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醫養生|秋季養生須「五防」

現在正是初秋時節,炎熱的夏天終於過去了,天氣逐漸的涼爽起來了,在這個夏秋交替的時節,我們也要做好日常的保健養生。俗話說,多事之秋,那麼怎麼能健康的度過初秋時節呢?秋季養生要注意哪些細節呢?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秋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1防濕邪傷脾

俗話說,「秋瓜傷肚」。入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果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夏令大量食瓜果雖然不至於造成脾胃疫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後再大量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因此,入秋之後應少食瓜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秋季可以適當吃些梨,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特別適合秋天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它藥用能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毒。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梨確有潤肺清燥、止咳化痰、養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對急性氣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現咽喉干、癢、痛、音啞、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壓和養陰清熱的效果,所以高血壓、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處。

2防秋燥傷肺

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涼,一早一晚就更添寒意,如果這時再赤膊露體,就容易受涼,輕則易患感冒,重則易染肺疾。因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因著涼而使免疫力下降,無力抵禦外邪,則會出現肺及呼吸道疾病,如發燒、咳嗽等,若風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筋絡阻痹,還可出現四肢痹證。

秋季可以適當的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增強身體抵抗疾病 的能力。

3防脾虛失聚

夏季天氣發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造成體內熱量供應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食慾大振,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大增。「肥人多濕」,如果濕邪困脾,就會減弱脾的運化功能,造成脾虛失聚。所以,肥胖者在秋季更應注意減肥。應注意飲食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並注意增加熱量的消耗。

秋季可以煮點三豆湯喝,祛除體內殘存的濕氣。

4防陽氣損耗

秋令時節堅持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部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然而,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應防運動過度。秋天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做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輕鬆、平穩、緩慢、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如果運動過度,則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所以,每次運動前還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5防無病濫補

中醫歷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忌以葯代食,提倡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配伍,則功效更佳。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過後氣溫逐漸由升溫轉成降溫,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合適。因此,我們只要順應秋季的自然特性來養生,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信關注「佛法清音」,了解更多養生知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