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走路時,她是獨立且自由的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來自台灣作家朱天心的《三十三年夢》。這是一本與記憶有關的散文隨筆集,記錄下作者三十三年來一次次返回日本京都,或獨自一人,或與友人同游的旅途。旅行或客居異地,是大家都有的體驗,看看朱天心如何描繪這種「在路上」的孤獨與自由。

本周書單從社科、藝術、歷史、心理等類別選擇了8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張暢

主打

《三十三年夢》

這是一本與記憶有關的散文隨筆集,記錄下作者三十三年來一次次返回日本京都,或獨自一人,或與友人同游的旅途。「我第一次來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對於朱天心而言,京都是高中時代「三三」社團幻滅后的倒影,是無數從她生命中穿過、僅留下記憶印痕的人和事,是寫作征途中不可替代也無法泯滅的精神燈塔,更是一場她似夢還醒、欲說還休的人生際遇。

用作家楊照的話說:「在京都漫長、彷彿沒完沒了地步行,因而取得了一種現實以外的根本意義,正常旅人,甚至正常的生活者無法體會的意義——只靠自己,不依賴任何操之在人、操之在財富的工具與機制,走路時,她是獨立且自由的。」「獨立且自由」的朱天心,用一貫綿密、細膩的筆觸,以打碎、融化在時間裡的不悲不喜的情緒,一筆一筆書寫寧寧道上的人影、穿著長襖打兩條辮子的姊姊天文、因疾走而長袍角揚起的胡蘭成、盛年時的父母、如風穿過樹林般無聲卻永恆的友人們……

一個創作者飄搖無際的宿命,搖身穿過一千兩百年不變的古都,終在文字中得了自由。

小說

《上鎖的房子》

這本集子收錄了日本當代文壇大師三島由紀夫自少年至終年的短篇作品,創作時間橫跨三十年。細膩描摹的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冷酷筆調刻畫的人性的陰暗與扭曲、不吝筆墨鋪排的濃厚的抒情色彩,無一不體現出作家對於美、迷戀、殘虐、孤獨、情愛和人性等母題的探尋。

有人說,三島代表了每個人心中欲語還休的成分——自我迷戀、詩化了的戀物癖、對青春肉體的信仰、在慾望與天真、純潔與墮落之間來回撕扯的靈魂。這些既構成了作者看似矛盾的心性:身處藩籬又渴慕自由、追求美又試圖毀滅美、愛與殘虐相伴相生;又讓其文字獲得了某種奇詭多變的迷幻之美。

讀這些文字,你會看見一個曾經身處時代洪流之中的個體,在信仰塌陷過後,冷眼凝望現實世界的廢墟。

社科

《遠方的陌生人:英國是如何成為現代國家的》

譯者:張祝馨

版本: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 2017年7月

主流史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是促成歐洲現代社會誕生的主要原因。本書通過對19世紀前後大量的社會細節進行對比和分析,從選舉制度、金融體系、人口普查、社交媒體等多個視角,為讀者呈現出英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圖景,同時一反上述觀點,指出19世紀交通運輸的革命(鐵路和汽船)催生的「陌生人社會」,以及隨之而來的政府管理與經濟交易模式,才是英國現代社會形成的根本動因。

本書是對「宏大歷史敘述」的一次回歸。正如本書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教授詹姆斯·弗農在序言中所寫:「重新審視『向現代性的轉型』這樣的歷史問題,似乎是證明歷史研究工作仍具有公共價值的一種適時的方法。重拾我們對從宏觀角度解析歷史變化的信心,能使公眾更好地了解過去以及我們的現在。」

歷史

《教養身體的政治》

1934年至1949年,國民黨在全國上下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新生活運動,旨在以「禮義廉恥」為思想核心,從衛生習慣、吃喝拉撒及兒童養育方法等國民生活領域進行「切身」改造,試圖重塑生活形態以改造國民精神。

本書是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深町英夫的學術專著,通過「身體政治」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新生活運動何以在國家面臨深刻的內憂外患之際發動,並得以大規模且長期推動?國民黨政權如何試圖介入、干預人民的日常生活?

