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最愛的簡·奧斯丁作品是?

簡·奧斯丁

Jane Austen

英國女作家,代表作《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7 月 18 日上周二,是簡·奧斯丁去世 200 周年(1775.12.16 - 1817.7.18)。眾所周知,奧斯丁生前發表的小說作品《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1814)和《愛瑪》(1815)基本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版。以至於英國報紙在報道簡的死訊時,訃告大多簡短、寥寥數行,且根本沒有提及她的小說。(點擊以下粗體字可回看《從簡·奧斯丁、伍爾夫到普魯斯特、海明威,那些偉大作家的訃告》)

而在兩百年後的今天,簡·奧斯丁這個名字,連同她的六部小說(還有 1818 年出版的《諾桑覺寺》《勸導》)早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經典,並被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不斷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六部簡·奧斯丁的作品中,您最愛哪部?

近日,英國衛報組織了包括希拉里·曼特爾、伊恩·麥克尤恩、喬伊斯·卡羅爾·奧茨在內的多位當代名家,請他們選出各自心中最佳的奧斯丁作品,今天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本文,不知您是否同意他們的觀點呢?

同時歡迎在文末留言,告訴我您最愛哪部簡·奧斯丁的小說,並寫下理由,八位留言精彩的讀者,將獲贈我們新鮮出爐的希拉里·曼特爾短篇小說集《暗殺》或伊恩·麥克尤恩小說《兒童法案》,評論有效時間至 2017 年 7 月 29 日 24 時。

插播一件非常贊的背心……

您就當這是條分隔線吧……

簡·奧斯丁是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為了紀念奧斯丁逝世 200 周年,作家們紛紛選出自己最心儀的奧斯丁小說。

希拉里·曼特爾

Hilary Mantel

兩屆布克獎得主,代表作《狼廳》《提堂》等

《傑克與愛麗絲》及其他少女習作

Jack and Alice and other juvenilia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不喜歡簡·奧斯丁,因為她覺得奧斯丁的想象力被圍在層層柵欄之中,受的約束太多。但少女時期的奧斯丁性格堅毅而生氣勃勃,博學多才且文筆犀利。她耳聞目睹著人們對感性的狂熱崇拜,然後拿來當作自己的揶揄對象。

早在創作《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之前,她就已經仿寫過哥特小說——恐怖的秘密、強烈的迷戀、驚人的巧合、災難性的失憶、道路交通事故、50 鎊鈔票失竊案;每一輛貴族馬車裡都坐著一位久已失散的血親;當乾草堆里的孤兒被人發現時,他們恰能講述自己那聳人聽聞的經歷;《亨利與伊莉莎》(Henry and Eliza)中的兩個孩子由於過度飢餓咬斷了母親的手指。

縱然奧斯丁早期所寫的一些人物在行為上缺乏邏輯性,但那並不是因為稚嫩,而是源於智慧。她深知,在小說這個門類里,傳統形式是凌駕於理性之上的,因此一旦出現情節前後矛盾,或者作家興緻敗謝的情況,就大呼:「啊!除卻我們已經做過的,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嘆了口氣,暈倒在沙發上。」這句話摘自一則篇幅較長的故事《愛情與友誼》(Love and Freindship)。

她早期的作品通常只有三兩行,但在這些速記文中,陳詞濫調無一能逃脫被她以極殘酷無情的方式戲謔的命運。如果說奧斯丁成熟期的小說能讓你會心一笑,那麼她少女時期的習作常能使你開懷大笑。那些諷刺短文、小品文、零碎故事,飽蘸了奧斯丁 11 到 17 歲少女特有的歡欣之濃情。她的藝術深深沁入她的早期生活,她清楚自己獨特的藝術技巧和修辭能幫她贏得盛譽。

奧斯丁似乎總在作品面世之前將其嘲弄一番。在短劇《探訪》(The Visit)里,由於沒有椅子,用餐者皆盤腿而坐,菜單一幕荒誕得簡直就是《愛瑪》(Emma)里伍德豪斯先生晚餐戲的翻版:「亞瑟爵士,嘗一嘗這牛肚吧。我想你不會覺得不妥的。」

《傑克與愛麗絲》(Jack and Alice)里居住在潘米第德附近的那「三四戶人家」後來成了奧斯丁小說的素材資本。女主人公愛麗絲「擁有許多難得而又迷人的優點,腦子卻不大清醒」。這個天才孩子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地逗引著我們,像是要引誘人們在光滑的地板上滑行,突然之間,她又故作莊重,打開了陷阱的籠門。「查爾斯·亞當斯是一個可親可愛又極有修養的迷人小伙,他美得太過炫目,恐怕只有鷹眼才能直視他那絕美的面容。」飽受相思之苦的露西,不遠千里從威爾士而來,只為見上他一面,卻不幸掉進陷阱摔傷了腿;儘管兩天後她有能去巴思(Bath)找樂子了。

