康且缺乏正常年齡應有認知。

溺愛,會導致孩子產生過早的感受虛榮攀比帶來的身心優越感;過分的依賴父母並以此作為霸道擋箭牌;得寵過易心理自負自尊極強並使之逆反。

從根源上講,家長們對孩子的監管、引導和教育才是孩子外在表現的深層次原因。在上述案例中,大多是對孩子的疏於管教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而現如今,絕大部分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自由地探索、充分地感受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又擔心過度地放縱孩子的天性又會使他變成一個惹人厭的「熊孩子」。分不清淘氣的限度究竟在哪裡,這可能是如今大多數為人父母的普遍困惑。

從孩子模仿影視劇和動畫片的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對於未成年的、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來說,在觀看影視劇和動畫片時,家長應幫助孩子正確評價電視中的暴力信息,在教育中盡量多提供正面、積極的榜樣。

家長們該怎麼辦

要及時了解孩子對電視節目的理解程度,引導孩子分辨電視信息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與孩子一起選擇電視節目,與孩子討論電視內容並及時引導。

加強幼兒時期的教育,在「一定的範圍」內讓孩子被默許自由。聰明的父母,是孩子環境的營建者。為孩子建立框架,但這並不意味著養育是毫無通融餘地的、壓制性的或者蠻橫的;而是允許他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自在的做個小孩,為他提供成長和長大的時機。

對孩子真正的保護,是讓孩子過上有規律、有規則的生活。遵守規則、承擔後果,才會帶來真正安全感。相反,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究竟在哪裡,於是一遍遍地試探、父母一次次的退讓,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言傳」不如「身教」,父母在日常點滴中做好孩子的榜樣。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想要孩子不做「熊孩子」,首先自己不能做「熊」大人。

那些年我們也是「熊孩子」

曾幾何時,我們也調皮搗蛋,也會把家裡作得翻天覆地。我們在別人背後貼紙條、揪女同學的小辮子、往廁所里扔小鞭炮、把家裡的電器拆得「稀碎」,回想起來,我們也曾是「熊孩子」。感謝家長對我們的耐心、寬容、教育和愛,讓我們從「熊孩子」一路長大。今天的我們,需要帶著同樣的責任感,將愛和教育傳承下去。

團團有話說

文 | 團中央知乎團隊 大公無司

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講了這麼多關於「熊孩子」的事情,歸根結底,「熊孩子」不光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好奇心強、缺乏危險意識、活潑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幾乎每一個人少年時都做過這樣那樣的「熊事」。那麼討人嫌的「熊孩子」和招人煩的「好寶寶」之間到底有什麼差距?差就差在一個「熊家長」。

這個「熊家長」或許未必是一個素質低下缺乏公德的人,但一定是一個沒有辦法教育好自己家孩子、沒有辦法管理好自己家孩子的人。一個活潑好動、處於「人厭狗嫌」年齡段的小朋友,如果Ta在每一次做出缺乏公德甚至是危險行為的時候都能夠得到家長的阻止和教育,那麼我相信Ta最後一定不會發展成為一個「熊孩子」。而如果與此相反,某些「熊大人」對這類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是加以鼓勵、為此不惜與他人發生矛盾,那麼這位小朋友今後的成長方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換句話說,在目前電視、網路等各種渠道上文化產品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學習優秀的文化成果,遠離各種有害內容,當好「最後一道防火牆」,那麼孩子的精神上的健康成長是指日可待的。而如果家長平時對自己的孩子疏於關心、放任自流,既不關心孩子平時看了些什麼玩了些什麼、也不關心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那恐怕就只能等出了什麼事的時候把鍋甩給有關部門和全社會,寫舉報信給有關部門要求封禁些什麼了。

Ta還是個孩子,千萬不要放過Ta

除了對自己孩子疏於教育和管理以外,成「熊孩子」橫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追責的缺失。「他還是個孩子,就原諒他這一次吧。」想必大家經常聽到這種言論吧?確實,無論是從情理出發還是法律出發,我們都不能對犯下錯誤甚至是鑄成大錯的「熊孩子」做些什麼。但這並不等於我們不能要求「熊孩子」的家長們承擔應有的責任。

「熊孩子」的「熊行為」,危害小的,該說對不起的對不起,該賠禮道歉的賠禮道歉;危害大的,該賠錢的賠錢,該法庭見的法庭見。不能讓「他還是個孩子」成為監護人職責缺位的借口,而是要讓缺位的監護人承擔應有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讓更多的「熊家長」重視起如何管束自己家的「熊孩子」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