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苑熱土】壯族「三月三」

昆明到廣南成了「兩小時生活圈」,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事情。從1993年開始,我曾19次到廣南縣「山洞里的村莊」——峰岩洞拍照,在2005年鎖龍寺—富寧縣的高速公路未開通以前,我坐班車從昆明到廣南縣南屏鎮要15個小時。今年3月29日,我即將參加第二天在廣南縣者兔鄉舉行的壯族「三月三」節,當天中午趕到省博物館觀看「非洲面具展」「鄭旭版畫展」,看完展覽趕到昆明南站,已快下午4點,乘上開往廣南的高鐵列車,2小時就到了。回想當年一次次坐班車的勞頓,不禁感慨萬千。

「壯人住水頭,無水不壯鄉。」壯族神話《姆六甲》中說,宇宙大氣形成一個三黃蛋,爆炸後分成三片,一片飛到天上,一片下地成為水,中間一片是大地人間。者兔鄉的山山水水應該是三片天上人間的奇景都擁有了。者兔九龍山因主峰蜿蜒崛起似九條蒼龍而得名,山下九個峽谷、十二條溪水分流匯合而成的革擁河、者兔河、者太河、阿科河等,分別歸流到西洋江、馱娘江、清水江、南盤江,流往廣東、廣西等地,成為第二大河(第三長河)珠江的水源頭之一。

者兔:「非遺」唱主角

者兔鄉的「三月三」花街節是廣南縣打造的民族節日品牌,今年舉辦的文藝匯演,演員幾乎全是農民。者兔鄉非物質文化遺產

豐厚,有銅鼓舞、手巾舞、棍舞、爬高台、獅子舞等。

「三月三」上午,一兩公里長的農民演出隊伍,沿者兔大街踩街游演,四鄉八寨的壯族鄉親將道路兩旁圍得水泄不通,爭看民間文藝的風采。文藝演出不請大腕、名角,彌勒縣「阿細跳月」、南澗縣「跳菜」等民族特色節目,成為其中精彩的插曲。

在當地「非遺」展演中,最搶眼的要數「銅鼓舞」。專家考證,銅鼓出現在2700年前,流行於廣西、雲南、四川、貴州、廣東、湖南,向南傳入越南北部,向西傳入緬甸、泰國。銅鼓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在遙遠的年代,銅鼓是號令士兵和戰陣助威的工具,銅鼓集「權力重器」「神器」「禮器」「樂器」「炊具」於一身,擁有銅鼓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征戰時,銅鼓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祭祀時,銅鼓是能「通神」的法器,古時還用以占卜——所以,銅鼓之為「禮器」,是因為在祝捷、征戰、朝聘、宴享、迎賓等重大活動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壯族的銅鼓文化始於2600多年前的句町時代,融入了壯族的三元宇宙觀念和萬物分公母的哲學思維,成為壯族精神所在的心靈聖殿,一直傳承至今。銅鼓,成為壯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故有「讀懂銅鼓,就讀懂了壯族」之說。

廣南縣的河野村,是彝族支系「花倮」村莊,他們也挑著兩面銅鼓參加演出,其銅鼓的外形精美,無底腹空,腰曲胸鼓,鼓面裝飾太陽紋,外圍則以暈圈裝飾。看到我拍了外形拍紋飾,當地群眾過來給我介紹,銅鼓是分公母的,並告訴我,男人扛的銅鼓是公的,而兩個女人挑的銅鼓是母的。據說,前幾年有人開價40萬元想買這兩面銅鼓,他們不賣。

銅鼓舞是壯族節日中主要舞蹈之一,壯語中叫「龍呢冬」,流行於廣南、丘北、馬關等縣的壯族聚居地區。清道光《廣南府志》載:「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擊銅鼓跳舞為樂,謂之過小年。」現全廣南縣民間有65面銅鼓,者兔鄉就有13面。1980年,我剛調入省文聯工作不久,就在昆明看到了文山州歌舞團表演的《銅鼓舞》,他們進京演出時,正值文藝「第二春天」,一批民族傳統藝術經再創作后大放異彩,專家驚嘆「《銅鼓舞》震撼了首都舞台」!

馬碧:干欄式原生態民居

在者兔鄉文藝演出接近尾聲時,我因了解到46公裡外的馬碧村當天下午4點要「祭神 」,顧不得吃中飯,便買了2聽飲料往馬碧村趕。因為舉辦「三月三」節,鄉政府前後5公里的車路上已實行交通管制,我靈活機動用攔車、租車的方式,先後換了3次車,於下午3點半趕到馬碧村,但因300多位賓客要參觀馬碧村,全村下午要忙於接待,「祭神」已提前在早上舉行了。我看過一份資料,說壯族認為「祭神」是一種神聖、私密的儀式,不歡迎外人參加,更不希望記者,特別是攝製組打擾。所以雖失落但能理解。我去他們「祭神」的大樹下去看了一下,神樹在馬碧河邊,河邊有殺過豬的痕迹。後來了解到,壯族先民信奉「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馬碧村祭的是「河神」。後來馬碧村的陶立祥說,因每年祭「河神」,馬碧村幾百年沒有人在河中淹死過;他爺爺曾參加過滇軍60軍,在台兒庄與日本侵略軍打過仗,後來也平安還鄉。