亞當斯就是達西先生的原型。讀者對她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如彭伯里莊園的主人,德高望重的奈特利——總是心存恭敬之情。但年輕的奧斯丁早已洞見一切,她借查爾斯·亞當斯之口,一語驚人:「我希望我的太太是完美的,就像她眼裡的我那樣完美,僅此而已。」

這些少女習作促使我思考:《傑克與愛麗絲》的作者究竟有沒有寫過一個不拐彎抹角的句子?她這樣抑制自己的情感,是否僅僅是為了出版,掙一點小錢?或者,她在腦子裡一邊塑造出一個假想情郎一邊又將其切得粉碎?又或是她嘲笑大眾,就像她嘲笑自己塑造的人物角色一樣?我寧願相信這后兩種猜測。

伊恩·麥克尤恩

Ian McEwan

英國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贖罪》《水泥花園》等

《諾桑覺寺》

Northanger Abbey

「親愛的莫蘭小姐,你好好想想你心頭的猜疑是多麼的可怕。你這樣判斷的根據是什麼呢?別忘了我們生活的國度與時代。別忘了我們是英國人,我們是基督徒。請運用一下你自己的理智,你自己對於或然之事的認識,你自己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我們所受的教育會叫我們犯下這樣的殘暴行為嗎?我們的法律會默許這樣的暴行嗎?像英國這樣的一個國度,社會文化交流有牢固的基礎;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周圍人的監視,阡陌交通、書刊報紙使一切都公開化,倘使犯下了暴行而不公佈於眾可能嗎?親愛的凱瑟琳,你頭腦里裝的是什麼觀念呢?」

他們走到了走廊的盡頭;她含著羞愧的淚水跑著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金紹禹譯)

我最初讀到這段文字是在 1965 年,那時我年僅 17,但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主人公原本天馬行空的想象,一下子就被蒂爾尼將軍這段強有力的忠告給攫住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蒂爾尼將軍描繪出了一個關係錯綜複雜的社會:通信網路與媒體將一切公開化,沒有人能逃避公眾的監視。很難想象,將軍在說這話時,正身處沒有鐵路、沒有電報、沒有巨大社會變革的 19 世紀最初期。這裡容不下狂野愚蠢的想象。或許,現代性的本質恰在於此——始終堅信齒少心銳,方達現代性的頂峰。

簡·奧斯丁的《諾桑覺寺》對我的小說《贖罪》(Atonement)影響至深。《贖罪》開篇便援引了蒂爾尼將軍擲地有聲的忠告作為題記。

阿達夫·蘇維夫

Ahdaf Soueif

埃及女作家,1999 年以小說《The Map of Love》

入圍布克獎決選名單

《理智與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奧斯丁的小說能常讀常新,真奇了。其天才之處就在於,她的小說總能準確印證你在某一特定時刻對現實的定義。閱讀《理智與情感》時,奧斯丁描寫人物的技巧讓我讚嘆不已。我們可能不清楚埃莉諾的畫究竟什麼樣兒,也無從知曉瑪麗安彈奏的具體是哪首曲子。然而,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細節描述的缺失,我們才有了充分自由來填充空白。

坦白說,《理智與情感》算不上我最喜歡的奧斯丁小說,我愛浪漫英雄愛得不可救藥,但它既沒有達西先生也沒有奈特利先生,這完全滿足不了我的情感。老實說,謙遜羞怯的愛德華·費拉斯和布蘭登上校的存在感似乎不太高,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倒覺得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奧斯丁小說中最具真性情的兩位人物了。在他們生活的世界里,沒有人可以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人們為了不讓別人看出自己並不快樂,就必須把自己佯裝成一個個生性快活、感覺遲鈍(而又富有)的傻子,或者將自己裝扮為一個膚淺狹隘、脾氣乖戾(而又富有)的操控者。

克萊爾·托馬林

Claire Tomalin

英國作家、記者,著有狄更斯、哈代、奧斯丁等名家的傳記

《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據說《傲慢與偏見》在 1813 出版時,一個不大高明的仰慕者評價此書「太高明,因此不可能出自女作家之手」。奧斯丁稱《傲慢與偏見》為「我自己的寶貝孩子」。小說約翰遜式的開篇名句氣勢恢宏:「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自此開始,所有的戲劇都採用它的這個套路。

