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腦科學+人工智慧:開啟無限可能

「無人駕駛的根本問題不在於車而在於人,其核心是物化駕駛員在開放條件下對不確定性駕駛環境的認知,從而研發機器駕駛腦,和汽車一起構成輪式機器人。」近日,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召開的「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工程院院士、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作了《自駕駛認知》報告。他認為,基於駕駛的圖靈測試可大大推動類腦研究和無人車的產業化發展。

事實上,對腦認知的度量和測試一直是人工智慧關注的焦點。「譬如在無人駕駛領域,如果要釋放駕駛員的注意力,釋放駕駛員的駕駛認知,必須要有一個物化駕駛員在線認知的智能代理,否則難以自動。」李德毅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駕駛認知即是指駕駛員感知車輛和周邊事物,認識、理解形成駕駛態勢,決策並導致認知行為的過程,涉及視聽覺、思維、記憶、學習、交互等一系列活動,「這一切都與腦科學研究密不可分」。

相較於傳統汽車駕駛依靠的是駕駛員手、腳和力量的延伸,「裝配了感測器的線控汽車,則是用駕駛腦替代駕駛認知,並獲得駕駛技能,這有可能使得汽車成為駕駛員自己,或者說讓機器成為自己,這是人工智慧時代最有意義的課題之一」。李德毅表示,汽車自駕駛認知系統將和人工駕駛有高度同構性,它是在長期的駕駛實踐中,由環境感知到決策控制的經驗積累形成的,最終實現擬人駕駛,「這將是從研究認知科學到認知工程的轉變」。

近年來,根植於腦科學的人工智慧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與會專家紛紛表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融合勢必引發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在可預見的未來深刻影響人類的思維範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人類認識世界的全新視角。

那麼,為什麼聚焦人的大腦?在會上,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路。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路基礎,也是今後人工智慧模擬人的發展方向。

顯然,對大腦的恰當模擬是製造出人工智慧的關鍵。然而,直到現在我們對人腦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蒲慕明表示,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前沿科學之一。當條件成熟時,腦科學同計算機科學的融合發展能夠更加緊密,沒有人能想象出它將會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腦科學能為人工智慧帶來什麼?專家介紹,腦科學可以為人工智慧提供生理學原理、數據、機制等,並啟發更具通用性和自主性的人工智慧新模態。「就像知識遷移是人類天生的技能,機器模仿生物從熟悉領域到未知領域的學習方法,構建跨領域、跨模態遷移學習模型,充分利用大量舊的已標註樣本和當前少量標記數據,訓練新模型,解決新問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譚鐵牛認為,只有充分借鑒腦科學、認知科學乃至心理學的先進成果,突破現有理論與方法固有的局限性,才能夠實現人工智慧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的創新。

譚鐵牛介紹,近幾十年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一些智能演算法,如深度學習的成功應用,其秘訣在於,構建一個大型的資料庫及大規模計算能力的提高。如今,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上的精度甚至超過了人類。數據顯示,微軟、谷歌、百度的語音識別錯誤率已經低於人類的5%,人工智慧將繼續在語言、圖像和視頻處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

反過來,人工智慧能否啟發腦科學研究?在蒲慕明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慧可以為腦科學提供模擬模擬手段、系統與平台,支持科學假設的驗證,並為其提供廣泛的應用前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進一步交叉融合,有望在若干特色方向上取得突破,對探索人類的智能本質、提升人類的智能極限、推動社會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蒲慕明說。 (文/圓 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