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歷史的輪迴?

萬曆十五年到底是平凡的一年,還是歷史的轉折?黃仁宇在這一年見微知著,到底發現了什麼玄機?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為什麼說,從萬曆十五年到2017年,走向了歷史的輪迴?

《人民的名義》熱播,讓黃仁宇的代表作《萬曆十五年》又大火了一把。這本書其實在歷史愛好者圈子裡早已傳頌多年,甚至達到了「生平不讀十五年,就稱明粉也枉然」的地步。

黃仁宇在序言中開宗明義,稱這本書是「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敘及的主要人物,有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分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造成這些人物失敗的原因在於「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

總而言之,明朝的衰亡是由於「體制問題釀惡果」,明朝的帝王將相們再怎麼賢明睿智也都是無濟於事,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帝國大廈一步步走向傾覆。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中,指出了導致明朝衰敗的兩大根源:

  • 一是經濟體制全面失效

明朝以中小地主及自耕農為主的小農經濟為立國基礎,在這個經濟體制下,整個明朝帝國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飢荒所窘迫,在勉強溫飽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農業經濟雖培育出一個龐大的農村集團,但這個集團內部缺乏組織性,因交通、通訊等的落後難以實現互通有無,加上政府缺乏數目字管理的技術手段,財政稅收制度和民間經濟發展脫節,國家難以實現有效的經濟管理。

  • 二是政治體制陷入僵局

明朝以「四書」中的倫理道德為根本,以文官集團為支柱,道德代替法制和行政來治理國家。其弊端是:一是因循守舊,在整個社會上形成教條主義和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一切施政綱領以「成憲」為準繩,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現在不允許去做,如萬曆皇帝在立儲問題「廢長立幼」的想法和張居正改革。二是道德代替法制和行政,容易造成法制不全滋生腐敗,行政低能政府機構運作不暢。鑄就文官集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的「雙重性格」。

這兩條分析得有道理嗎?

乍一看應該說很有道理,明朝在這兩方面確實積弊深重。但是,如果仔細探究的話,筆者認為上述分析或者是猶如隔靴搔癢,或者偏離要害,並沒有切中實質。如果病根都沒找對,再以此為依據開出藥方,那能達到什麼效果就很值得商榷了。因此,很有必要對這兩條重新梳理一番。

對於第一條來說,明朝從建國時就是這套經濟制度,如何解釋明朝前期運行得還算良好,還出現過鄭和下西洋這種壯舉,到了萬曆朝就一下子不行了呢?而且,在明朝出現財政危機的同時,歐亞大陸上的其他國家也同步出現了經濟難題。顯然,根本的問題不是體制,而應當出在體制之外。

同樣的邏輯,今天世界各國經濟都出現了困難,和美國體制完全不同,要是把問題歸在的體制或者美國的體制上,似乎都沒有找准病根吧?

全球經濟危機

黃仁宇的這個觀點還有一個嚴重的邏輯漏洞,所謂的「政府缺乏數目字管理的技術手段」,是用現代的標準來評價古人,此乃歷史研究之大忌。明朝確實存在缺乏有效的定量行政管理手段的弊病,但問題是,在公元十六世紀,在地球上你就找不到一個國家採用了所謂的「數目字管理」的技術手段。

明朝的管理手段在當時就算不是最先進的,也是最先進的之一,明朝至少還有記錄十分完備的全國稅收記錄,同一時代歐洲那些所謂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連這些都欠奉,甚至都沒有能像那樣正常運轉的行政系統。

和崇禎皇帝同一時期的英國查理一世政府如果具有足夠的組織性,能把稅正常收上來,怎麼會打起英國內戰?兩個世紀之後的法國,你也可以說因為缺乏「政府缺乏數目字管理的技術手段」,所以才引發了法國大革命。

如果用現代的標準要求古代,那基本不用看了,所有政府都是毛病百出。打個比方,你不能說秦始皇被趙高架空導致秦帝國的崩潰,根源在於秦始皇不能像美國總統川普那樣天天發推特吧?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於羅馬境內沒有通火車。今天的歷史系學生如果這麼寫論文,肯定別指望畢業了。

匪夷所思的是,黃仁宇作為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歷史博士,居然就是這麼評價明帝國的。他說,「明代官吏進行管理時,欠缺所需的重要統計數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資料和人口數據,不過是粗略的估計。如果16世紀的官員具備現代社會科學家的資料處理能力,其後四百年的歷史就會大不相同。」「明代的統治者缺乏遠見,他們不能預見到工業和商業在現代國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十六世紀的人,不能預見到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不是很正常嗎?難道明朝官員都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才能符合黃仁宇的胃口?這樣的話還討論啥歷史,直接去起點寫穿越小說好了。

如果刨除「政府缺乏數目字管理」這個強加的現代視角,更加客觀的表述應當是:明帝國亡於財政崩潰。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偌大一個帝國,財政怎麼說崩潰就崩潰了呢?

