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媒體:楊振寧假遺囑背後 真正悲哀的不是翁帆

這兩天,一條標題為《楊振寧遺產分割完畢,翁帆得到了一套別墅使用權》的消息讓我們再一次將視線轉向這對「老夫少妻」。

這條消息的大致內容是,陪伴楊振寧13年的妻子翁帆,在遺產分配里只得到了一套別墅的「生前使用權」,而楊振寧和已故前妻杜致禮的三個子女將獲得現金資產。

當然,楊振寧的助理已經出來闢謠,表示「沒有的事」。

但吃瓜群眾一向戲比較多。

除了對楊振寧的控訴和對翁帆的「同情」以外,還有人表達了自己的心酸:科學家只有在深陷緋聞之時,才會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

作為這種聲音的衍生,還有一種聲音也似曾相識:科學家得到的關注為什麼不如明星,這真的是悲哀。

更極端的言論是,將明星比作「戲子」,追逐「戲子」多過科學家,社會風氣令人痛心疾首云云。

這是個老問題,我們今天來掰扯掰扯。

1

近年來這類討論不少,尤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和「演員黃曉明婚禮」事件影響較大。

由於上述事件恰好發生在同一時期,而後者的輿論關注度明顯高於前者,於是有觀點說:「屠呦呦一生研究敵不過黃曉明一場秀。」

黃曉明價值2億的「世紀婚禮」現場

隨後這股風氣蔓延開來,只要有科研工作者離世或者有什麼「小道消息」,類似網帖便能出現一次。

曾有人發了一篇文章名為《跑男滾出西安》的文章,文中稱明星是「戲子、伶人」,對眾冬粉追星之行為大為批判,更認為對藝人的關注度超越了顯赫地位的科研工作者實在是國之不幸,甚至由此哀嘆古都西安千年文化之「不幸」。

撇開所有的感情因素及道德衡量,僅從職業考慮,二者是否可以比較?

首先說收入。

經濟學家曼昆曾經在他的《經濟學原理》中解釋過明星高收入這一現象。

他舉例說,為什麼超級明星賺錢這麼多,遠遠超過其他職業?因為越是知名的明星,他能提供服務(即唱歌、表演等)的對象就越龐大,甚至可以向數百萬人同時提供服務,而且不可替代,其他行業如水管修理工等,都無此特點。

解釋一下即是,假設每個人手裡有一元,明星收入高,是因為有數百萬個人,願意把這一元錢給他,但是一個水管修理工,不可能同時給數百萬人服務。

那麼科學家是否可以應用這一標準?

圖片來源:taopic

科學家的貢獻,如屠呦呦,她的青蒿素解決了億萬人的病痛,意義十分重大。

但這是否可以等價為收入?

試想,將青蒿素這種事關身家性命的科研成果,價格直接提升數倍,並大比例地分配給科學家個人,提高到明星水準,這樣的藥品價格,是否能夠承受?

醫藥行業是個競爭相對激烈的行業,無端提升葯價,又如何能夠實現?

可見,將科研貢獻直接等價於收入,並不可行。

屠呦呦教授的最大貢獻在於,她先驅性地發現、提純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是瘧疾治療的首選方案。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的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科學家屠呦呦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片來源:fun48.com

除了醫藥科學,諸如製造導彈、研究語言、數學推演等等不同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的科研工作並不直接創造經濟效益,更多的是社會效益。

因此,他們的收入,是經費的保障,而不是貨幣價值的直接創造。

當然,不乏有通過社會兼職或企業化運作而財富驚人的科學家,但從相對數量來說,科學界的暴富者顯然不如娛樂業。

同時,這也就決定了為什麼在「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的議題成立,「提高律師、作家、程序員待遇」等議題不成立。

因為後三者,都是通過市場來獲取收入,科學家則是通過經費和體制的保障來獲取收入。

據統計,2016年科研投入超過1.5萬億元,總量已居世界第二。

從收入上來說,明星和科學家的獲取途徑不同,可比性不大。

2

其次說輿論的關注度。

上文已經說到,明星的高收入,是因為他們通過唱歌和表演,可以同時為海量的人服務。因此,獲取知名度,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是明星的生存之道。

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說過:「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這種觀點被IT業和管理界形象地描述為「注意力經濟」。

娛樂產業是注意力經濟的典型樣態,明星必須得足夠多的知名度,由此伴生的娛樂傳媒業,同樣是為這一目標而存在。

所以,演藝人員的價值,取決於在媒體上拋頭露臉的量化數字。

演員參加綜藝節目

科學家是否如此呢?

