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以「黨建擔當」促「脫貧攻堅」——河池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紀實

剪枝,澆水……2017年8月23日下午,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的百畝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基地里,40歲出頭的農戶韋秀英,正在葡萄園裡熟練地忙活著,小心地護理新栽的葡萄樹。

這個剛建成不久的葡萄種植基地,是該村黨支部「黨建+脫貧攻堅」模式的成功「樣本」。在該村黨支部的幫扶和引領下,該村的59名貧困戶或將土地流轉給葡萄種植基地的承包人梁賢勇,或到他的葡萄園務工。村支書陳永祥幫這些貧困戶算了一筆賬,一個月務工工資1000多元,加上田地的租金和葡萄的收入分紅,年收入可達兩到三萬元,脫貧希望大增。

韋秀英是該村板拉屯的貧困戶,一家共有4口人,一家人的「口糧」都依靠其愛人在廣東打工的微薄收入來支撐。聽說村裡要建葡萄種植基地,她很踴躍地將自家的地租給了老闆,基地建成后,她一有空就到基地務工,很是勤快。「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我對今年脫貧更有信心了。」韋秀英說。

這樣的幫扶只是河池市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河池市不斷創新機制,瞄準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目標精準發力,採取「黨建+脫貧攻堅」模式,做到脫貧攻堅的「戰場」在哪裡,黨的工作就拓展到哪裡、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就發揮到哪裡,有力推進了黨的建設和脫貧攻堅的同頻共振、互促互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保障。2016年底,全市共有91個貧困村摘帽,18.95萬人脫貧,位列廣西脫貧人口第一位。今年,該市還將努力實現1個貧困縣摘帽,152個貧困村出列,12.87萬人脫貧。

讓支部成為攻堅拔寨「急先鋒」

要想脫貧致富,需要有個好支部。今年以來,河池市下大決心、下大力氣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堅強戰鬥堡壘,站到了「前台」,居於脫貧攻堅「第一線」。

東里村黨支部在駐村第一書記陸瑩的帶領下,開展「三好三強」黨組織創建活動,帶領群眾發展油茶、核桃、陽光玫瑰葡萄等特色產業。

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第一書記陸瑩(左)和村民陳贈龍在養雞棚勞動。 記者 劉崢 攝

「黨支部的凝心聚力,激起了我們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黨員總是衝到最前頭。」東里村黨支部副書記韋武曲說,當時在發展特色產業時,遇到的最大困難便是征地,由於部分群眾不理解,致使產業發展受到阻礙,但黨支部的黨員都沒有畏難的情緒,而是不辭辛勞,多次到村民家中耐心開導,逐一消除村民們的顧慮。

「起先我是不願意將地租出去的,因為我怕老闆幹個一兩年就跑了,到時候土地會被弄壞,無法恢復原狀,所以有些擔心。」東里村板拉屯的貧困戶黃美艷說,得知她的擔憂后,村裡的黨支部黨員紛紛前來開導她,在承諾土地原貌不會被改變的前提下,還積極地幫她牽線聯繫,讓她在基地務工,最終她把地全都租了出去。通過在種植基地務工,她每個月還有12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

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百馬村坡納屯,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村,2005年,該屯人均純收入每年不足1000元。後來,在最初僅有3名黨員的黨小組的帶領下,該屯村民倒舊房建新村,開發農家旅遊等項目。目前,該屯人均純收入每年約2.2萬元,成功打造了黨建促旅遊脫貧的「坡納模式」。

航拍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坡納屯,盤陽河從村前緩緩流過。記者 劉崢 攝

回憶起這段艱苦的蛻變過程,該屯村民黃忠傑至今歷歷在目。他說,這主要得益於當時該村只有3名黨員的黨小組的帶領,他們不辭辛苦地去各部門溝通,找資金和幫扶項目,並帶頭從自家「開刀」,將剛建好的平房拆掉,大家這才下定決心倒舊建新。

「由於資金不足,我們村不少人的房子,都是拆了舊房的磚頭拿去建新房。」村民黃毅說,2005年決定拆舊建新時,村民手頭上都沒有多餘的資金,無奈下,他們只能自己動手,將一塊塊磚從舊房拆下后,又自己砌到新房。一到忙不過來的時候,黨小組的黨員都會號召全村村民一起來幫忙。

易地搬遷也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十三五」期間,河池計劃搬遷18.36萬人。該市通過在易地扶貧搬遷等重大項目建設中設立臨時黨支部,深入開展「抓堡壘建設,促作用發揮;抓守望互助,促鄰里和諧;抓議事規範,促管理民主;抓產業發展,促富民增收」的「四抓四促」活動,創造了廣西移民安置項目建設的「河池速度」。截至2017年7月31日,該市已搬遷入住建檔立卡對象38846人,完成投資、搬遷入住比率指標位於廣西前列。

