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最近公私募日子都不好過!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來

幾大業務遇黃燈 公募基金戰線一再收縮

基金報記者 李滬生

上周五,證監會向公募基金管理人、託管人下發機構監管通報,明確機構定製基金相關監管要求,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銀行委託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的節奏有望放緩,這對部分依賴委外做規模的公募基金公司來說,無疑意味著業務的萎縮。看天吃飯的傳統業務越來越難做,隨著幾大業務監管趨嚴,基金公司的贏利點正在不斷縮減。與此同時,創新點卻相當有限,FOF業務雖有盼頭,但就當下而言,可謂難解近渴。

01

靠天吃飯有點難

長久以來,公募規模的增加依賴於新基金髮行,近幾個月來,新基金髮行難度加大。今年以來各家公司延期發售新產品的情況屢見不鮮,還有一些公司直接按照90天的期限頂格發售。

今年以來,新基金的募集難已經成為了基金業的一大新特點。「今年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行情都不好,基金髮起來真的很難。」一位公募基金業內人士向記者抱怨。該人士表示,從今年新基金銷售情況來看,整體市場熱度明顯比去年更低。股市繼續震蕩,讓更多普通投資者遠離權益類投資,而債券市場也非常低迷,所以非常難發。

而另一方面,由於此前監管層對基金公司超期未募集數量和比例做出了一定的規範,基金公司只能將存量未發行基金推上渠道,發行渠道也很擁擠。

這位業內人士還判斷,基金「去庫存」的壓力會隨著新基金的發行而緩解,但是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如果一直保持目前的行情,今年他們公司整體銷售情況將比較嚴峻。

02

戰線正在收縮

一面是「艱難」的增量,而另一面是業務範疇的萎縮。

隨著政策的變化,基金委外資金正在逐步萎縮,這對那些大力發展委外業務的公司衝擊比較大。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相關人士坦言,此前他們公司規劃了幾十隻委外基金的發行,但是現在這部分增量基本上都沒有了。

有一家小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我們剛乾沒多久,委外就收攤了。」

除此之外,由於監管加碼,保本基金到期后必須轉型,難以貢獻新的增量。據基金報數據統計,年內有33隻保本基金將到期,24隻設置了轉型條款,可以實現轉型,但還有9隻基金有可能面臨清盤。

與大量委外業務相比,保本基金對基金公司的規模影響相對較小,只是,這種產品形式對基金公司來說,基本上已合上了大門。

公募業務難做,子公司業務也是一樣。目前各家子公司,大多靠存量過活,這種狀況,目前尚未看到轉折點。

戰線的種種收縮,看似都出於政策監管,但其實倒也不然。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無論是保本還是委外又或者此前大規模擴張的基金子公司業務,都存在著一些潛在風險。這些風險不兌現時,能夠對基金公司的業務產生非常大的幫助,但是只要有一個大風險兌現了,就有可能將基金公司毀於一旦,有些風險是那些看上去規模很大的大型基金公司也不能承受的。因此,對於基金公司而言,如何在風險可控的範圍內拓展新型業務,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創新並不容易。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記者,一方面,業務創新、產品創新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創新的成本比較高,新嘗試不一定都會有好成果,但是付出的代價卻往往很高。相比之下,他更看好FOF基金未來的前景,「但是FOF還沒真正開始,我們已經感受到競爭壓力不小了。」

03

兩極分化愈加明顯

雖然如今行業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行業里的各個公司面臨的情況卻差別很大。好幾年前,基金行業就開始談基金公司的兩極分化情況了,而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這種兩極分化正在愈加明顯。

不少小基金公司面臨著比較大的發展壓力。新基金募集艱難,渠道優勢不明顯的小基金公司會受影響;子公司業務收縮,對於依靠通道業務的小公司影響不小……

相反,大公司的情況就好的多了。「有人做過一個統計」,一位大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規模超過700億以上的公司,實際上就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了。」

他解釋,因為基金公司的經營成本、人力成本相對固定,當超過700億規模之後,基本上每年的管理費收入就能夠穩定保障各項公司運營了。對於這些規模比較大的公司來說,主要的壓力可能只是每年的業績增長率,對他們來說,目前最大的難題是找到一個新的規模增長點。

小公募日子也不好過

基金報記者 張筱翠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去年末,公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共計116家,其中,管理資產在20億元以下的基金公司數量合計15家,總體佔比達12%,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基金公司生存舉步維艱。

對於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即便是有幸經歷了幾年難遇的大牛市,仍然難以抓住市場機遇做大做強,導致公司掙扎在生存的邊緣。

