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川行無邊 | 雞年說雞:傳統風俗中的雞

今年是傳統的雞年。在傳統生肖文化中,雞被認為是一種承載著德行與正義的動物

,故《爾雅·翼》中稱雞有五德:「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戰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鳴不失時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稱為雞的五德:其中文、武源於雞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則取自於雞的習性和內在品質。雄雞守時報曉,信德為最。

因雞與「吉」諧音,為吉利之物。在古代的神器和服飾中,雞為常見圖案。作為吉祥光明的使者,它被廣泛用於各地命名:如地方有陝西寶雞市,寺廟則有南京雞鳴寺,名山大川則有雲南的雞足山等。雞在民間活動與民俗文化中體現得豐富多彩。

家禽之雞

雞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禽之一。雞,鳥綱,雞形目,雉科,據說是世界上餵養最多的一種家禽。雞形目動物有94個屬,276種554個亞種,其中有56種74亞種。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的一處雞化石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古老的家雞化石;公元前54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家雞遺骨也比印度的有關發現早得多,在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浙江河姆渡遺址以及河南新鄭裴李崗、甘肅秦安大地灣、山東滕縣北辛等遺址,也先後出土了雞骨骼。故北方黃河流域附近為古代家雞的起源地。

無疑是世界上最早養雞的國家之一。家雞的野生祖先原雞在有廣泛分佈,原雞後代至今仍在雲南以及海南等地繁衍。遠古華夏先民養雞最初可能是為了報曉,將之作為「天然計時器」,故磁山家雞多為雄性,甲骨文中的雞字是雄雞打鳴時頭頸部的特寫,都包含了同樣的信息,甲骨學界還認為,「鳴」與「嘰」其造字都源於指代雞鳴。以後雞很快成為常用的供食用的家禽,農民養雞甚至比養豬更為普遍。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雞文化」深刻影響到華夏農業的發展與風俗的演化,以至有學者認為,華夏的鳥圖騰與鳳文化其源頭都來自人類早期馴化雞的實踐。「雞文化」也和華夏最為隆重的年節文化有關:傳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方圓足足有三千里,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人們元旦剪紙的雞,就是指代的天雞。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徵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插雞毛就變成剪紙雞,貼於窗戶作裝飾了。《拾遺記》又記:「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上,此其遺像也。」這裡的「遺像」,是指上古的賢明君主舜,傳說他是重明鳥的化身,重明鳥非鳥,而是一隻具有神力的雞。

民俗之雞

作為十二生肖的一屬,雞在民間活動與民俗文化中體現得豐富多彩、多姿多樣。古人將新年的第一天(古稱元旦)至第八日,依事物的先後順序進行了排列,依次為雞日、犬日、豖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與穀日,雞因其啟明而鳴,為人類帶來了光明,被排在首位。唐代中和節有吃「太陽雞糕」的習俗,並用以祭日。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遍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據考證太陽雞糕上的雞形乃是太陽的象徵,它具體反映了古人對於太陽的崇拜。舊時,陝西鳳翔一帶的禁蠍咒符以木刻印製,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有一隻大蠍子。畫上印有咒符。在陝西一帶,每年穀雨前後,還流行貼雞王鎮宅圖的風俗,當地人認為可避邪毒、保平安。過去河南等地也曾流行「三月三吃雞蛋」的風俗,認為這樣才能人丁興旺。這些是雞崇拜的具體表現。

在浙江金華一帶,端午節時民間有用紅布製成雞心形袋子,內裝茶葉、米、雄黃粉,掛於小兒胸前。據說,雞心袋可以驅邪祈福,且諧「記性」之音,可令小兒讀書長記性。又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於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必殺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農曆十月一日,河南一些地方要殺雞嚇鬼。傳說此日閻王爺放鬼,至來年清明節乃收回。民間以為雞血避邪,鬼懼之,故於十月一日殺雞嚇鬼,使小鬼不敢出來。

人們在棺材上綁公雞用以驅邪

雞俗最為奇特的,當屬山東沿海一帶的漁村,以前曾有公雞代替新郎成親陪洞房的古俗。漁家娶媳婦訂日子后,如果新郎外出捕魚尚未歸來,為了不耽誤良時吉日,男方家人便挑一隻強壯的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舉行成婚儀式。山東其他一些地區至今還有「抱雞」的婚俗。娶親時,女家選一男孩抱只母雞,隨花轎出發,前往送親。因雞與「吉」諧音,抱雞以圖吉利。