者兔鄉馬碧村是一個原生態的 「千年壯寨」,由於交通不便,一下雨路滑便無法進入村子,也使得馬碧壯族村寨的原始風貌、人文景觀鮮為人知。我過去雖然近20次來過廣南,也不曾聽過馬碧村。去年12月29日,在雲桂高鐵通車第2天,為了體驗雲南的「高鐵時代」,我就坐高鐵列車到了廣南,又搭乘車輛前往馬碧,當車子沿著馬碧河邊的土路溯流而上,從一個埡口看到馬碧村的第一眼,我就愛上了這個村寨。一個S形的美麗曲線依戀在村莊周圍,河水清澈見底,河上一條鐵索橋連接著兩岸村莊,活像一個巨大的啞鈴,干欄式的原生態民居已被歲月將青灰色的瓦頂染成咖啡色。我於是下車搶拍了日落前的村莊遠景……

「三月三」這天,當賓客來到馬碧時,村民身穿民族服裝,在橋頭迎候,他們讓賓客在「許願牌」上寫上美好的心愿,然後掛在弔橋上。在進村弔橋邊夾道歡迎賓客的姑娘們,給每位賓客掛上用毛線編好的彩蛋,並獻上自釀的小鍋酒,還讓遠方的賓客品嘗油煎糯米粑粑和五色糯米飯。

此行我在馬碧村住了2天,對馬碧村有了更深的了解。馬碧村屬於半山區,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21℃。這裡有132戶村民,民居以干欄式吊腳樓為主,部分干欄式民居有幾百年的歷史,像這樣保護完好的壯族村寨,現在已經不多了。

馬碧村上年紀的婦女都是刺繡高手。當你遊走在村裡,你會不時發現有老人坐在自家屋前曬著太陽、綉著鞋墊或衣服。馬碧村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如刺繡、編織、陶藝、紙藝等,特別是壯族手工刺繡、編織傳承了上千年,承載著壯民族的文化傳統。

「三月三」第二天,全村男女老幼聚在村中心,青年們穿著民族服裝,跳的卻是現代舞;中年婦女則在不遠處跳廣場舞。傍晚時,被牧歸的老牛慢慢從人群旁走過,在河邊覓食嬉戲的鴨子,在頭鴨的帶領下,排成一條線,悠悠上岸準備回家……一切都如行雲流水般自然。在這裡,沒有必要關心天邊外的戰火、制裁、核試驗、軍備競賽,人們不過分向大自然索取,過著雖不十分富足卻無憂無慮的生活。「千年壯寨」作證,一切的榮辱興亡、一切的富貴權勢最終都將煙消雲散,唯有馬碧青山千年常在、碧水千年長流……

六郎:古樹下「祭竜」

情竇初開

壯族節慶之多是出了名的,基本上每個月都有一兩個節日。獨具特色的節日還有過小年、祭竜、祭天、祭田等節日,其中「祭竜」節特別隆重。

此行中,當我還在為沒拍到馬碧村「祭河神」而耿耿於懷時,又地與六郎村的「祭竜」相遇。六郎村離馬碧有八公里左右,遠看六郎村是一片喀斯特地貌,村莊在4座石筍般的山峰腳下。理論上喀斯特地區被稱為缺水的「上帝的棄土」,是不適合人類生活的。儘管我曾3次去拍過樹冠佔地10畝的雲南盈江縣「榕樹王」,也拍攝過數十棵古樹名木,但當我來到六郎村時,還是被村中的兩棵10個人都圍抱不過來的大樹嚇了一跳。眼下是旱季,大樹下依然流出汩汩清泉——這可能正是六郎壯族先民選擇這裡定居的緣由。據說,五六年前,雲南包括文山州遭遇百年未遇的乾旱,但這兩大樹下的泉水也未乾涸。這更印證了善待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

雲南文山壯族崇尚「竜」文化,崇拜山林。「竜」在壯語中指「森林」。壯族村寨鏟草立寨,或像馬碧村那樣依山傍水,或像六郎村那樣有一片水源林,「祭竜」的對象一般就是這片水源林。他們以林中大樹作為村寨的保護神樹,俗稱「竜樹」,「竜樹」周圍的樹林被稱為「竜林」,「竜林」覆蓋的山坡被稱為「竜山」,均須嚴格保護。「祭竜」的本質是祭祀村寨保護神,即壯族對與自己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山林的神話與崇拜,他們從生存和精神層面的需要去膜拜「竜」神,這是依據壯族的古訓「有山才有水,有水才有糧」而做的。六郎壯族村對森林的崇拜和精心保護,使得村寨及附近山上,古木參天,雲霧瀰漫,清泉長年流淌。這也保證了他們有水從事稻作生產。

壯族年年祭「竜」,時間為每年的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屬龍日。六郎村祭祀當日,村民們對一株前面設有祭台的古樹舉行隆重的祭「竜」儀式,祭祀時婦女要身著青藍色民族服裝,否則「根崗姆東」神不會領受祭品。祭祀時,各戶由一名男子參加,由寨老帶到竜林,將豬、雞等宰殺,向竜樹祭獻。祭品還有自烤的米酒和糯米做成的紅、綠、紫、藍、黃等彩色的「竜」粑。祭「竜」時,對設有祭台的古樹舉行隆重的祭「竜」儀式,祈求樹神保佑全村人民安居樂業,萬事如意。祭畢,各家的戶主一起在大樹旁進餐。供奉的祭品已沾了神氣,各自帶回家。時至今日,「祭竜」仍是壯鄉的神聖儀式之一。

雲南政協報投稿郵箱時政要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各地政協稿件(除提案稿外)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議政·提案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社會新聞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檢、法、行政司法相關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人物·風采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各級統戰部門、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相關新聞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史、文學、鑒賞等副刊類稿件請投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識別關注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