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春秋哥聊書畫:炒作與虎頭三絕

春秋哥:炒作與虎頭三絕(一)

春秋哥聊書畫:炒作與虎頭三絕

(一)

趙春秋

炒作現場

炒作,對於當今的畫壇來說,絕對不陌生。那些潤格動輒幾萬、幾十萬一平尺的畫壇大腕們,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靠炒作起家的。多年來,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美術界越來越趨同於演藝界,書畫家利用各種各樣的個人或公共事件進行宣傳炒作已為常態,除了諸如載人衛星上天、重大紀念活動等機會外,甚至不放過任何一次災難事件,他們拿出一副頗有社會責任感和富有悲憫心的慈善家的嘴臉,高調地進行捐贈、義賣活動,以期吸引公眾視線,炒作自己。有人說,當代幾乎所有的書畫出版物,都是書畫家的自我宣傳品;所有媒體所見書畫新聞幾乎都是有償報道;所有成功的畫家,都是炒作出來的。這話儘管說的絕對了點,但仔細想想卻不無道理。

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作為一種推廣傳播的手段,各式各樣的炒作早已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幾乎是無孔不入無處不在。說句毫不誇張的話,只要你早上一睜眼,打開手機、電腦或電視,你就立刻陷入到各種各樣的炒作中了。什麼社會熱點、經濟信息、新聞報導、文化資訊……無一不流露著炒作的痕迹。炒作不只是做生意搞買賣的商家喜歡用,什麼文化圈、影視圈、書畫圈等等等等,但凡與名利沾邊的事情都離不開炒作。當然,也有人會說:書畫圈拼的是實力,拼的是功夫,炒作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都是靠畫畫的本事一點兒一點兒熬上來的,那些名家大師都是實至名歸,絕對不是什麼炒作。我要很嚴肅很認真地告訴你:沒有例外,所有的名家、大家、大師都是炒作出來的!!!趴在家裡老老實實畫畫,你永遠成不了名家、大師!!!試想:當年張大千不利用石濤假畫的噱頭、不用溥心畬聲勢,誰會知道一個四川來的無名小卒呢?

炒作現場

我個人不反對炒作,我認為適度地炒作是一種智慧,巧妙地利用一些條件,達到推廣傳播的效果,讓大眾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有什麼不好呢?但我反對過度炒作,什麼東西一過度,就不好了!過度的炒作不但不能增加畫家的美譽度,相反,還會令人產生一種不太舒服的生理反應——嘔吐!這樣過度炒作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我們隨手一劃拉就能舉出一大堆來:

被當作垃圾運走的天價雪景

2014年保利香港春季拍賣會,某大師專場,拍品22件,成交16件,成交額3.036億港幣。拍賣結束后,發現一幅高179cm、寬381cm、成交價2875港幣雪景畫失蹤。警方翻查閉路電視錄像,發現有清潔工人清理拍賣會會場時,誤將該畫混在廢置物品中,當垃圾搬上垃圾車后運走。連傻子都能看出來是一場拙劣的炒作,你說這畫家是不是玩過頭了?新聞爆出后,大家紛紛讚譽這個清潔工人好眼力,一下子就看出這是個天價垃圾,那麼噁心的畫就該送到垃圾場掩埋起來。那麼,這個畫家的畫是不是真的就惡劣到一定要進垃圾場掩埋呢?平心而論,比他的畫更噁心更該進垃圾場的多了去了,但是如果畫家不去醜人多作怪,非得把自己的畫標示出天價來在公眾場合賣弄,一般人都會表現出寬容,沒有人非得點名道姓指出誰誰誰畫的狗屎不如。從這個角度看,書畫家過度炒作價格反而有些得不償失,不小心就變成臭名昭著了。

