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榮格,一個我們還不熟悉的人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一個替代的孩子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年7月26日出生於瑞士康斯坦斯湖畔的凱斯威爾,這是一個三國的交界處:瑞士、德國和奧地利(在那個時代,奧地利還在奧匈帝國的版圖上)。他的父親,保羅·阿基里斯·榮格是一位牧師。他的母親,艾米莉·帕賴斯維克,也是一位牧師的女兒,她的五個兄弟,也就是卡爾·古斯塔夫的舅舅們,同樣也是牧師。

卡爾·古斯塔夫應該是第四個孩子,但他是老榮格夫婦第一個活下來的孩子,前三個孩子要麼是出生時就死了,要麼是出生幾天後就夭折了。他有一個妹妹,格特魯德,比他小9歲,所以卡爾·古斯塔夫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家裡唯一的孩子。

出生6個月後,他的父母在萊茵瀑布附近定居,那裡景色美不勝收,但對於一個小孩來說,那裡也是陰森恐怖的。這能讓我們想到一種非常特別的氛圍,在這種氛圍里,卡爾·古斯塔夫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初四年,陪伴著母親。他母親由於接連喪失了三個孩子而沉浸在哀傷之中,從而對她的兒子也有些「心不在焉」。期間,因為嚴重的抑鬱,她不得不長時間住在醫院裡。榮格記得他的父親非常慈祥,但是他也被這些事情弄得焦頭爛額。因此,在絢麗奪目的大自然懷抱當中,在勞芬城堡的簡樸牧師住宅里,這個孩子自己生活著,處於無盡的孤獨之中。

在他的回憶錄中,榮格訴說道,在整個童年裡,他都感到有兩個人格在他身上,他稱他們是「1號」和「2號」。就像這樣,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和一個他者緊密地連在一起,這個他者縈繞著他,但是榮格從不知道兩個人格當中的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他。對於這樣的主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後,我們現在知道,某些嬰兒在一個死嬰之後出生,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這與他們的身份認同有關。他們自然而然地就帶有他們父母未了結的哀悼,自我感覺像另一個人。這一問題的研究者們認為,經常地,他們要麼成為瘋子,要麼成為精神病醫生或者心理學家,要麼成為一些創造者,就像貝多芬、梵谷或薩爾瓦多·達利那樣。榮格曾經幾乎瘋掉,但是他最終沒有變成瘋子,而是成為精神病醫生。榮格的著作還有至少一半沒有整理、翻譯和出版,而如果從他著作的原創性和豐富性上來判斷,毫無疑問,他是一個異常多產且富有創造性的作者。

兒時的榮格

「早熟」的孩子

卡爾·古斯塔夫很早就沉浸於《舊約》的故事裡,他的父親給他講了這些故事。他早早地就學會閱讀,4歲就開始學習拉丁文。作為一個對一切都敏感而又好奇的孩子,他常常失眠,為了填補無盡的孤獨,他常常數小時地徘徊在圍繞著他的偉大自然當中,或者徜徉在藏有哲學、宗教和文學著作的牧師圖書館里。

在他的回憶錄中,榮格講述了他差不多三四歲時做過的一個夢,這是他能記起的最早的夢。在這裡,值得把這個夢完整地複述一遍,因為它說到了許多與無意識的聯繫,以及聯繫的方式。通過這些聯繫,在他身上的一些東西很早就能夠引導其朝向心靈深處,探索那些生命中最古老有力的能量。

在毗鄰城堡的一個農場後面,一個孩子躲在一個扇貝里。他發現一個昏暗的洞,之前他從沒有見過。出於好奇,他靠近這個洞,並且往底部看。他看到一溜被加固的石階,順著石階,他惶恐地走了下去。他到了一扇門前,這扇門被一個做工精緻的華麗門帘擋著。他掀開帘子,看到一個四方的房間,光線昏暗。一個黃金的皇家寶座矗立在講壇之上。在寶座之上,孩子看到一個大約有五米高的巨大物體,孩子一開始認為那是一棵樹的樹榦。這個東西,直徑有五十厘米,他說它由「皮和肉組成」。它有「一個圓錐形的頭,沒有臉也沒有頭髮,在頭頂上有一個眼睛,一動不動」,這個眼睛仰望著上方。而上方有一片燦爛的光輝。孩子非常害怕,因為雖然他覺得這個東西不會動,但它是可能從寶座上下來的,會像一條蟲那樣爬到他的跟前。而此時,他聽到媽媽在上面喊道:「是的,看好了,這是吃人的怪物,它吃人!」