讓黨員幹部成為致富「領頭雁」

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員、關鍵在幹部。按照「一村一業一單位、一戶一策一幹部」的原則,河池市確定幫扶單位,派駐駐村工作隊,採取包鄉包村包戶的方式,實現幫扶力量全覆蓋,形成處處都有主陣地、人人都是戰鬥員的強大聲勢。

黃大善是坡納屯的黨支部書記,為了該屯能夠獲得較快發展,他始終傾力傾策。在2005年該屯倒舊建新的過程中,他率先推倒了自家的房屋,然後重建新房,由此掀起了村民倒舊建新的熱情。新房建成后,借著巴馬長壽旅遊的「東風」,該屯逐漸迎來了遊客。

「生意來了,問題也來了。遊客來到村頭,村民都想把客人往自己家裡拉,不但傷了鄰里和氣,也影響坡納的形象。」黃大善說,這種「生意上的糾紛」,靠調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能在經營模式上尋找出路。通過長期摸索,他決定把全屯所有的農家旅館集中起來,統一經營,然後按每家擁有床位數量比例來分紅,這才解決了問題。

「沒有黃書記的辛勤付出,我們屯肯定還是破舊的。」提起黃大善,該屯村民無不稱讚。村民黃忠農說,黃書記做事很有魄力,凡事敢想敢做,有了他的引領,他們覺得有了創業幹事的「主心骨」。「只要黃書記一句話,無論克服多少困難我們都願意做。」

不少黨員還帶頭髮展產業,帶領群眾致富,巴馬燕洞鎮交樂村主任姚光愛便是這樣的「能人」之一。他頭腦靈活,很會經商,2015年10月,他成立了石縫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辣椒、種桑養蠶、養兔等種養產業。在他的帶動下,該村有20餘名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

村民蔡瑞必一家是該村貧困戶,兒子在外務工,62歲的他則在家養蠶。他說,姚主任一有空就到他家指導養蠶,他也從中學會了很多養蠶的技術,不過因年齡問題,他一年最多只能養6批蠶,獲利約8000元。此外,他還時不時到山上去撿龍骨花來賣,每年約獲利五六百元。「收入雖然不高,但基本夠開銷了。」對於這份收入,蔡瑞必很知足。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共扶持1萬多名黨員能人,有5543名黨員能人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累計創立各種農民合作社1782家,創建黨員能人產業示範基地568個,帶動21.2萬戶農戶增收。

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黨員能人梁賢勇(左一)在指導村民種植葡萄。 記者 劉崢 攝

此外,河池市還實施「紅雁引飛——黨員能人帶富」工程,通過「黨委搭台、支部帶領、能人帶動、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產業覆蓋」扶強壯大全市黨員能人隊伍,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黨員能人的帶動下,該市核桃種植面積達254.86萬畝,建成各級農業產業示範基地159個,帶動1.93萬貧困戶共7.71萬貧困人口發展扶貧產業。

讓產業成為脫貧致富「源頭水」

無「源」則枯,不「活」則腐。產業是致富奔小康的源頭活水,是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最重要舉措和最根本支撐。河池市突出產業謀划和引導,實施「十大百萬」扶貧產業工程,扭住村黨組織連接農民這個根本鏈條,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探索出一條「支部抓產業、黨員領群眾」的脫貧致富路子。

交樂村有16個自然屯25個村民小組641戶2748人,人均耕地面積僅0.39畝,屬典型的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大石山區,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54戶202人,貧困發生率7.4%。如今,種植龍骨花成為該村最具特色的扶貧產業。

龍骨花易生長在石頭縫裡。8月24日,在交樂村這樣環境極度惡劣的大石山區,記者看到了希望:村民們修剪龍骨花枝,和著稀少的泥土,硬是在石縫中種下了6000多畝的龍骨花,這是石漠化地區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該村黨支部還成立了龍骨花合作社,進一步解決了銷路問題。

今年四五月份,按照武篆鎮打造萬畝油茶示範基地的要求,東里村新種植了1300畝油茶,可謂是全力投入。

「基地建成第三年即可投產,進入初產期,第八年以後進入盛產期。初產期畝產茶油約10—15公斤,按每公斤100元計,畝年均收入1000—1500元左右;盛產期畝產茶油可達20—30公斤,畝年均收入2000—3000元左右,可以說潛力巨大。」陸瑩說。

近兩年來,河池市還著力發展「黨建+脫貧攻堅發展、項目建設、教育扶貧、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宜居鄉村建設」模式,將基層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使黨建活力變成攻堅動力。如都安瑤族自治縣創新「黨建+產業發展+貸牛還牛」精準扶貧模式,天峨縣探索實施「黨支部+村級合作社+空店+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等等,都在有力助推「黨建+脫貧攻堅」模式的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