「公司成立了幾年,雖然遇到了上輪牛市,但是股東方面沒有給予任何的資源支持,一切業務都只能靠自己,不僅如此,由於股東的敏感身份,我們在與銀行渠道接觸時都頗受限制,現在感覺許多業務開展非常困難,公司發展看不到前途。」北京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有一些基金公司近幾年嘗試高管持股,但一些沒有渠道資源的高管難以帶來銷量,規模仍然受限。

上海一家中小基金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我們公司採用高管持股,渠道資源有限,雖然公司成立的時點很好,但即便是遇到了轟轟烈烈的大牛市,公司也無法通過主流的銀行渠道發行產品,只有通過股東自有資金成立發起式基金積累公開業績,現在公司每個月的運營成本幾百萬,還處於『燒錢』狀態,只能全方位節約成本,公司的高管出差都是坐經濟艙。」

另外,2015年股災之後,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徘徊不前。

「主流的銀行渠道在進行產品代銷時有非常嚴格的產品准入白名單,只有管理資產規模在行業前二十的基金公司才有資格進入,對於小公司而言,進入主流的銀行代銷渠道非常難,除非托關係,但在公募基金產品高度同質化的當下,即便小公司的的基金產品進入了主流銀行的渠道,但小公司沒有知名度,投資者對小公司的投資專業度並不認可,我們公司近期即有幸進入了工行的代銷渠道,但弱市之中,基金髮行非常艱難,從新基金的發行來看,渠道方面根本賣不動。」北京一家小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些中小基金公司也頻頻面臨人事變動的尷尬處境,這也是制約中小基金公司發展現狀的一個重要因素。

「資管行業的關鍵因素是人,但是小公司經常面臨著人事變更的問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股東層面的股權關係沒有理清,一旦公司管理層更換,一朝天子一朝臣,包括投研團隊在內的其他核心人員都會隨之離職,這在國內資管行業很常見,許多小公司之所以一直做不大,主要原因還是管理層不穩定,公司長期人心渙散。」深圳一家小公司投資總監對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管理團隊初步穩定的中小基金公司,也越來越難做,原因很簡單:缺乏牛人加盟,投研團隊薄弱,主動管理業績難有亮點。 「2015年股災之後,金融監管趨嚴,現在小公司越來越難做,只能專心做主動管理業務,但中小基金公司一般考慮到成本,很難挖到業界牛人,許多產品業績表現慘淡,管理資產規模很小,管理費收入基本都無法覆蓋公司的前期運作成本,我們也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波牛市的到來。」上海一家次新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年初私募產品發行驟減跳槽、「奔公」人才難留

基金報記者 吳君

在市場持續不景氣、私募產品發行再創新低的情況下,一些私募圈人士熬不住了,想要另謀高就轉會到別的私募,或者乾脆離開私募行業,奔向公募、券商等相對穩定的工作。今年1、2月份私募產品發行量再創新低,私募著急向渠道「自我推銷」,但資金方對主動管理的股票私募難說愛,量化、債券產品成了過冬首選。

01

部分私募熬不住 迴流公募時有發生

「市場很難拓展,而且老闆給的待遇也不好,我想換工作,有沒有哪些公司團隊、機制、待遇比較好的?」最近北京某大型私募營銷總監向記者表示,當初從券商出來挑戰私募銷售,沒想到光景卻不好,收入和付出嚴重不匹配,去年拿的錢還沒有某些資管公司的前台多,所以他想離開。

這種情況如今在私募圈裡並不少見,在持續將近兩年的熊市裡,私募基金艱難過冬。一些當初沖著高薪水、懷揣著創業理想的私募人士紛紛熬不住了,有的直接離開私募,奔向公募、券商等相對穩定的工作,有的則跳到其他待遇好的私募機構。

北京某中型私募的市場經理在今年2月初就加入了某家新銳公募基金,最近全國各地跑渠道、發產品,忙得不亦樂乎。據他透露,基金公司年初給新來的員工都發了年終獎,今年他們公司吸納了不少人才,給的薪水待遇也不錯。

一家中型私募的市場總監也在今年3月進入某老十家基金公司,專門跑機構業務。她說,雖然在私募跑市場已多年,但終究沒有得到系統的鍛煉和學習,如今想去公募平台修鍊后再考慮創業。

而北京另一家中型私募的投資經理最近也在打聽哪些基金公司招人,想要「奔公募」;另外,北京一家小型私募的總經理當初跟著董事長從公募「奔私募」,後來卻在熊市中又回到了公募,因為公募更有安全感。

同時,一些業績一般、規模又不大的中小私募在熊市中團隊「分崩離析」,艱難度日。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場人士透露,由於老闆不肯給股權,原先的兩個投資經理紛紛離職,一位自主創業,一位去了外資銀行。北京另一家小型私募原是三人合夥,但股災來臨時產品回撤巨大,一個合伙人也選擇離開。