這個所謂的「男根」的夢,可以看作是幼兒心靈中的象徵性表象,它也預示了三十年後,榮格的工作將與其有關。向昏暗的深處降落,又在「意識中」走向地下的出口,我們將會看到,終其一生,他都是如此。

這個夢也是他所有作品的脈絡,伴隨著他畢生的科學研究。無意識深處有著不可抵擋又極度恐怖的誘惑,無意識既是所有生命的創造之源也是毀滅之源。但也可能正是這樣,幼小的卡爾·古斯塔夫才得到了拯救。他天生就有信仰,而信仰存在於那些內在的復現表象當中,這些復現表象填補了外部父母的「缺失」,足夠穩固的父母是信仰所依賴的。正是這個誘惑和信仰,非常矛盾地把他帶到了瘋狂的邊緣,但同時也拯救了他。

隨後,在他11歲進入貝爾中學學習時,他產生了適應困難,因為他已經習慣了生活在鄉下。有人嘲笑他的笨拙和毫不考究的穿著,但是,另一方面,不管是他的老師還是同學,都對他的談吐深度和知識廣度感到震驚和不安,這和他的外在形象與年齡都不相符。沉默寡言又極度敏感,他對上課感到厭倦,反感社交,攻擊別人,打架惹事。很自然地,他就和別的同學保持了距離。

今天,我們會說像這樣的孩子是一個「早熟」的孩子。事實上,他確實具有所有早熟孩子的特徵。他對事對人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再加上他的早熟,使他有著其他普通的同齡孩子無法擁有的理解能力,這些導致了他和其他孩子之間產生了隔膜。這種錯位也更加促使他退隱到孤單的內心生活中。他更愛幻想了,通過幻想,他試圖逃避他的不適感帶來的痛苦。

榮格,精神病醫生

卡爾·古斯塔夫生活在書香門第,數代以來,醫學和宗教都緊密相伴,這是家族所選擇的職業,這樣的環境對不同文化與語言尤其具有開放性。在生命的頭二十年裡,他生活在幾國的交界處;從4歲開始,他生活在貝爾附近,然後定居于貝爾,而貝爾處在三國之間:瑞士、德國和法國。

這些經驗有助於榮格成為一個「邊界式」人物,對世界充滿好奇,在生命的一開始就受到不同的文化影響。

很小的時候,卡爾·古斯塔夫希望成為古生物學家或者考古學家。但是在高中會考之後,為了順應父親的心愿,他選擇了醫學,目的是像他的祖父那樣成為一名外科醫生。然而,由於家資缺乏,再加上學業剛開始不久他的父親就英年早逝,這些都讓家境更加困難起來,而且他還需要照料母親和妹妹。於是,他改攻精神病學,因為精神病學的學習耗時不長,同時學費也低於外科學。但是,事實上會不會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也許所有的一切都註定了他會走向精神病學?

很快,這個年輕的大學生就第一次感到了自在,並能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在大學里,他像他父親一樣加入了一個叫佐芬根的大學生宗教社團,他的精神面貌和淵博知識最終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得到了同學們的尊敬。甚至,這還讓他在同學當中的反響頗為熱烈,引起了一些令人興奮的交流,在此之前,這些對他來說都是缺乏的。那時候他21歲。

