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讀《大觀茶論》學宋徽宗品賞香茗

趙佶《大觀茶論》是繼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全面論述一個時代主流茶道藝的茶書。除了完整展示記錄宋代的點茶藝術外,《大觀茶論》在茶文化史上還有更重要的歷史地位,是因為它提出的一些理念,深刻地影響了茶文化的觀念與習俗等傳統。 在茶飲品賞方面《大觀茶論》提出器具、水、火的匹配,及茶技藝、程式的保證,而對點成的茶湯則要從色香味諸方面進行品味,並欣賞其形態。關於茶藝,趙佶特別具有藝術家的氣質與敏銳,使其對於茶藝的體驗超出了目前所有其他茶書作者,為宋代點茶茶藝作了最經典的論述,為茶文化史留下了點茶法的珍貴文獻資料。而「水以輕清甘潔為美」的論斷,則是對飲茶用水最好的文字總結。

味【原文】夫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譯文】茶以滋味為最重要,全面完美的滋味包括甘、香、重、滑,只有北苑、壑源的茶葉兼具這些滋味特點。滋味醇厚但缺乏剛健遒勁特性的,是因為蒸茶、壓黃太過。茶槍是茶樹初萌未展的嫩芽,木為酸性,茶槍過長的茶葉,其滋味雖然初飲甘、重,但最終會感到微有苦澀。茶旗是茶芽剛剛展開而成葉者,葉滋味苦,茶旗過老的話,其滋味雖然最初留苦味於舌,但飲完之後反而有回甘。一般的茶芽製作的茶餅都有這些特點。至於品質卓絕的茶葉,具有真靈味,與一般的茶自然不同。「點茶」之後,趙佶專門論列茶的味、香、色,以實際品飲過程中茶葉味、香、色的表現,來論述其不同表現的原因。加上「點」一節中最終湯花要浮起凝立「咬盞」的要求,趙佶實際已經將茶葉評品對於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要求標準全部提了出來,四項指標之中,味最重要:「茶以味為上」,而「甘香重滑,為味之全」,可以說概括出了茶味的真諦。而茶若想有甘香重滑全面的滋味,除了依法及時製作外,原料茶葉的品狀也很重要。趙佶很細緻地論述了所謂旗槍——也就是茶芽和茶葉在採摘時的狀態,對於味的不同作用和影響。當今武夷岩茶茶葉採摘時的開面采要求,可以說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

香【原文】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干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洒然。或蒸氣如桃仁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譯文】茶有未經人為、本真自然的香味,不是龍涎腦和麝香的香味可以比擬。必須蒸茶正好熟時進行壓黃榨茶,榨乾后即進行研茶,茶研細后即進行造茶,這樣製成的茶就能和美具備,入盞點茶時就會茶香四處飄達,像秋日的涼爽之氣一樣清涼爽快。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這樣的茶氣味非常酸而不好。

關於茶香氣,雖然自蔡襄《茶錄》即說「茶有真香」,而建安民間茶人自己試茶從來不加香料,卻對上貢的茶葉「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這看似矛盾的行為,其實道破了―個事實,即採摘過嫩的貢茶,事實上滋味香氣不全,而為了保證原料細嫩的品質,只能通過外在添加物質來彌補香氣等內質的不足。蔡襄即不贊同此法,但直到真正懂茶的徽宗皇帝趙佶這裡,這個作假的現象才被糾正。趙佶在《香》一節說「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直接的結果是隨後的宣和初年,貢茶開始不再添加龍腦等香料。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作了明確的記載:「初,貢茶皆入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但是此後歷代茶人批評宋茶時,都說添加香料損害茶葉真味,完全忽略了懂茶的徽宗以後已經不再添加的事實。

然而另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卻是,添加他物以助香、助味、助色的做法,至今卻仍時不時地為某些制茶者所用。這些作假的行為,輕則影響茶葉本真的色香味,重則損害飲用者的身體健康。

色【原文】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譯文】點茶的湯色,以純白為最好,青白為其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於上得適宜的自然氣侯條件,於下極盡人工勞作的最大努力,茶色必定純白。如果氣候炎熱,茶芽迅速萌發,快速生長,採摘製造過程中有積壓不能及時製造,原本純白的茶色也會變黃。茶色青白,是因為蒸茶、壓黃不夠充分;茶色灰白,是因為蒸茶、壓黃過度。壓茶榨膏去汁不盡,茶色青暗;焙茶之火太猛烈,茶色暗紅。

因為鬥茶「斗色斗浮」的需要,宋代茶葉崇尚白色,這就要求在茶餅的製造過程中,盡量榨盡茶葉中的汁液,否則就會色濁味重。這聽起來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宋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黃儒在《品茶要錄》中作了這樣的解釋:「如鴻漸所論『蒸筍並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但力厚而甘的上品建茶畢竟為數甚少,到南宋,宋人已經不再輕信流傳中的聲名,而是通過實際品嘗,最終承認就蒸青綠茶而言,綠色的茶葉味道實比白色的為好:「正焙茶之真者已帶微綠為佳。」綠茶色澤標準回歸到綠色,唯一的關鍵是自然本真,「蓋天然者自勝耳」。

雖然趙佶詳細討論的宋代末茶各種的白色層次,自南宋之後就失卻了現實意義,但是他對茶葉細膩的感官評價之風,卻一直為此後的茶人所奉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