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讓傳統戲曲在鄉村萌生新芽

【摘要】 鄉村留守兒童若能時常熏陶於戲曲中,定能像魯迅少時看社戲一樣留下濃濃鄉愁。久而久之,公共財政倒是耗費不少,戲曲進鄉村帶給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享受卻乏善可陳,甚至有可能流於形式。而前一種納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則應成為地方推動戲曲進鄉村的重要抓手。

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增加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解決農民看戲難的問題,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良好局面。(6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聽了秦腔,肉酒不香。」這是作家賈平凹在其《看戲》一文中滋味頗豐的表達。他如此描寫農村看戲時的盛景:「楊樹上,柳樹上,槐樹上,一個樹杈一個人。他們常常樂而忘了險境,雙手鼓掌時竟從樹杈上掉下來,掉下來自不會損傷,因為樹下是無數的人頭,只是招致一頓臭罵罷了。」此情此景,也讓我想起童年在農村看戲時的情景,那些年月,鄉戲可是農村節慶的重頭戲。然而現在,老實說,就連春節,許多偏遠農村也基本上看不到戲曲演出了。這種尷尬的現實,應該就是有關部門推進戲曲進鄉村的直接原因。

事實上,時至今日,廣袤的鄉村大地仍然需要戲曲的深厚滋養。且不說,諸多戲種本來就生長於民間,並長期活躍於民間,也曾在民間變革發展,最終進了城市,登上大雅之堂,它們本有反哺鄉村的義務。單就豐富農村文化生活而言,戲曲也該付出綿薄之力。鄉村不少留守村民是戲曲最穩固、最忠實的觀眾,他們放下鋤頭,坐在台下,聽著戲台上高亢的曲調,看著演員們優雅的動作,一定會筋骨舒展、心情舒暢。鄉村留守兒童若能時常熏陶於戲曲中,定能像魯迅少時看社戲一樣留下濃濃鄉愁。

既然鄉村仍然需要戲曲,戲曲又該如何才能深入鄉村?據報道,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等三部門的實施方案要求,縣級人民政府將戲曲進鄉村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範疇。

后一種納入,可能操作起來簡單,政府花錢,請一些戲曲表演團隊進鄉村表演即可。然而,「請進來」的未必都是鄉村觀眾最喜歡欣賞的、接地氣的演出,如果是「陽春白雪」,自然曲高和寡,「門庭冷落車馬稀」。久而久之,公共財政倒是耗費不少,戲曲進鄉村帶給廣大農村群眾的精神享受卻乏善可陳,甚至有可能流於形式。

而前一種納入——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則應成為地方推動戲曲進鄉村的重要抓手。換言之,要為戲曲進鄉村「育團隊」。不管是魯迅小時看社戲,還是賈平凹在農村看秦腔,為何都有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那戲、那人、那場景接地氣。筆者幼時也看過家鄉戲,雖然布景簡單、唱腔並不專業,卻是熟悉的鄉音、熟悉的故事,常常引得台下掌聲陣陣——那些演員往往多來自鄉親中間,他們既是演員,又是一群戲曲藝術的忠實票友、熱情冬粉。因此,推動戲曲進鄉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鄉村培育一些本鄉本土的業餘表演團隊。

為戲曲進鄉村「育團隊」,並進行傳、幫、帶,給予資金扶持,其實是在為鄉村「種文化」「育文化」,這可能比單純的「送文化」更勞心費神,成效也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是,一旦種起來、育起來了,中華優秀傳統戲曲藝術便會在鄉村的沃土上,萌生出傳統文化的新芽,綻放出鮮艷的戲曲藝術傳承的花朵。(何勇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