1900年12月,榮格在25歲那年獲得了醫學文憑。十天之後,他便開始在蘇黎世的精神病院工作。

1909年在克拉克大學。前排左一為弗洛伊德,右一為榮格

弗洛伊德年代

榮格已經讀過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和另外一些關於癔症的文章。這兩個人的觀點有很大一部分非常相似,弗洛伊德的研究正好在很多地方證實了榮格自己的發現。榮格在詞語聯想的實驗當中有所發現,他也因此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在瑞士之外,他也有一定的名氣。

1906年,榮格給弗洛伊德寄去了他剛剛根據自己的實驗出版的著作。弗洛伊德給他回了信,告訴榮格說,他已經購得了這本著作,並且是一出版就買的。弗洛伊德饒有興趣地接納榮格來到他的生活中,而榮格更甚,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用弗洛伊德,顯然弗洛伊德已經不可被忽視了。緊接著,幾個月後,榮格就寫信給弗洛伊德向他徵求治療建議,因為榮格開始用弗洛伊德所說的方法治療一個癔症少女。這個少女就是薩賓娜·斯皮勒林,這是榮格的第一個因其故事而受到文學、戲劇及電影界大量關注的病人。

就這樣,弗洛伊德與榮格之間有了頻繁的通信。到了1907年,在弗洛伊德邀請之下,榮格到訪維也納。更緊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開始了,這一合作一直持續到1913年。榮格視弗洛伊德為師傅和父親,這些對他來說曾經是缺失的,而弗洛伊德則視榮格為一個具有天賦的兒子和繼承者,負有把精神分析帶離維也納和猶太人藩籬的使命。弗洛伊德曾對榮格意味深長地寫道:「您將是一個像約書亞一樣的人物,如果說我是摩西的話,您將掌控精神病學的應許之地。」在這個伯格爾茲尼醫院傑出而著名的上帝恩賜的年輕精神病學醫生身上,弗洛伊德曾經寄託了他所有的希望。

他們的關係是密切的,甚至是富有激情的。弗洛伊德,就像一個善妒的情人,總是焦急地等待著榮格的來信;而榮格,儘管他還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也是迫不及待地等著弗洛伊德的回信。自從第一次見面之後,他們就對一個觀點完全達成一致意見,這一觀點借用弗洛伊德在他書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解析夢是認識無意識的王道。」

但是,也是從一開始,榮格就對弗洛伊德的另一個立場有些保留意見:他認為,弗洛伊德對待性慾的觀點過於極端。因為,如果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那他就要承認神經症特別是癔症,和性慾及壓抑(對慾望的無意識拒絕)有著確切的聯繫,但榮格自己與精神病人的日常接觸也讓他體會到,對於精神病人來說,情況絕對不是這樣。

榮格努力地嘗試著說服弗洛伊德對他的泛性論觀點做一些緩和的陳述。但是,弗洛伊德不能容忍這些問題,他常常認為這些問題是一些人身攻擊。他不想做任何讓步,始終堅持他的立場。於是,在他們之間就出現了一些分歧,這些分歧也從未找到解決方法。到了1913年,他們就徹底決裂了。

節選自《百分百榮格》P6-16

古斯塔夫·榮格是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大師,他對性格類型的劃分和「集體無意識」概念的分析深刻影響著20世紀的主流心理學學派。榮格在學說上對弗洛伊德的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並在夢、無意識、人格面具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學說。

魏維安·蒂鮑迪,精神分析學家,法國分析心理學學會(SFPA)前主席,作為榮格派心理分析師在巴黎從業四十餘年,領導巴黎的榮格派機構十餘年。

譯者嚴和來,精神分析學家,法國巴黎第十三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留法期間曾在巴黎獨立開業,並在法國兒童臨床心理機構工作。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師。

「無意識」何用之有?如何度過中年危機?我們又該怎樣與真正的自我相遇?作為探索人類靈魂的卓越理論家,榮格認為至關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我們能夠壓抑自己的慾望,而是要去發現那些在自己身上還沒有誕生的東西。

這本由榮格思想研究專家撰寫的作品,介紹了心理學大師思想的精華之處,展現了當代榮格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富於邏輯性的分析,榮格派精神分析的核心和操作要點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完整的展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