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獲百萬美元的80后數學家許晨陽:不僅入選傑青、長江,還拒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職務!

9日,被譽為「諾貝爾獎」的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

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獲獎,並獲得100萬美元獎金,三位獲獎人分別為60后、70后、80后。

三個獲獎人中,施一公和潘建偉是科學院院士,也是各自研究領域的頂尖科學家,稍微對科學界有所了解的人,對他們都不會陌生。不過,相比施一公和潘建偉,1981年出生的許晨陽對外界來說稍顯陌生。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這樣形容他獲獎:

許晨陽是何許人也?

北京大學官網顯示,許晨陽於1999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獲學士和碩士學位;(有報道稱,他當年憑藉數學競賽的優異成績,選擇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200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校任教;2012年他回到北大,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

許晨陽主要從事基礎數學核心領域代數幾何方向的研究,在高維代數幾何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成為代數幾何方向的青年領軍數學家。

許晨陽多年以來在這個方向潛心鑽研。他參與發展了包括奇點、穩定性、極小模型和模空間等諸多方向的理論,解決了包括一般型代數簇自同構群線性增長、對數典範閾值的上升鏈猜想、KSBA模空間有界性和緊性、正特徵三維極小模型綱領、對偶復形拓撲性質等一系列著名問題。文章多次發表在包括Annals of Mathematic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國際數學界公認的頂級刊物上。

許晨陽以突出的研究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讚揚,已成為國際數學界代數幾何領域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去年6月22日,許晨陽獲得了由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印度科技部(DST,Government of India)和國際數學聯盟(IMU)共同頒發的2016年度拉馬努金獎(The Ramanujan Prize),以表彰他在代數幾何領域,特別是在雙有理幾何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今年初,許晨陽還獲選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The Poincaré Chair)。「龐加萊講座教席」由19世紀末20世紀初領袖數學家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命名,旨在資助世界最傑出年輕數學家的科學研究。2013年設立以來,已評選四屆,每屆2名數學家。許晨陽是第一位來自美洲以外的年輕數學家。

人民日報官微說許晨陽有「開掛的人生」,這一說法的確沒錯。儘管他只是80后,他卻先後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青年科技獎、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15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此外,由於他成績突出,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甚至請他回去做終身教授,另一些外國大學也表達了意向。這在整個大陸學術界,都是非常罕有的案例。

北京大學官網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許晨陽:念茲在茲 不忘初心》,從中能了解這位頂尖青年科學家的心路歷程。

從懵懂少年到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

1999年,許晨陽憑藉優異的競賽成績進入北大。大學數學彷彿給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大學數學著重於概念、看待問題的方式,思維層次和抽象程度要比中學高出很多,充滿了思考性的挑戰,這深深地吸引了他。少年時代對於數學的朦朧愛好變得越來越清晰,不僅僅將數學當成工具而是作為研究對象的想法便在許晨陽的腦海中慢慢明確了下來。

許晨陽在北大的生活過得順風順水,優秀的同學、自由的選課制度等,這些都讓許晨陽覺得如魚得水,北大的環境非常適合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許晨陽大學部只用了3年便提前畢業了。得益於北大數學學科健全的課程體系,許晨陽與代數幾何有了「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並從此執著於這一方向的學習和研究。

大學部畢業后,許晨陽在北大讀了兩年碩士。這期間,他讀了一些代數幾何學家的經典論文,也試著領悟高深的數學思想。在此期間,他的獨立研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和鍛煉,為深造做好了準備。

儘管代數幾何早已是國際數學界公認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它在的發展還處於初期,課程體系還不完善。為了對代數幾何有更深的了解,同時希望能進一步增加自身的見識,許晨陽選擇了奔赴大洋彼岸,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繼續他的學習和研究。

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師從著名的世界級代數幾何學家János Kollár。在Kollár教授的影響和指導下,許晨陽擴展了數學視野,形成了把代數幾何這個龐大領域視為一個有機體的整體觀念,並獲得了對代數幾何領域裡尋求基本問題的洞察力。這些對代數幾何這門學科認識的提高構成了他後來研究的基礎,並且一直激勵他不僅僅滿足於普通工作,而是向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問題發起進攻。

