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龍泉潭邊家風傳

五月的陝南,清風拂面,氣象萬千。

我們一行驅車出寧強縣城,循古金牛道往大安方向行駛,沿途流水淙淙,蜿蜒曲折。聽說這裡是漢江的源頭,想必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澱極為深厚的地方。你看那些綠濤隨風沙沙做響,可不就是掀開的書頁嗎?

拐進寬川鋪,來到龍泉村,雨在這時落了下來,整個村子便都籠罩在雨幕之中。好客的村人聽說我們前來採訪,便主動幫我們帶路撐傘,順一灣溪流溯源而上,就到了龍泉潭。

在龍泉潭邊,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一個叫袁萬齡的人在此定居,他能力超群且樂善好施,人稱「袁善人」。後來,他的善舉感天動地,上蒼便將一泓龍泉賜予當地百姓。龍泉水量充沛,川流成溪,甘甜清冽,居住在龍泉潭邊的鄉親們除了生活飲用、澆灌農田外,還在溪流上修建了十二座磨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從此以後,龍泉潭的故事就在此地代代相傳,袁善人行善積德終得善報的故事也逐漸深入人心,並作為袁氏家族的文化傳承下來,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種家風,其核心內容就是「淳樸善良、與人為善」,我稱之為「好家風」。

時光荏苒,「好家風」傳承到了後人身上。

袁耀明是喝著龍泉水、聽著祖先的傳說長大的,「好家風」從小就深入到血液里。他出身貧寒,買不起算盤,就在地上畫線用玉米粒當算盤珠,憑著這種勤扒苦作的創業精神,靠種地、賣肉、造酒致富,成為那個時代的勵志樣本。

更為可貴的是,他溫和厚道,樂於助人,時間久了,便也成為佳話傳頌在百姓口中。

據說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袁耀明曾遭到過批鬥,但當地群眾感念他的仁厚,便自發保護他,最終助他平安無事。同行的一個朋友說,這就是善有善報,看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呀!而我,則從中讀出了另一層意思:「好家風」是可以滋養人的。

這不,新第一代鐵路工人、現年86歲的袁煥何也曾受到過這種好家風的滋養。他12歲那年走投無路時來到龍泉村,被袁家人收留並招為上門女婿,袁氏家族裡一個劉婆婆免費提供房屋讓他一家人居住,袁煥何從此就把自己當作袁家的後人。

對袁家的撫養之恩,袁煥何終生不忘。上班后他省吃儉用,把積攢下來的糧票帶回家孝敬父母,把單位發的皮大衣送給父親……1981年,袁煥何退休后回到家鄉,他發現龍泉潭邊的路還是土路,下雨天泥濘難行,就自發地組織鄉親們將土路改造成水泥路。

袁煥何說:「人要知恩圖報,這其實也是一種家風。」他又說,「好家風」還應該包括不畏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比如當年修建成昆線大涼山段時,工地上用來做飯的水管被堵,他帶頭跳進刺骨的水中清理沙子,從此落下嘴歪的後遺症。

「一個家庭、一個家族,要有完整的制度來教育子女,這就是家規家訓,統稱為家風。」所以,除了言傳身教,袁煥何還用自定的規矩要求後人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多行善,莫做惡……

這麼多年來,龍泉村的袁氏家族沒出一個壞人,我想,就是這種家風滋養的結果吧?

說到家風,就勾起了袁煥何的一個心愿,那就是重建袁家祠堂。

村裡老人對我說,原來的祠堂建於兩百多年前,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有先人才有後人,後人不僅要永遠把先人敬愛下去,還要把好家風代代傳承下去,而祠堂正是一個供奉先祖、傳承家風、教育族人的最佳場所。」

袁煥何的這個想法得到下一輩袁慶吉、袁慶賢等老人的贊同,他們十幾年前曾多次到袁家祖居地老屋溝等地考察,從破損的牌位上記錄下名字,由此,袁氏家族在龍泉村這一脈的家譜得以完整保存,家風文化也得以傳承下來。

最後慷慨解囊、扛起重建祠堂重任的,是從龍泉村走出去的企業家、廈門坤城集團董事長袁玉奎。他說,祠堂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對穩定家庭、穩定族群、穩定社會,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建以家風傳承為核心內容的祠堂文化正當其時。

袁玉奎將龍泉村袁氏家族的家風概括為「勤勞、善良、仁慈、感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感恩」。他說:「學會感恩,對孩子成長太重要了,懂得從內心深處去感恩別人,除了有助於自己安身立命外,還能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帶來正能量。」

袁玉奎說,袁氏家族從古到今形成了良好的家規家訓,今後要把這些家規家訓整理好陳列在祠堂里,讓後人對照學習、銘記在心、進而約束規範行為,養成敬天法祖的意識,心存敬畏,遵紀守法,這應該成為當代家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對此,我舉雙手贊成。

當我們結束採訪的時候,剛好雨過天晴,一道彩虹掛在天際,與龍泉水交相輝映。我忽然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發端於龍泉潭邊的好家風,被龍泉水攜帶著一路奔涌匯入漢江,最後與其他支流一起形成茫茫九派進入長江,在中華大地上流淌,於是乎,「好家風」也在中華大地上流淌……

這,難道不可以稱作「中華風」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