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為何東方偏好集體,西方崇尚個人?

東西方人的不同傾向

如同不一樣的土壤生長出了不一樣的花草,大相徑庭的文化賦予了東西方人風格迥異的思維方式。其中,社會學家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東方人偏好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

所謂的集體主義,它主張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強調個人做事要顧大局,符合大義(即服從集體和國家的利益),許多具體的東方美德,比如團結合作、樂於助人、知足常樂、勤儉持家等都建立在集體主義之上。所謂的個人主義,它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強調自由平等,反對集體或國家以任何形式干涉個人的發展。許多西方的基本價值觀,比如自立、機會均等、競爭、物質享受和勤奮工作都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

從東西方人對比鮮明的行事風格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兩種主義帶來的區別。比如,人在日常生活中提倡尊老愛幼,上車要讓座,美國人卻不願接受幫助,視讓座為侮辱;人在見面問候時,喜歡問及對方隱私以示關心,比如「有沒有男朋友?」或者「你孩子多大了?成績如何?」美國人則非常迴避隱私問題,不喜歡探聽別人的事;人視雷鋒為榜樣,喜歡「為人民服務」,美國人則不理解這一點,在他們眼中,拳王阿里拒絕服兵役才是英雄舉動;即使在學校里,學生與美國學生的表現也不一樣,前者喜歡迎合老師,不怎麼提出自己的見解,後者喜歡出風頭,不太迷信權威。

為什麼東西方人會有如此不同的傾向?社會學家認為,歷史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為例,自古是一個大國,幅員遼闊,疆域穩定,人口眾多。人早已習慣於群居混居,比如北方地區的四合院,一個家族眾多人居住在一片狹小的天地里,互相依賴,互相幫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人們強烈的家族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而個人價值在這樣的群居空間里勢必要受到打壓。在經濟形態上,有著幾千年的自然經濟發展史,具有強烈競爭特點的資本主義經濟始終沒有充分發展。在自然經濟狀態下,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係也變得越來越深刻。另外,人的傳統信仰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認為個人的存在是融於社會中的,而皇帝為約束人民所推行的「三綱五常」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必須盡到的義務,其他諸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獲罪,株連九族」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都體現了集體對於個人興衰存亡的重要性。

西方人的情況則不同。西方文化源於歐洲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文化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理性的個體,人的理性來自於對事實的觀察和分析,所以西方人並沒有傳統的集體主義觀念。羅馬帝國以及中世紀之後,歐洲人又相繼經歷基督教的傳播、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的衝擊,思想更加開放,更注重個人自由和財富的追求,人口流動規模也更大。相比於不怎麼走動的東方人,歐洲人跑到了非洲,跑到了亞洲,又跑到了美洲,開拓邊疆的需求會導致西方人偏向個人主義。

以美國為例,早期的美國移民大部分是為了逃避宗教迫害,擺脫封建傳統的束縛,以及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他們看來,逃到北美大陸是尋求新生活的唯一出路。這些人自踏上北美大陸之日起,就具有一種反抗壓迫、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識。所以,在獨立戰爭中,《獨立宣言》明確宣布:「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隨後,西進運動和邊疆生活又使美國的個人主義得到了極大鞏固。西部的艱苦生活和創造性勞動,鑄就了美國人勤勞勇敢、不斷進取的性格,美國人把「依靠自己、提高自己」奉為哲學信條,因此使個人主義最終變成了美國主義的同義詞。另外,社會學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近代日本的北海道同樣因為明治天皇號召的拓疆運動得以開發,今日,相比於日本其他地方的居民,北海道居民的行事風格更接近於美國人,他們不太在意別人的觀點,更專註於自己。

傳染病理論和農作物理論

除了歷史原因,社會學家還從自然環境的方面探索了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成因。有一種研究認為,傳染病的發病率高低可能是導致一個地方出現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差異的原因。傳染病發病率越高,當地人越傾向於集體主義。

社會學家對這種觀點給出了解釋。一般而言,能夠對當地人造成嚴重殺傷的病菌往往來自外地,因為外來的病菌容易突破當地人免疫系統的保護。那麼在傳染病高發的地區,當地人一方面會加強相互幫助,以求共渡難關;另一方面,當地人也會盡量避免接觸外地人從而更注重與本地人的交流,產生集體主義的偏向。傳染病理論雖然很粗糙,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集體主義的成因,確實有一些東方國家靠近赤道,相對於高緯度的西方國家而言,傳染病發病率更高。

另外,社會學家還提出了一種驚人的農作物理論。在人類農業中,最普遍的兩種耕種方式——種植小麥和種植水稻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在種植水稻的地區,人們需要對灌溉系統進行建設和疏通,而這種工作是需要人們合作完成的。此外,產生同樣的收成,種植水稻的工作量是種植小麥工作量的兩倍。在種植水稻地區,巨大的工作量會導致人們交換勞動、進行合作,從而完成水稻的收穫和運輸;而在種植小麥的地區,小麥用水量和勞動的工作量都較小,因此人們的合作也較少。因此,種水稻更顯集體主義,種小麥更顯個人主義。

農作物理論似乎很有道理。在歐洲,農業耕作主要以小麥等對用水量和勞動量要求較小的糧食作物為主;而在亞洲,集體主義較高的國家(如韓國和日本)種植水稻的比例較高。不過,北方種小麥南方種水稻,但北方人明顯比南方人更有集體主義意識,所以,農作物理論值得進一步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東西方人的不同心理特點至少部分與農業有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