博士畢業以後,許晨陽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在博士後期間,他和著名代數幾何學家Hacon和McKernan建立了一般型對數典範偶的有界理論,並利用該理論解決了一系列長期懸而未決的著名代數幾何猜想。這些成果標誌著許晨陽作為國際代數幾何學界的一顆新星正冉冉升起。

成長和蛻變從來都伴隨著艱辛甚至是痛苦。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許晨陽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尋尋覓覓:做什麼問題?什麼是好的數學問題?怎樣才能走到學科的最前沿?雖然博士畢業后他找到了很不錯的博士后工作,可是他對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並不滿意,以至於竟然「不好意思參加博士畢業典禮」。幸運的是,他堅持了下來。從做Ph.D開始進入高維代數幾何這個領域,許晨陽不斷閱讀文獻,尋找問題,苦苦求索,最後真正進入了高維代數幾何的最前沿。

在自己的國家可以做出更好的成果

博士后工作結束以後,因為之前的優秀工作,美國許多大學給予了許晨陽tenure-track的正式助理教授職位。在這期間,許晨陽希望回到自己的國家工作。學生時代,在北京大學就讀的許晨陽便立志從事代數幾何方向的研究,並渴望有朝一日能幫助建設自己的代數幾何學派,為此他聯繫了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院士,並作了多次交流。

正好在2011年,中組部啟動了「青年千人計劃」。田剛院士立即邀請他申請,許晨陽愉快地接受了,並於2011年夏天入職北大。但由於當時中組部剛剛啟動「青年千人計劃」,需要一些時間,「青年千人計劃」直到2011年秋季才正式開始申請程序。因此許晨陽選擇去美國猶他大學工作一段時間,也正好與著名數學家C. Hacon繼續他們的研究。2012年,第一批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終於揭曉,許晨陽入選,他於2012年全職到北大工作。在回國之前,許晨陽給很多同在美國的優秀數學家朋友寫了一封郵件:「我本周已從猶他大學辭職,並將全職回國。」平靜簡短的話語顯示了許晨陽對於回國的堅定信念,卻在朋友中激起了千層浪,在多數人看來,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並稱他為「pioneer(先驅者)」。

此時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尚在發展初期,許晨陽是最早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青年學者之一。他的加入影響和帶動了很多其他青年學者回國工作,如數論方向的劉若川,低維拓撲方向的劉毅等。這些青年數學家均已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做出了富有影響力的成果,極具發展潛力,有望成為他們各自研究領域內未來的領軍人物。現在的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匯聚了眾多青年菁英,人才效應凸顯。在這些數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僅短短几年,數學中心已經是最活躍的數學研究機構之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回到北大工作之後,許晨陽繼續專心從事代數幾何的研究,對高維代數幾何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並取得了一系列優秀的成果,在很多不同方向上推動了代數幾何這門學科的進展。他近期的研究興趣主要在對偶復形的拓撲,是第一次系統地將極小模型綱領和對偶復形拓撲聯繫起來研究,並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許晨陽已完成30篇論文,有24篇已經在國際著名數學雜誌上發表,其中6篇發表在四大國際頂尖數學期刊上,他的大部分工作成果是在回國后取得的。

許晨陽在思考數學問題的時候,時常圍繞北京大學景色宜人的未名湖散步,他也時常在散步的過程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他一直相信,能保持這樣的創造力,和回國以後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北京大學民主科學的傳統、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對科學研究的尊重以及寬鬆的學術氛圍有著重要關係。當他遇到那些仍然在國外、猶豫是否應該選擇回國的青年學者的時候,他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他們:「回到祖國,不僅僅不會影響自己的研究,很多時候還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創造性的成果。而這種在自己的祖國做出優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覺都不能取代的。」

許晨陽當初回國工作時設立了兩個目標,一是在北大培養一大批熱愛數學的優秀人才,二是推進代數幾何的研究進程。通過這些年實實在在的工作,許晨陽正在把他心中的目標變成現實。許晨陽將繼續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為工作平台,把代數幾何的影響力和價值不斷輻射擴大出去,努力為代數幾何的發展和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部分內容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