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34】批判性閱讀:光榮的荊棘路【視頻】

上周,受「」外灘教育「」邀請,本人以「批判性閱讀:一條光榮的荊棘路」為題做了一場講座。在我看來,掌握正確的批判性閱讀方法,不但有利於人們邏輯思維的形成,也有助於條理清晰、論據嚴密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利於養成理性、開放與公正的人格。

批判性思維有很多好處,可以用「光榮的」一詞來形容,但掌握批判性思維沒有訣竅和捷徑,它是一條荊棘之路。我這裡主要通過閱讀給大家講我理解的批判性思維。

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批判性思維的核心。

「深度、理性、合理」這三個詞是我和在董毓老師對話的一篇文章里提到的,也是反覆商議的結果。董毓老師是國際上知名的華裔批判性思維教學專家。為了和沒有明晰的詞語概念相區分,我加了三個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修飾語:

深度:不是簡單的、孤立的、浮光掠影的

理性:我們的論證方式有時候似是而非,看起來理直氣壯,實際上經不起推敲

合理:就是構造不能夠極端、偏激、不切合實際,本身也有個思維考量的問題。

在我看來,批判性思維一詞,本身就是一個關於認知和思維的概念。它作為一種思維品質,有很多要求。

邏輯性:一個從事批判性思維研究實踐的人,他的語言表達、思維方式需要尊重邏輯。邏輯和思維方式的關係,就像交通規則和開車的關係。邏輯是我們的交通規則,它只是提供規則。

這個規則非常重要,如果不遵守這個規則,你的開車是違法的。一個人會不會思考,就像一個人會不會開車,不只取決於你遵不遵守邏輯規則,還要看你會不會應用,根據實際情況做具體判斷。

思辨性:對問題的考量不只是尊重邏輯,還要多方面考量,比如聯繫的來看問題。董毓先生特別主張,在批判性思維的操練過程中善於尋找反例和特例。教學中有一個做法叫找替代。通過替代法,你就會發現思維的漏洞,進而對問題的判斷走向縝密和完善。

批判性:所謂的批判性,就是分析論證。當我們做一個結論,確立一個信念,不能只靠感覺,還要靠我們的分析論證。

從思維品質來說,我認為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人:

首先,他是個尊重邏輯規則的人,邏輯規則是人類公認的思維規則;

其次,他能夠用多元、多維的角度看問題;

第三,他是一個凡事找理由做論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人。

批判性閱讀的過程

在三個過程在實際思維中並不一定按照嚴密的階段進行,這樣的分析主要是為了更好的理解批判性閱讀。接下來我們通過案例來看批判性閱讀的過程。

一、發現問題是批判性閱讀的前提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是發現問題,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而我們的思維常常受慣性和惰性影響。美國批判性思維專家理查德說:

我總是相信我相信的話,

我總是相信我想相信的話,

我總是相信我一直相信的話,

我總是相信對我有利的話。

什麼情況下一個人才能擺脫慣性和惰性呢?有個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叫停」。意為老師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的問答或自己的講解特別流暢時,老師要警惕、要叫停,因為這樣講下去是沒用的。

但閱讀與課堂教學不同,它本質上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沒有老師來叫停。那麼,在閱讀時該如何中止意味的慣性與惰性,給自己叫停呢?我認為,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閱讀時彷彿有兩個「我」,一個是在閱讀,另外一個是在思考,對自己的閱讀進行監控。

當我讀到一篇文章,讀到一個地方,我發現這裡有一個問題——

第一,可能是我想不通的,跟我的認知有衝突的地方,但是作者這樣寫;

第二,可能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特別值得挖掘的地方。

請注意,這就是「問題」所在。

一個人能在閱讀的時候找到問題,即你自己在給自己叫停。我們有時候讀書讀的如痴如醉,從思維訓練角度講,不見得是個有效的狀態,那只是一個閱讀享受的過程。真正的思維訓練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要善於叫停,給學生新的問題,讓學生有一個苦悶狀態;從閱讀來講,你自己要善於發現問題。所以,發現問題是批判性閱讀的一個關鍵和前提

我們來看《水滸傳》裡面一段話,你覺得在閱讀這一段時有你想不通的,或者覺得特別有意思的、值得玩味的細節、情節、人物的言行嗎?