作者從傳統思想中的身體美學與近代西方生活禮節的差異入手,通過研究、分析普通民眾對新生活運動的理解和反應,從政治、思想、文化、社會、性別、醫療等多角度重新發現這場「教養身體的政治」的歷史意涵。

心理

《黑匣子思維》

版本:後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每一次飛行,飛機上的黑匣子會記錄飛行數據,如飛機失事也可用於鑒定事故原因,航空從業人員會從黑匣子的記錄中,獲得有用的數據,為下一次飛行做準備。記錄錯誤,並從中學習教訓和經驗,是一種力求進步的思維方式,可以為很多領域帶來深刻的變革。

儘管這並不是多新鮮的結論,但很多人依然會受困于思維定式,永遠不會認錯或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事實上,我們越篤信自己的判斷,就越容易對質疑這些判斷的證據進行認知上的修正,從而再次印證之前的錯誤判斷,這是一種人性,被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稱為「認知失調」。在醫學、法律、航空等領域,認知失調十分常見。

本書介紹了世界上一些創新力最強的組織採用的總結失敗經驗的案例,教會我們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失敗,以及「更理性地犯錯」。

《另一種選擇》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8月

暢銷書《向前一步》的作者、臉書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高德伯格於2015年5月突然去世,她認為自己和孩子們可能從此失去了真正純粹的快樂。然而謝麗爾的朋友、沃頓商學院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卻告訴她,儘管悲傷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轉,但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幫助自己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和災難中復原。

這種復原力並非天生就有,需要後天培養和提升。這本書由謝麗爾和亞當合著,既涵蓋了謝麗爾面對悲痛時的個人心路歷程,也涉及亞當關於培養復原力的心理學研究。面對人生中的逆境,如親人的死亡、疾病、失業、自然災害、戰爭、暴力、性侵等,當選擇A已不復存在,那我們只能直面選擇B。

漫畫

《遺產》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8月

波蘭對於以色列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集中營、大屠殺、苦難、沉重的歷史?

以色列插畫師和漫畫家露圖·莫丹在漫畫《遺產》中,刻畫了兩位未曾親歷大屠殺的現代以色列人主人公萊吉娜和米卡祖孫,為收回父母留下的一處房產,兩人返回了闊別六十七年的華沙。作者莫丹的創作意圖,並非著眼於歷史與災難本身,而是用多線的敘事結構、風趣幽默的人物形象、三代猶太人戰後重遊華沙的見聞感受,講述一個猶太家族見證下的歷史的殘酷,以及人與人之間因戰爭而產生的隔閡與恩怨。

這本曾獲2014年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年度漫畫大獎的書,會帶我們走進一張關於愛與謊言、歷史與過往的網,娓娓講述:「歷史可以塑造我們,卻不能毀滅我們。」

《論巴赫》

施韋澤,舊譯史懷哲,德國哲學家、神學家、醫生、管風琴演奏家、社會活動家、人道主義者,一生獲獎無數,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在近代西方神學研究領域,他試圖還原歷史中的耶穌和使徒保羅;在近代古典音樂領域,他譯釋巴赫,成為西方音樂研究中的里程碑。這兩項成就,使他名列西方神學與古典音樂學史冊。

這本《論巴赫》即是後者的成果。通過論證巴赫作品的來源,分析巴赫樂思中的圖像化傾向,推敲與討論巴赫作品的正確演奏方法,本書引導人們重新調整對音樂美學的總體觀念,填補了國內巴赫研究中的長期空白。

學者李歐梵評價說:「這是一本經典名著——兩位偉人,一位是音樂家,另一位是哲學家和宗教學家,他們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人文傳統。而後者研究前者,其心得遠遠超過一般水平。譯者也是學問淵博的年輕學者,精通音樂和文學,相得益彰。此書值得精讀。」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