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7上半年文學創作總結:評論界在關注些什麼?

今年上半年的國內純文學創作,整體上呈現何種態勢? 梳理一番后,評論界捕捉到兩個信號:一是贏得關注的長篇小說中,故事性佔了上風,中短篇小說則在文體探索上走得更遠;二是小說的講故事技巧、敘事手法愈發被非虛構創作所吸納。

在評論家、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春林看來,紛繁豐富、快速發展的現實生活,為作家提供了題材富礦;當他們聚焦時代進程中的各色人物和事件時,「真實」本身存在的戲劇感,對作家書寫提出了考驗。小說藝術在凸顯通俗敘事的同時,不能忽略多元思考與文本探索。在評論界看來,無論何種文體,都需找到一種合適的語言和敘述方式。個體經歷、群體經驗,只有經過文學深度介入發酵后才能製成佳釀,否則就流於對生活景觀的扁平化、機械式「複述」。

嚴歌苓《芳華》

故事性撐起長篇,「跨界」書寫中短篇側重文體實驗

日前,由《收穫》、長江文藝出版社主辦的2017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榜單,在上海作家協會揭曉。多名評論家從首發於上半年全國主流文學雜誌或已出版的單行本中精挑細選,遴選出50多部作品。最終,作家蘇童的短篇《瑪多娜生意》、王安憶的中篇《向西,向西,向南》、石一楓的長篇《心靈外史》 和周曉楓的非虛構作品 《離歌》分列短篇、中篇、長篇小說、非虛構各組別榜首。

評論界認為,榜單中列入前五的長篇小說,石一楓《心靈外史》、哲貴《猛虎圖》、嚴歌苓《芳華》、陳永和《光祿坊三號》、張翎《勞燕》,故事的完整度頗高,敘事性明顯佔了上風。比如《心靈外史》將視角投向照料少年楊麥的「大姨媽」,在眾人緊抓生活藤蔓時,這位中年婦女四處奔波,文筆接地氣而不失黑色幽默。有評論家認為,這預示著70後作家從生活瑣碎中抬起頭,用年輕眼光重新打量被以往作家反覆書寫的內容。《猛虎圖》聚焦商人陳震東在生意場上的沉浮,一定程度上,主人公的言行能在芸芸眾生中能覓得原型,與現實互為鏡像。

比起對故事資源的極力開拓,一些追求實驗性的中短篇也引起評委關注。評論家金理告訴記者,位居中短篇榜單前列的萬瑪才旦短篇 《氣球》、胡遷中篇《大裂》,都明顯帶有新鮮的「陌生感」,裹挾一股生猛的青春氣息,予人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巧合的是,兩位作者都是新晉導演,電影人跨界書寫,在選材、敘述口吻、結構上具有一定的先鋒性,影像感十足,這給當下純文學創作帶來一定啟示。

不少小說家寫起非虛構,力圖抵達鮮活時代現場

作家王安憶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一個現象:小說敘事的內核與技巧,正廣泛應用在多種藝術門類中,社會、歷史、人類、考古、科學等領域的非虛構著作,都開始向小說採納講好故事的方式。

近年來,非虛構寫作熱度上升,國內文學刊物紛紛辟出專欄發表這類作品,如《收穫》的「說吧記憶」、《人民文學》的「非虛構」、《上海文學》的「海上回眸」和「異域來鴻」、《當代》的「往事」和「紀事」、《花城》的「家族記憶」、《上海紀實》電子刊等,都在紙上留存下一幀幀真實生動的時代記錄與映像。

比如位居收穫文學排行榜上半年非虛構前列的寧肯 《中關村筆記》,首發於今年第一期 《十月》「非虛構專號」。作品記述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中關村如何從莊稼地里的一棟灰樓,壯大成今天的「矽谷」,幾十位血肉飽滿的創業者形象撲面而來。在這部互聯網基地發展的史詩里,前輩一代代傳奇經歷熠熠閃光。有資深出版人士說,這些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可讀性強,但類似主題在此前文學、影視作品中,卻較少置於聚光燈下。

評論家黃德海直言,上半年國內一些非虛構作品在表現手法、爆發的精神能量上,超過一些長篇小說,這是值得小說家思考的。「比起古老相傳的虛構技藝,非虛構寫作者用文字去追逐瞬息萬變的現實,他們必須比普通觀察者更殫精竭慮地對素材下功夫,更好地寫出與現實極為深層的微妙關係。」

這種殫精竭慮在另一部入榜非虛構作品《回望》中同樣體現明顯。《收穫》 雜誌副主編鍾紅明評價,金宇澄《回望》的突出亮點是,「充溢著小說家筆法,有一種文體的自覺和清醒,透著精心和講究,更重要的,是其中嚴肅思考的力量,否則就不免瑣碎」。(文/許?文匯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