父母性情相左,促使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在成長過程中對生活的看法分外尖刻。她對周遭世界的觀察之細緻之挑剔,可以說,絲毫不亞於一位作家。伊麗莎白不是奧斯丁,她是奧斯丁心中的完美女郎:不屈不撓、活力四射、洞若觀火、性情爽朗。伊麗莎白堅信「為自己謀幸福」的權利,這就是她的獨立宣言。

特莎·哈德利

Tessa Hadley

英國作家,作品多次入圍橘子獎、歐·亨利獎重要文學獎候選名單

《曼斯菲爾德莊園》

Mansfield Park

讀者第一次讀到《曼斯菲爾德莊園》時,總被它弄得不知所措。有一個名叫瑪麗·克勞福德的女孩,她充滿活力,無所畏懼,聰慧可愛,但卻不是女主人公,故事終了時你會看清她的無情無義。《曼斯菲爾德莊園》寓意深刻,奧斯丁運用自己的小說技巧,傾注了更深更厚的情感,你可能會覺得它的想象世界已無限接近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作品中的道德場。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Joyce Carol Oates

美國作家,代表作《他們》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愛瑪》

Emma

《愛瑪》是青春小說中的無上珍品,最佳閱讀年齡在 20 歲,也就是小說女主人公的年齡。她虛榮、專橫、目光短淺,但這些缺點在她身上顯得頗為討喜。小說講的也都是些司空見慣、微不足道的事兒,但絲毫不含卑鄙、惡意、奸詐的不健康內容。愛瑪·伍德豪斯對各種思潮(不論是政治的,社會的,還是宗教的)全然不曉,對於生理經驗她也同樣是外行。青春期的浪漫愛情,無邪、無惱、沒有陰影籠罩,只有無限的深情。基於上述緣由,人們將會永遠敬重奧斯丁。

瑪格麗特·德拉布爾

Margaret Drabble

英國小說家,傳記作家,批評家

《勸導》

Persuasion

《勸導》是一個關於第二次機會的小說,它也是奧斯丁最易引人感傷的柔情小說。從內陸地區十一月的「樹葉枯黃,樹籬凋敗」,到萊姆·里吉斯的海景、漲潮,再到萊姆高地「浪漫的岩澗綠谷」,小說中的美景確也為《勸導》增色不少。儘管奧斯丁曾輕嘲沃爾特·司各特深陷浪漫主義的流俗,但她自己其實也受其影響,因此這部小說處處流露韶光易逝的感傷情緒。

(完)

本文編譯整理自 theguardian.com 有刪減

感謝實習生小蒲姑娘為本文所作貢獻

感謝編輯宋宋、那那媽提供的幫助

如需轉載還請私信聯繫

相關圖書推薦

《奧斯丁小說全集》精裝收藏版

(京東獨家定製)

[英] 簡·奧斯丁 |著

王科一,金紹禹,武崇漢 等|譯

收錄奧斯丁傳世全部6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勸導》《諾桑覺寺》,採用19世紀末英國畫家休·湯姆森(Hugh Thomson)獨具魅力、流傳至今的原版插圖200餘幅,令讀者大享妙文美圖雙重盛宴。所用譯本是奧斯丁作品所有中譯本中有口皆碑最模範譯本,每本均附有吳勞、朱虹、毛尖等名家精彩序言。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購買本套收藏版奧斯丁小說全集。

《暗殺》

[英] 希拉里·曼特爾 |著

黃昱寧|譯

《暗殺》是兩屆布克獎作家希拉里·曼特爾的最新短篇小說集,其中最飽受守爭議的一篇《刺殺撒切爾》入選了 BBC 短篇小說獎短名單——對真實歷史人物實施虛構暗殺,在英國引發了空前的熱議。其他幾則短篇故事也同樣筆鋒犀利,曼特爾對於英國的階層鴻溝、社會矛盾、家庭黑洞等種種問題的剖析,都在《暗殺》中體現。

《兒童法案》

(麥克尤恩作品系列)

[英] 伊恩·麥克尤恩 |著

郭國良|譯

《兒童法案》這部新作中,麥克尤恩觸及了又一個嶄新的領域:法律。他用詩意的文學語言結合精準的法律術語,向讀者展現了一個道德與法律的困境: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尊重人個人意志,還是應該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背負著文明社會的沉重枷鎖,人性的天平最終將向哪一邊傾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