五德之禽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這是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的名句。十二生肖中雞雖列第十位,但並不影響人們對之的讚譽,因雞鳴日出,它被視為「世俗中的太陽鳥」。在傳統的生肖文化中,雞被認為是一種承載著德行與正義的動物,古人將之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故《爾雅·翼》中稱雞有五德:「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戰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告者,仁也;鳴不失時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稱為雞的五德:其中文、武源於雞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則取自於雞的習性和內在品質。

雞的五德中居於首位的是信德。信德是雞最為重要的屬性和價值之一。信德,即守信用,誠實無欺,這是儒、道、釋三家,也是從廟堂到民間最為信奉的人倫道德標準之一;文德是指雞頭頂紅冠,古代君子對「正衣冠」極為看重,有「君子死而冠不免」之言,故將之引申為雞的文德;武德,是指雞互斗時善用距,以刺對手,有勇有謀,善用道術;勇德,不光指雞勇而好鬥,也寓之拚鬥到底,不言放棄;仁德,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準則,因雞見食不獨享,必呼朋引伴而共食,這被古人視為「仁」的鮮明體現。

除了以上儒家文化對雞的讚譽外,在佛教中雞也被視為祥物。南傳巴利文佛典《佛本生經》中有一則「非時啼」的著名寓言,教導人們要學會自知與知人;佛教經典中雞是十二獸之一。十二獸的說法,出自於《大方等大集經》卷二十三《凈目品》,又稱十二時獸。這十二獸乃菩薩為度化眾生之所變現,一日一夜常有一獸遍歷人間天上,教化眾生;佛典中用金雞來比喻眾生本具的清凈自性。相傳金雞是棲息在天上金雞星之雞,此雞於天上報曉,則地上的群雞也相應而鳴和。

道家文化中雞則被視為純陽之物,積陽南方之氣,精物炎上,故雞多用於驅邪與道家秘術,類如「收雞不叫法」「空中炒蛋法」「種瓜即生法」之術。其中言「種瓜即生法」即為:雞蛋一枚鑽孔,去白存黃,將西瓜籽取出,用官桂、甘草各二錢研末拌籽仍裝蛋殼內,封其口埋潮濕牆邊,不可令干,用時取松泥土一碗,將瓜子放入,噴水數次,少頃即萌芽既而蔓藤展葉,須臾開花結瓜如錢大,總共不出一時之久也。術中的「一時」即現代的兩個小時,此法是否有效,不得而知。但凡此類道法乃奇淫巧技,故難登大雅之堂也。

雞鳴山川

雞作為一種吉祥光明之物被用於地名。如著名的城市為陝西省寶雞市,著名的寺廟為南京市雞鳴寺,名山大川則有雲南省的雞足山等。陝西省寶雞市舊名陳倉,相傳秦文公時陳倉人獵得一異獸,若羊非羊,若豬非豬,不知其名,欲奉獻給文公。路上遇見兩童子,童子指著異獸說:「此名為猥,常在地中食死人腦。」即欲殺之,遂捶打其頭,異獸突然口吐人言:「彼二童一雌一雄,名叫陳寶,是野雞精,得雄者為王,得雌者可稱霸。」陳倉人聽罷,舍猥去追二童,二童突然化為野雞飛去。雄雞飛到南陽,其後漢光武帝起兵於南陽。其言應兆,雌雞飛上陳倉山,棲於峰頂,化作石雞。安史之亂時,肅宗挂帥平叛,在此又聞神雞鳴叫,唐軍節節勝利。肅宗認為神雞為國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隨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

南京的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舊稱同泰寺。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籠山東麓山阜上,始建於西晉,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之稱。南朝梁武帝經常到寺里講經說法,聽眾逾萬,並曾先後四次到此寺捨身為僧,脫下皇帝龍冠蟒袍,穿上僧衣,在寺中過起僧人生活,人稱為「皇帝菩薩」。該寺儼如當時南方之佛教中心,天竺高僧菩提達摩從印度來建康時就居於此。雲南的雞足山則是享譽南亞、東南亞的佛教聖地,十大著名佛教名山之一,迦葉菩薩的道場。據說從前每到雞年,外地僧侶要馱經文、佛像到雞足山朝拜,僧尼雲集,佛事鼎盛。

神話的主題

與華夏畜養雞的漫長歷史相切合,古代留下了大量與雞有關的神話。西南地區歷來為眾多少數民族聚集、繁衍的故地,民族種類尤其繁多,文化豐富多彩,被視為保留了古代文化信息的基因寶厙。在納西族的宗教經典《多巴經》中,講述人類的起源為:「英格阿格」真神下出一個白蛋,白蛋孵白雞,白雞孵出九位神兄弟和七位神姊妹,九兄弟開天,七姊妹闢地。天地分開后,天氣與地氣交合生白露、白露生大海,大海中生「恨古」,「恨古」傳至幾代后又生出五兄弟和六姊妹。