排隊買大師天價作品的人群

2016年12月27日,某大師迎新畫展在某寶齋開幕,新聞報道說從26日晚上起,某寶齋門口就排起了預定長龍,很多人連夜排隊準備搶購大師作品。27日開幕式一結束,立時搶購一空,價格高達500萬/平米,開幕當天銷售額就超過3億元。看到這新聞我嚇了一跳,這些人太有錢了,買畫就像買土豆買白菜似的,哪來的?一看新聞圖片,我又傻眼了,我怎麼也看不出這些人是能拿出500萬買一平米畫的人啊,難道這一大群擠擠插插排隊的就是傳說中的隱形富豪?事後有明白人說:某大師迎新畫展如此盛況,直追當年猶太人在香港炒作吳冠中的火爆場面。當年猶太人在香港開設畫廊炒作吳冠中的畫展,請了一批水軍充當收藏家,凌晨提著現金排隊號稱要買空吳冠中的作品,然後猶太人請來大批媒體記者圍觀報道,大肆炒作,吸引吃瓜群眾買畫。猶太人一千元每幅買入吳冠中的畫,在香港幾十萬一幅賣出,賺得盆滿缽滿。聽到這個我們就明白了,套路一樣,目的一樣,還是一場鬧劇般的炒作啊!

其實,書畫界的炒作古來有之,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場炒作。

1600年前,到瓦棺寺炒作的年輕人,鬍子估計是後來長的,嘿嘿

公元364年,東晉的首都建康新建的瓦棺寺落成,寺里的和尚遍請當朝的官員、富豪士紳捐助,可是,募捐的效果卻不理想,有些人捐是捐了,但數量很少,沒有一個人捐錢超過10萬的,捐款總額離他們的需求差太多了。正當他們為錢發愁的時候,有個叫顧愷之的年輕人站出來了,主動認捐100萬錢。很多人以為他在吹牛,說說而已,但和尚們卻很當真,原因是顧愷之儘管歲數不大,出身士族名門,捐一百萬錢也不是沒有可能。顧愷之在寺里選定一面牆壁,每天跑到寺院里,關上大門在牆上畫畫,不讓外人看。忙活了一個月,好歹畫完了,畫的是一幅維摩詰像,別的都畫的挺好,栩栩如生,唯有眼珠沒畫。他讓和尚散布消息: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他將當眾為維摩詰點睛開光,想來現場觀看的,必須捐十萬錢才有資格,第二天想先睹為快的,必須捐五萬錢才有資格,第三天來觀看的,隨便捐就行。消息一散布出去,引起民眾極大的好奇和關注,據說點睛那天,殿門一開,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來的人擁擠不堪,不一會兒就超過了一百萬錢。這次炒作最後到底募集了多少錢,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從「施者填咽」的描述上來看,其捐款人數、捐款之踴躍,場面之熱烈,絕對不輸於某大師的迎新展。

可能也有人會表示懷疑,說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青年,憑什麼他畫個畫兒別人會拿那麼多錢出來看啊?那麼,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顧愷之的選題很有技巧,他畫的是《維摩詰像》。維摩詰在當時的士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佛教中的亞聖,地位僅次於佛祖,是江南士人們摹聖求道的典範人物。第二個原因,東晉的時候人們崇尚清談,清談是一種高級的學術社交活動,文人士大夫聚在一起,不談國事,不言民生,只研討經文詩賦,辯論周易庄老之學。由於上流社會的普遍參與,連王導、謝安這樣的士族權貴都熱衷於清談,清談成了一種時髦的活動,特別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中,維摩詰與文殊論辯的佛教故事,是魏晉名士們「清談」效法的經典模式。顧愷之的《維摩詰像》,儘管畫的是佛教故事,但人物形象卻又不是印度形貌的維摩詰,而是如王導、謝安這樣的清談領袖形象:寬衣束帶、手執麈尾(據說,麈是一種大鹿。麈與群鹿同行,麈尾搖動,可以指揮鹿群的行向。"麈尾"取義於此,蓋有領袖群倫之義。魏晉六朝清談家慣用麈尾。只有善於清談的大名士,才有執麈尾的資格),隱几忘言、示以病態,這正是士人們所熟悉的幾位清談領袖的形象和風度。所以,顧愷之的這次炒作,竟然把號稱「江左風流宰相」的謝安都驚動了,謝安去觀看后,情不自禁地感嘆說:「蒼生以來未之有也

謝安的這句贊語,無疑把這場炒作推向了高潮。一向在繪畫圈中並不著名的顧愷之,藉助這場炒作華麗出場,以極具戲劇化的方式,取得了一鳴驚人的效果,他的畫名迅速傳播開來,一躍成為冠絕一時的丹青妙手了。

據說維摩詰就這個樣子,不過這個不是顧愷之畫的,是李公麟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