02

資金方不願代銷 主動管理私募遇銷售難題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私募基金產品的發行量不容樂觀,1月發行了979隻,2月則為744隻,創近一年私募產品發行量新低。從近3年的私募發行情況來看,年初1、2月份發行量在各月中處於較低水平。

基金業協會數據也顯示,今年1、2月份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增長較慢,總共僅增長了353億元,而去年同期證券私募基金規模總共增長了1280億元,差距較大。

在市場持續不景氣情況下,記者發現不少私募機構、資金方都遇上了產品發行的困難。一方面,私募四處找錢,但資金方對主動管理的股票產品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資金方有大量資金想要投出去,但市場不好不敢多投權益類產品,量化、債券產品更受青睞。

北京某中型私募市場人士最近四處找券商「自我推銷」、求合作,但資金方目前普遍對主動管理型的股票私募產品不感冒,「現在資金方都喜歡量化產品,股票產品想找券商代銷很難,尤其像我們回撤相對較大。目前談下來只能先放個盤子在券商那邊跑,等市場好起來再說。」

北京某百億私募營銷總監也表示,今年一些銀行渠道紛紛要求5%~20%的安全墊才願意代銷私募資金,但這讓他們很為難,想要找委外資金卻遲遲難以突破,「我本來想找城商行、農商行,但目前業內都比較謹慎,即使有錢也只是投債券私募,沒有聽說幾家願意給權益類私募錢的,我跑了一兩個月沒有進展。」

對於資金方來說,在熊市中對股票私募難說愛,「我們前兩年給一家大私募發的產品,但股災以來到現在,大部分都清盤了,實在不靠譜。所以我們暫時不太會接受一些主動管理的私募,還是選幾家量化的優秀投顧比較好。「華東某大型券商機構業務部人士表示。

深圳某大型商業銀行內部人士也表現,今年代銷的資金量很大,但需要投顧進行跟投,首發要求10%左右跟投規模,除非是特別優秀的私募,不然不願放鬆條件。

給私募算一筆成本賬

基金報記者 房佩燕

截至2017年2月底,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18306家。已備案私募基金48626隻,認繳規模11.35萬億元,實繳規模8.55萬億元。私募基金從業人員28.23萬人。 如此大規模的私募基金行業看似風光無限,然而,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絕大多數基金管理人卻充滿著艱辛與不易。

據了解,私募證券管理人的主要收入為管理費和後端的業績提成。在目前股市震蕩市的背景下,鮮有私募能獲得後端的業績報酬,絕大多數私募管理人能取得的確定性收入僅為管理費用。記者從多家私募基金及三方機構了解到,目前私募管理費大多按照1%~1.5%來計算。假設管理費按照1.5%來算的話,刨去支付給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費用,實際到手的大概為1%。這種背景下,小私募大多虧本運作。

深圳一家小型私募告訴記者,目前私募運營最大的支出主要在兩塊,一個是人力成本,另外一個是辦公場所支出,一家3億規模的私募,管理費按照1%來算,一年可獲得的確定性現金流入為300萬元。上述私募告訴記者,一家3個億管理規模的公司,人力方面至少需要1-2名基金經理,以及3~4名做研究、交易和市場等工作的員工。他坦陳,「雖工資彈性很大,普通的學徒年薪可能10萬也不需要,但是需要培養,而找一個有經驗的薪水就不低,還需要看合夥情況等,否則基金經理百萬年薪也不夠;找一個有潛力的、有一兩年經驗的研究員薪水相對不太高,即使嚴控成本,基金經理合夥創業、一年下來給的工成本資也至少得一、兩百萬。」

北京一家私募告訴記者,目前在北京,私募研究員的平均市場價為年薪50萬。「雖然私募相對公募而言固定的工資是偏低的,剛進公募做研究員的畢業生起薪為2萬,而私募只有1.6萬,但是私募的年終分紅占收入的比例更大。」他表示,雖然私募研究員的年終獎是根據績效按一定比例來分配,但一名研究水平過得去的私募研究員年薪也要50萬元。

辦公場所方面,據多家私募反饋,一般在深圳福田或南山租一個一般的寫字樓,每個月的固定支出在10萬元左右,一年下來也得120萬;而如果緊緊巴巴在邊緣地段租一個辦公場所,月支出也得5萬左右,一年下來也要60萬。這是固定支出的保守估計,此外還有各種水電費、差旅費、辦公費、招待費、營業稅、律師費等等,一年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綜合以上保守計算的費用,如果創始人、合伙人在這個階段是只投入、不拿錢的,一家3~5億管理規模的私募僅能掙扎在生存線。

事實上,目前91%的私募證券管理人不到5億規模。據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統計,截至3月11日,私募證券管理人數為8005家,5億以下規模的私募證券管理人數達7287家,佔到了整個私募證券管理人數量的91%,而其中又有近八成的私募不到1個億的管理規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