金聖嘆對這一段做了點評:

「差撥、富安,皆一氣敘去,獨陸謙作兩半敘法……筆力夭矯絕人。」

當代文本細讀專家詹丹也發現這段文本裡面有兩種兵器:刀和槍。他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因為在詹丹老師看來:

「關鍵倒在於,使用這兩種兵器時林沖的不同態度,把一種非理性的報仇行為作了類別的細分,與默不作聲中殺死差撥和富安相對照的是,林衝殺陸謙的過程卻被拉長了,還插進了他有關『情理難容』的兩段說辭及陸謙的辯解……」

批判性閱讀的關鍵是文本細讀。文本細讀,就要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人說在不疑處發現有疑,讓有疑處變得無疑。什麼地方有疑和什麼地方無疑是需要訓練的,批判性閱讀訓練的根本目的就是讓讀者能在別人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

問題在哪裡?有的老師說問題在:

情節突轉之處;

情理悖謬之處;

因果乖謬之處;

……

這些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很容易發現。從批判性閱讀角度來講,我認為很多問題隱藏在「死水微瀾」中,發現問題需要一雙慧眼。它需要閱讀者具有強大的知識與價值積累、文本細讀的經驗積累,基於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理性直覺能力。

二、分析論證是批判性閱讀的核心

批判性閱讀的核心是分析論證。

批判性思維中有一個詞是理性,什麼叫理性?就是為自己做的事找理由,即進行分析論證。分析就是將事件或事物分為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予以考察。

如果要分析一個事件,分析實際上就是把一個事件分成不同的要素,從不同角度來理解這些要素,這樣能把一件事情看的更清楚分析框架就是認知框架,批判性思維強調深度分析,在做深度分析時需要不斷積累知識儲備。

與分析相對的是整體感知。一個人如果沒有分析訓練的積累,是做不到整體感知的。人比較強調後者,但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能力也源於分析訓練的積累。《五柳先生傳》中介紹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很多同學可能會誤解,讀書就是要不求甚解。其實不是,陶淵明之所以能不求甚解又能抓住要領,是因為他有豐富的文本閱讀訓練基礎。

我們來看剛才的例子,林衝殺人事件:

替代假定對我們做事件分析是一個很常用的辦法。替代假定訓練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一個事件中,通過對每個要素做不同的替代,讓我們的思維打開。

在整個事件中,報仇的人是林沖,林衝殺了陸謙、富安和差撥,現在我們把林沖替換為李逵。有的學生可能會回答:如果是李逵根本就不會發生這一幕。因為李逵第一次就會把高衙內給殺了。

我們來看一下林沖和陸謙、富安、差撥分別是什麼關係?

林沖為什麼用短刀而不是長槍來擊斃陸謙呢?為什麼林沖可用長槍刺死陸謙,卻改用短刀呢?為什麼他不用短刀殺另外兩個人呢?如果他不是一忍再忍,直到忍無可忍,他會以這種殘忍的方式殺人嗎?等,這就是「替代假定論證」。這個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清晰的確認他用短刀殺死陸謙的意義。

小貼士我們在分析一個事件的時候,可以對事件中的每個要素做類似的「替代假定論證」,這樣我們就能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這個要素在獨特內涵與意義。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方式、過程,結果,等等,都可做類似的替換。

分析讓我們得出推斷,所有推斷都來自於感覺和分析,但人的經驗是不靠譜的。推斷要成為「斷言」,需要理性論證。論證就是為斷言尋找理由、根據和事實。

比如剛才這個細節,我的斷言是:

林沖不用長槍而用短刀殺死陸謙,真實而合理。

我做出這個斷言的理由有三個方面:

1、合乎小說的情節邏輯

客觀上,情節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當時所描寫的環境為林沖的兵器選擇提供多種可能。林沖把槍插在地上,他手裡有刀,如果他手裡沒有刀呢?他把槍插在地上,這就不真實。因為他還是想消滅陸謙,此時有槍不用就不真實。但是手裡有刀,所以客觀上,為林沖的兵器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 彼此力量對比懸殊。林沖的武藝遠在這三人之上,而且當時林沖在暗處,他們在明處,猝不及防。因此,林沖在武器選擇和復仇方式上有很大的選擇自由。所以他整個安排——用什麼兵器,以什麼方式,結果什麼人,都給了我們意義空間和解讀可能。

2、合乎正常的人性情理

道理很簡單,對富安和差撥重在消滅,但對陸謙重在雪恨,從特定的角度看,陸謙對林沖的精神傷害甚至超過了高俅,因為高俅躲在幕後,直接傷害他的就是陸謙,並且陸謙和林沖是好朋友,因此刻意地把復仇過程拉長。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親人和朋友的背叛對人的傷害更大。殺富安,可默不作聲;殺陸謙,一定要通過殺戮過程的延長與痛斥來獲取心理的補償。這個寫法非常符合人的共通體驗。

3、合乎林沖的處世態度和道德觀念

劉再復先生說:林沖是一百零八將中唯一具有正常生命感覺的人

這話說的非常好,水滸裡面的人都是打打殺殺,不談戀愛、不娶老婆、甚至仇視女人,林沖不是,他非常愛自己的妻子,熱愛家庭,對職業也有尊嚴感;

林沖有正常的生活追求,有道德意識、底線意識和規則意識;

林沖「承平日久」,太在意自己的狀態與地位,對邪惡缺乏清醒的認知與判斷。

他沒有想到壞人這麼壞,雖然最終突破了底線殺人,但也要為自己尋找理由。所以,動手前的「責問和辯解」,不是為了讓陸謙死有瞑目,而只是為了確證自己的殺戮合法性與道德合理性。

有的專家認為林沖是個懦夫,我恰恰不這麼認為,我多次強調林沖不是個懦夫,他不是不敢,而是不願。

他想回到妻子身邊,保持正常生活,但連這卑微的願望也被這些人摧毀了。如果加上林沖的處事態度和道德觀念,加上一忍再忍,這時候就能完全理解林沖的心理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講,林沖這時候的情節非常符合他的處事態度和道德觀念,要告訴你我跟你們這些爛人不一樣,我是善人,但我迫不得已。所以我說林沖不是個懦弱的人,而是一個理性的人。

如果要說林沖有什麼不足的話,我認為林沖缺乏清醒的判斷力,他不知道壞人會壞到這個程度,他不知道自己的一再忍讓依然不能讓這幫人放過他。

這就涉及到什麼是「懦夫」的理解,並且需要挖掘「懦夫」的假設前提。林沖不是懦夫,林沖是在苦苦忍賴。如果說林沖是懦夫,那等於說,只要有人調戲自己的老婆,就要把他打死,至少也要打個半身不遂,這樣的人才算是好漢,否則就是懦夫。

顯然,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因為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在面對邪惡的時候,也會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行為選擇,並不一定都會拳頭相向,打死拉倒。

小貼士:挖掘假設前提,是個批判性思維的小技能。批判性思維在做論斷時,一定要有一個清楚的假設前提,對概念的理解,對某些事實的認可都必須有個清晰的定義與內涵界定。

在論證過程中,得出斷言之後要尋找理由。我們解決了剛才的問題,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得到了你自己看來比較滿意的解決,這個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基本完成。論證體現了思維的邏輯性、思辨性和批判性。

三、構造寫作讓思維更加清晰

當我們分析結束、論證完成時,最好用論文的方式把此次分析論證的過程寫下來。我也把它叫做分析性寫作。

提出問題澄清問題,然後寫一個解決方案或一個論文,這樣思維更清晰。

寫作是讓我們的思維走向清晰的最有效的辦法。很多我們自以為講的很清楚的問題,一旦落筆,會發現問題沒那麼簡單。

很多人不太願意寫作,但恰恰這樣一個艱苦的過程對我們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掌握是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真的要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這條路值得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