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意·焦點】"小朋友畫廊"邊刷屏邊反轉, 慈善真的經不起營銷嗎?

今天一起床,就被時差早半天的朋友圈小夥伴發的「小朋友畫廊」刷屏了:

這是一個通過「騰訊公益」發布的慈善活動:展示了多幅由自閉症等精神疾病患者創作的畫作,而「買下」每一幅只需要一塊錢:

很多朋友轉發時候,也表示非常感動:聽著那些「小朋友」的語音,看到他們精彩的觸動人心的畫作,不由自主地會想到,希望他們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騰訊公益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做慈善的活動。但大面積的刷屏,也不可避免地引來了種種質疑:

關於資金流向的質疑,騰訊公益也給出了正式回應:

目前項目1500萬的預期款項已經籌滿,善款最終將由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接收,用於幫助患有自閉症、腦癱、唐氏綜合症等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騰訊公益平台本身不存在「分成」。

從律師方面對「小朋友」畫作作者的權益保護情況提出質疑的;

關於「浪漫化精神病症」的質疑

本次「小朋友畫廊」慈善活動,希望通過畫作的方式,呼籲關愛自閉症兒童,的確是好事情。但是,他們的展現方式和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讓人擔憂。

因為「很多精神病患者內心都住著一個天才」的論調,有著很大「浪漫化精神疾病」的風險。

比如圖中的英國自閉症小女孩Iris Grace,她精彩的畫作在世界範圍都獲得了肯定,使得自閉症兒童群體獲得很高關注。但是伴隨感動的同時,也有「代筆」等質疑。尤其是藝術和精神疾病研究的業內人士,對於自閉症兒童是否能夠像她一樣創作出非凡畫作表示存疑。

並不是每一個(甚至說是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自閉症、腦癱、唐氏綜合症等精智障礙的特殊人群,都能夠創作出「美麗」的畫作。

這裡的美麗,也包括那些大眾接受的「寫意」的畫作,例如此次「小朋友畫廊」的作品:

大多數自閉症或者精神障礙的孩子,可能握筆都有困難,更不用說不停地更換色彩、換筆等:

他們很多時候,不得不藉助老師或者家長在一旁的輔助,才能夠完成一幅畫作。還有更多的人,根本沒辦法面對一張白紙開始創作。

「天才」在精神病患者中和在普通人中一樣罕見。而精神病患者的痛苦,在這個過程中似乎被刻意淡化了。 他們甚至被浪漫加工成了一群「不被理解但充滿藝術才華」的人群。

煽情的描述方式,雖然能幫助大家更有興趣去關注這個群體,但也使得對精神病患者群體的認知開始有了偏差。反而使得讀者們,對他們生活的艱難,產生了一種浪漫化想象的誤解。

慈善可不可以營銷?

這一兩年來,通過互聯網傳播,最後成為熱門新聞的慈善公益活動,不止這一次了。最近一次最火的,是「冰桶挑戰」:

無數的名人明星通過冰桶挑戰,呼籲大家關注「漸凍症群體」,籌集到大量善款,用於支持「漸凍症」群體的醫學研究和治療。

漸漸地,事件本身變成了一個帶有娛樂性質的全球性的活動,但是初心和最終結果都是好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出現了戲劇化的反轉,比如「羅一笑事件」:短期內公眾的情感出現多次高潮,戲劇化的起伏使得大眾對「網路慈善募捐」活動產生了很多的爭論。

慢慢地,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公共性募捐事件后,很多人在做慈善時,產生了新的宣言:「我捐錢的那一刻后,就不在意他人苦難的真實性了,無論被騙與否,我至少肯定了,自己對這個世界依然持有善意和信任的那一面。」

這種「愛就愛了,別管真假,別持有懷疑,我善良就好」的態度,也不例外地受到抨擊:這種「自我感動式」的方式,也是一種個體的關注力惰性」的體現:

個體不假思索地獻出愛心,感動自己和他人後,卻對後續執行與深入調查缺乏關注,使得慈善行業的運作漏洞得以持續性存在,良性機制難以維持和建立;同時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來逃避負面結果帶來的情感衝擊。

是的,相對於「捐出1或100塊」,「調查慈善機構運作合理合法性、慈善受益人群體真實性、善款的去向和落實、基金的分成和用途等問題」,需要的投入的情感、時間、精力是非常大的。

前者帶來的「感動」是一種對自己的情感正回饋,而後者需要持續不斷的個體精力輸出。

就算是作為旁觀者,看一篇上萬字的充滿機構名稱和數據的深挖文章,的確比看一個「十多頁的圖文並茂配有背景音樂」文章辛苦得多。

所以,不斷有人出來質疑,「我們在慈善,是不是也是一種滿足自我虛榮心的方式」,尤其是只用花一點錢,就能成就一種「做善事」的滿足感,還能順帶發朋友圈,慈善變成了為自己的三觀和虛榮買單。

但是,發朋友圈又怎麼了?

「用錢換良心」就是政治不正確?

在確保慈善活動真實性和正當性的時候,保證慈善活動中的參與個體,在其中自身利益不受損(不僅僅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滿足感等)的同時,還能夠帶來情感正回饋,是能夠把一次慈善活動成功運作起來的重要因素。

不能要求所有人的獻愛心都要「潤物細無聲」或「深藏功與名」,要求個體必須犧牲自我利益才能贏得所謂政治正確。

因為「要求做慈善的人都必須無私低調毫不利己」這樣的「政治正確」,本身就有是一種道德綁架的意味。

相比去追問事件中獻出愛心的個體是否都是完全和徹底的無私,有沒有炫耀的嫌疑和動機,我們是不是可以花更多地精力去關注慈善活動的落實情況和最終效果?

能夠在一次次「公益事件」后,加深大眾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了解的同時,能夠促進、完善慈善行業的運作監督、合法合理性,讓「做公益」成為對於大眾參與者而言「不費力、有良效」的日常活動,才是這一次又一次討論熱點過後,帶給大眾的輿論遺產。

網路時代的慈善行業機遇

讓大眾能夠以一種更輕鬆的姿態參與到「慈善生活」中來,是慈善行業從業者在互聯網時代的重點之一。

這裡提一個目前很火的手機引用:「Be my eyes」

這是一個起源於哥本哈根的免費手機app,開發者的初衷是讓盲人和志願者通過手機app產生自動匹配。app上線后9天,就有8000多個盲人註冊,同時有自全球的9萬多人註冊成為志願者。

這個App的功能是:假如你是盲人,你生活上遇到了不方便的事情,比如在一間超市,想要買東西但是對好幾樣摸起來一樣的產品分不清,這個時候可以通過這個APP求助:按下求助鍵,手機播出一段特殊的求助鈴聲, 而在你附近20米的志願者在線或聽到的話,就可以來過來幫助你。

雖然關於平台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也引起了部分人擔憂,但是目前開發方已經收到30萬美元的支持資金,將來會進一步完善應用,比如更好地管理和審核參與人員的身份信息等,保證使用雙方的安全。

再例如此次「小朋友畫廊」的運作方之一:「騰訊公益」:,在通過國家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審查后,運作良好。目前通過此平台收到的善款已經超過了20億人民幣:

對於善款的使用和流向,網路平台也給大眾更多、更快捷的了解方式;

同時,慈善活動的多樣化和程序化進行,也很值得肯定:

能夠使得「善心」與「需求」之間得到快速、高效的匹配,是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慈善行業的機遇。技術本身無罪,過程中的種種問題難以避免,但因噎廢食,止步於此,慈善的意義也就沒有了。

廣告時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