當然不乏有「明星」科學家,如楊振寧、屠呦呦、袁隆平、鍾南山等,但從職業屬性來說,他們並沒有對媒體的強烈依賴,也不必然有強烈衝動。

科研工作,並不必然需要媒體的高度揄揚,他們的價值,體現在科研成果本身。

舉例來說,前些年,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學院特聘教授車洪才花36年編寫完成了200萬字《普什圖語漢語詞典》,曾在媒體上引發頗多關注,但相對明星來說沒有可比性。

圖片來源:鳳凰網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多少媒體報道,而是這是一部幾乎不可多得、填補空白、國內每一個阿富汗語學者都無法繞開的高峰。

他的學術價值在學術界,而不是喧囂的輿論場上。

此外,「科學家的關注不如明星」,這個命題本身並非完整。

如果說,僅僅考量的是公共平台的發帖、轉帖數量,或可成立,但僅僅說是媒體的不負責任,未必成立。

以知網為例,收錄的學術刊物有1萬餘種。以報紙為例,2008年紙媒高峰期時,2008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43種,其中綜合報紙806種,專業報紙1137種。

且不說綜合報紙中的內容豐富程度,其中專業報紙1137種,不少都是各行各業的動態。

就以直觀感受為例,讀者可以隨意瀏覽《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不僅是科學家,各行各業的情況都有所介紹,相對來說,在主流媒體中,科學家這一群體得到關注度相對是較高的。

明明有海量的信息,但為什麼在輿論整體環境中,資源卻一邊倒地向明星傾斜?

這是傳播規律所致。

圖片來源:58pic.com

相對於科學研究,電影、電視、歌曲,這些大眾話題門檻相對較低,接觸人群自然也就更廣泛,話題就易於傳播。

試想一個題目為「論核子自旋分成夸克自旋、夸克軌道角動量、膠子自旋和膠子軌道角動量相互之間的區別」的網帖,在網路上的傳播效果會如何?

明星受關注,是信息的受眾自己篩選並聚合所產生的。

明星的意義,就是取悅觀眾,讓更多的觀眾追隨自己;科學家的意義,則是征服科學的高峰,至於公眾是不是跟在自己後面尖叫,大概並不是科學家必然要考慮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受到輿論的關注不如明星,才是社會的常態。

如果科學淪為誰都可以說兩句,必然門檻極低,那不是科學,那是算命、星座、特異功能等民科,是不是國家的悲哀不好說,但肯定是科學的悲哀。

3

最後說一下道德綁架。

必須旗幟鮮明地說,任何職業歧視在當代都是必須否定的。職業不分貴賤,把演員說成「戲子」,充斥的是思維的陳腐與狂暴的戾氣。

你可以不喜歡明星,他們的財富確實容易讓人心理失衡,但這並不是通過歧視性稱謂貶損人格的理由。

angelababy領獎圖片來源:sohu.com

憲法明確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以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人格權的覺醒是現代社會的重要進步。

這種把科學家捧上神座,並貶低其他行業,看似是崇尚科學,實則是反智,拿輿論熱度作唯一標尺,卻混淆了不同行業的區別。

另外,別忘記,科學家曾經也被稱呼為「臭老九」。理由與今天貶損演藝人員一樣,認為他們這個階級對社會「沒有貢獻」。

此外,歧視性稱謂還有「掃大街的」「撿破爛的」等等。

任何通過不可量化的標準,把人分為「有用」「沒用」,從而施加道德考量的行為,都必然造成社會的對立緊張。

這種強制,看似是一種所謂正能量的引導,實則是對全社會的道德綁架,彷彿不如何如何社會就會如何如何,也必然將社會引入道德空虛,充斥著假大空,試想曾經「臭老九」稱謂橫行的時代,是怎樣一幅圖景。

一個多元的社會,不把演藝人員稱為「戲子」的社會,其實是保護所有人,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個被定性為「沒有貢獻」並被歧視的群體里,有沒有自己。

如果實在不喜歡哪位明星,不看即可;看不慣他們收入高,在掌握不當得利的證據時舉報即可。

這是在自由的社會裡所能享有的自由,也是在法制的社會裡必須遵守的法制。

而關於被「冷落」的科學,其實每一次「假科技」出現的時候,我們都會更加關注真科技。也不要忘了,所有你愛的科幻電影背後,都是人們對科學精神的尊重。

所以不要輕易覺得媒體不關注科學家,關於科學家的信息很多,只要你願意,隨時能看到。如果信息是塊肉,不要總等著別人送到你嘴邊。

圖片來源:58pic.com

最後多說一句,在楊振寧「飲食男女」的花邊新聞和被個別媒體斷章取義的隻言片語外,我們或許更該了解他的貢獻:

李淼,物理學家,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圖片來源:美亞在港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