彝族支系之一的撒梅人的民間傳說中也談到:古時大地被洪水淹沒,只剩一人住在山上,某天,神告訴他爬到山峰頂上避難,其嘴裡含米,兩腋下各夾一個雞蛋,洪水退後,他取下蛋,蛋里生出一對男女,為兩兄妹,當時世界已沒有人煙,他們找不到人成親,於是,兄妹成婚,人類得以繁衍。黔東南苗族創世神話《苗族古歌》對此也有講述。故事認為古楓樹變來的蝴蝶媽媽甚愛食魚,她和水上的泡沫相愛懷孕,生下了12個蛋。后經孵養,12年後,生出了姜央、雷公、龍、虎、蛇、象、牛等12個兄弟。

雞鳴與日出的前後關係,使「雞喊太陽」成為西南少數民族最為原始,也最為廣泛的母題。苗族的創世神話《公雞請太陽》還講道:遠古時,先民造了十二對太陽和月亮掛在天上。但這些太陽和月亮不聽人們的安排,齊出齊進,照得草木乾枯,一個神箭手把太陽和月亮射掉十一對,剩下的一對太陽和月亮嚇得不敢露面,頓時大地又成黑茫茫一片。先民們先後派蜜蜂、黃牛、老虎、狗、鴨子等去請太陽,都沒成功,最後還是一隻大紅公雞把太陽請了出米。彝族的創世英雄史詩《支呷阿魯》中的記述則是:支呷阿魯兩次請日月出來都沒成功,最後只有去山頂找來一隻白公雞,公雞幾番努力鳴叫,終於叫出了太陽和月亮。從此,支呷阿魯視公雞為神,專司同太陽和月亮打交道的事。其他如布朗族、壯族、侗族與水族都有類似的神話傳說。

飾物與神器

西南少數民族服飾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彝族梅人的雞冠帽是非常獨特的一種帽飾,據說凡女孩年滿三歲以後都要戴此帽,直至出嫁為止。傳說有一對彝家戀人被森林裡的妖魔拆散,后因公雞啼鳴嚇跑妖魔,戀人方幸福結為夫妻。為了表達對公雞的感激之情並希望永遠地得到雄雞的護佑,姑娘模仿雞冠做了雞冠帽戴在頭上。

四川、甘肅交界地帶的白馬藏族把白雄雞奉為神雞,人人見而生敬,男女都戴「沙嘎帽」,上面均插白雄雞尾羽,男子插一根,女子可以插一到三根並寓意不同,插一根表示未婚也無對象;插兩根表示已婚,插三根表示已有心上人,但暫未婚嫁。清《職貢圖》又記:今北川羌族自治縣及周邊的「石泉縣青片白草番民」男子插雉羽於草笠;藏族古文獻曾記,吐蕃時期外出征戰的將士,在頭盔插有鳥羽,以示雄強威猛。可見西南少數民族頭飾插雞毛的習俗,歷來盛行。

白馬藏族的村寨裝飾

在西南少數民族的信仰世界中,雞還作為通靈的神器,廣泛使用於各種宗教儀執之中,據有消災驅邪、通靈招魂的效用。在彝族與羌族中,為逝者招魂,必用公雞指路為引,故彝文典籍《恆幾抽雅》中述「願讓雞的靈魂將死人的靈魂引到靈魂世界」。而用雞占卜,是彝族、苗族、壯族、侗族、仡佬族、珞巴族、爾蘇藏族等常用的卜算方式。

如在羌族祭山會上,會用雞冠和沾血的雞毛祭祀羊皮神鼓、用沾血的雞毛祭祀白石神塔;在爾蘇藏族的信仰中,白公雞是神聖之物,專用祭祀先祖和占卜吉凶;殺雞卜卦也是珞巴族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活動。將雞殺掉,用水洗凈,察看雞肝正反兩面的卦位卦符。從其呈現的顏色、平凹以及血脈紋路的折向、粗細等徵象,以定吉凶。而以雞作卜,在彝族的信仰世界中,形式最為多樣,其「推雞卜」包含甩雞卜、雞舌卜、雞嘴卜、雞頭卜、雞股卜、雞膽卜、雞蛋卜、小雞卜等八種方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