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天下英才]朱健康:植物學家眼中的春天

央廣網北京6月16日消息(記者劉會民 劉柏煊)據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有一種人:他們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們是文明進步的領跑者,是開拓創新的實踐者;他們以知識的力量承載著國家前行的希望。他們就是知識分子。「廣開進賢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之聲特別策劃《天下英才》,講述當代知識分子的理想、情懷與擔當。

談及平時的工作狀態,朱健康介紹,「早上很早就去,深夜才回家,或者周末不休息,你不去特別努力就老跟在別人後面了。」他認為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從事學術研究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要去琢磨,去思考,去努力,去堅持。

朱健康在實驗室做實驗

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裡,各類奇花異草挑戰著人類想象力的極限。而在熱鬧競放的花草背後,園子的西北角,有處鬧中取靜的小天地,這裡就是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是這片小天地的「掌門人」,雖已年過五旬,但記者眼前的他依舊身材勻稱、頭髮烏黑,頗有一絲「逆生長」的意味。而他所研究的課題,正是如何讓植物「逆生長」,不過逆的不是年齡,而是惡劣環境。朱健康解釋,「植物很少生活在一個所謂的理想條件下,即光、溫度、土壤營養成分等都處於最理想狀態,這種狀態是不存在的。在不是理想的條件下籠統稱為『逆境』,比如溫度太低叫低溫逆境。」

朱健康邊比劃手勢邊解釋,自己所做的是提高植物在逆境條件下的生存能力。「理想的植物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但我們知道目標是什麼樣的。我們中心提出一個『Dream Plants』的口號,『理想植物』——既高產優質,又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小一點。你做夢去想,最理想的植物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乾旱沒關係,它抵抗過去了等到下雨又長上了。」

朱健康在實驗室做實驗

試想一下,如果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不再「嬌氣」——不怕天氣的忽冷忽熱、不懼病蟲災害的來襲,這對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意義都不言自明。

要讓植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能在乾旱、鹽鹼、高溫、低溫這些不利於植物生長的環境下,使植物能夠有很好的產量、質量,少投入、少用農藥、少用化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朱健康看來,正如植物能在逆境中成長,人生也應該經得起逆境的滌盪。

朱健康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作為出生在安徽北部一個小村莊的農家子弟,朱健康從小在田間地頭長大,挑過糞,割過草,挨過餓,受過凍,拮据的生活一度壓抑著他的夢想:「我想當時很多的農村學生應該都沒有特別遠大的理想,都比較實際,能夠吃飽穿暖,在那時能吃上商品糧,有穩定的工作。」

1983年,朱健康終於如願考上農業大學,成為改變命運的寒門子弟。在農大學習四年後,原本是土壤專業的朱健康卻考取了北大的生物系,后又赴美國攻讀植物學碩士學位。他說,「當時偶爾聽一些講座,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被這個鼓舞了也被誘惑了,想著要不要去到一個新的領域,去探索未知的東西。」

在美期間,朱健康在植物抗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並因此在33歲就受聘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正教授,在42歲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坦言,儘管當時自己在學界已享有盛名,但還常常遇到一年寫幾十份申請,卻沒有一個項目獲批的情況。「做科研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很燒錢。在經費申請上要花很多精力、很多時間,申請到經費以後可以做研究了,但不會那麼輕鬆,很多時候會失敗。」

2012年,朱健康毅然選擇回到,因為他對國內的科研環境充滿信心,並篤信「時勢造英雄」。「個人的事業要發展就要跟上潮流,發展特別快,經濟上去了,國家對創新、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也特別大。人、財、物都有了,真正能做非常好的研究了。」

在國內紮根五年,朱健康如今已成為植物抗逆生物學領域世界級領軍人物之一,他和團隊目前已在《自然》《科學》《細胞》等世界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近300篇論文,獲得業界高度肯定。朱健康堅信,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大背景下,他所從事的研究,對於這樣的農業大國而言,將越來越不可或缺。而他同樣也深知,失敗是一種常態,與那些榮耀的光環相比,經年累月的屢敗屢戰才是「科學家」這個職業最真實的狀態。可只要有堅持,春天必不會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