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要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

「別人家的孩子」是無數孩子成長道路上揮之不去的存在。有時,「別人家的孩子」確有其人:成績好、才藝多,優點數不完,但很多時候它更像一個符號,不時地從家長們口中蹦出來。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自帶一股酸酸的味道。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中提到:人九大生活動力中,對子女的發展期望排在第一位。出於本能,家長一開始都願意相信自家孩子是最優秀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多家長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心理的失衡有時難免導致行動的失衡,不管那個孩子是否真實存在,是否真的如傳聞中那麼優秀,一些家長還是充分發揚「拿來主義」精神,直接把「別人家的孩子」這塊牌子拿來用,並不斷給自家孩子層層加碼。

眼下正值暑假,但對於不少孩子來說,「盡情玩耍」「無憂無慮」這些詞與暑假早已脫鉤,培訓班與暑假才是「標配」。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山東泰安,一位9歲的國小生暑假裡在9個培訓班之間馬不停蹄地趕場。游泳、相聲、模特、鋼琴、作文、英語……每結束一個培訓課程,孩子就立即趕往下一個。他的媽媽表示,希望其成為「童星」。

這類家長並不少見。《人民日報》最近發表了一位家長的文章,認為現在的孩子「假期被各種培訓班綁架」。面對孩子「我的暑假哪裡去了」的詰問,作者一方面很同情孩子,但在「努力一暑假,開學當學霸」這類培訓廣告的蠱惑下,又忍不住把孩子送去「上班」。他道出了很多家長共同的心理:如果自家孩子暑假不努力學習,而「別人家的孩子」卻都在補課,那怎麼行?

看看,又是「別人家的孩子」。按照一些家長的邏輯,剝奪自家孩子原本應享有的很多快樂,並非自己所願,要怪就怪「別人家的孩子」——社會競爭那麼激烈,不逼自家孩子努力學習、拚命進取不行啊!這理由看似冠冕堂皇,但並非事情的全部真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原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家長的目的卻不純粹,其中也有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成分,或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這種心理在現實中不乏佐證。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上,「曬娃」成為不少家長的一大愛好,而「曬」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比」。從比長相、比穿戴,到比成績、比才藝,一些家長在「比孩子」方面樂此不疲。有教育界人士指出,「比孩子」暴露了一些家長的焦慮和懶惰,可謂一針見血。

除了目的不純粹,部分家長的行動也不夠理性。讓孩子學完語數外學才藝,練完智商練情商,暑假期間,不少家長開啟「刷卡模式」,為了孩子不惜金錢。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家長更應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讓自家孩子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標杆,拚命追趕別人的足跡,對自家孩子是不公平的,也註定是徒勞的。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在一個班級、一個學校,「別人家的孩子」永遠只有寥寥幾個。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首先要理性面對「自家孩子是個普通人」這一現實,然後把重點放在發掘自家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上,使其獲得一技之長,能夠在社會上安身立命。即便是天賦過人、出類拔萃的孩子,如果陷入家長這種無休止的攀比中,最終也只能是輸家——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況再出色的孩子也有不足。

與其苛求孩子,家長不如反求諸己;與其整天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不如反思一下如何成為「別人家的家長」:給了孩子足夠多的關愛和陪伴嗎?為孩子創造足夠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了嗎?最關鍵的問題是,讓「別人家的孩子」捆綁住自家孩子的人生,值得嗎?

電影《阿甘正傳》有一段經典對白,有人問阿甘:「你將來想成為像誰那樣的人?」阿甘答道:「難道我不能成為我自己嗎?」是的,一個人應該成為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楊國營)

《教育報》2017年07月24日第2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