明帝國

如果了解世界歷史就會知道,當時不僅明帝國財政崩潰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財政,就算還沒崩潰,也處於崩潰的邊緣。因此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理解當時的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背景。

明帝國在歷史上是相當獨特的,有兩個唯一:一是唯一一個由貧苦農民登上皇帝寶座建立的大統一王朝;二是唯一一個起源於南方的大統一王朝。其中后一點尤為重要,這表明一個重要的歷史趨勢:的人口以及經濟中心南移。

自唐代以來,的經濟中心南遷成為歷史趨勢,長江流域取代黃河流域成為經濟中心,這裡面有兩個重要驅動因素:

一是北方游牧民族在這一段歷史時期變得空前強大,甚至出現了一度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黃河流域變得越來越不安全,逼得人口和經濟南移;

二是隨著「一帶一路」貿易的發展,海路由於物流成本優勢成為主流,依靠陸路的絲綢之路不僅成本上沒有優勢,而且因為戰亂原因受阻,因此當時的「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完全的海洋貿易。

明帝國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經濟發達的城市都分佈在便於對接海上貿易帶的沿海以及沿江區域,長三角以及福建廣東沿海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外向型經濟成為其主要特徵。

北京作為首都,只是出於「天子守國門」的考量,但是本地財富是入不敷出的,大量物資需要通過京杭大運河從南方調運。明代的經濟發達地區的分佈,與當代頗為神似。

明帝國發生了歷史上最為重大的一次貨幣和稅收改革——廢除其他貨幣,將白銀作為唯一法定貨幣,稅收用貨幣取代實物,這就是張居正於1581年在全國實施的「一條鞭法」。

這裡面有個背景很多人不清楚,境內沒有什麼銀礦,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使用銅作為主要貨幣,到了明朝居然白銀多到可以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為什麼?

原因在於,地理大發現之後,西班牙人殖民美洲發現了巨型銀礦,白銀供給量猛增。西班牙相當於掌握了貨幣發行權,成為事實上的世界中央銀行,西班牙人通過一帶一路貿易大量購買東方的商品,把巨量白銀輸入到。與此同時,日本也發現了大型銀礦,也成為重要的白銀輸出地。據學者估計,當時世界上流通的白銀一半以上都在。

白銀貿易路徑

西班牙人依靠印第安奴隸開採並提煉白銀,為了提高提煉白銀的效率,發明了汞齊化精鍊法。這種方式雖然極大提升了白銀產出率,但是需要大量使用到對人體毒性極大的水銀。

奴隸的命又不值錢,被當成消耗品大量使用,印第安人的累累白骨換來白花花的銀子。

西班牙人是能挖出多少就輸出多少白銀,相當於在毫無節制地濫發鈔票。潮水般瘋狂湧入的白銀,嚴重摧毀了明帝國原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結構,形成相當規模的外向型經濟,並導致明朝遇到了以前歷朝歷代都不曾出現過的問題:長期持續的輸入型通脹。

鼎盛時期的西班牙帝國

這種輸入型通脹不僅在明朝存在,歐洲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由於相同的原因,英國在整個十六世紀,物價上漲了約八倍左右。

今天我們覺得通脹不是太稀奇,但是要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物價可能在上百年甚至數百年之內都基本保持不變,如果一個貴族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實物地租,那麼他的收入將縮水到原先的1/8。如此規模的通脹,引發社會劇烈動蕩就不足為奇了。

西班牙的白銀輸出能力也是隨著時間增長。在前期,適度的通脹以及西班牙土豪的採購訂單刺激英國、荷蘭(當時還未獨立)以及的工商業主極力投資擴大再生產,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大躍進,工商資產階級崛起,所以英國與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間幾乎是同步的。

但是到了後期,白銀的無節制輸入造成的通脹,使得與西班牙有直接或間接貿易往來的各國都苦不堪言。

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爆發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宗教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兩百年才最終停歇。在為了信仰相互殘殺的表象之下,隱藏著深刻的政治經濟本質:一方面,在國際貿易中成長起來的工商資產階級要爭取話語權,必然與原先的貴族產生矛盾;另一方面,通脹造成貧富差距迅速拉大,國內矛盾迅速激化,到了必須通過戰爭來解決矛盾的地步。

從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中葉,除了明帝國陷入風雨飄搖之中,整個歐洲都是一片戰火,生靈塗炭。其中發生在德意志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消滅了德意志60%以上的人口。如果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的話,有一組數字可供對比:二戰中傷亡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3.86%,蘇聯則是13.4%。

當時的英國與明朝遇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通貨膨脹使得實物地租和農民收入在不斷貶值,再加上天災人禍(小冰河期災害頻繁),自耕農紛紛破產,農民放棄土地逃荒的情景在歐亞大陸兩端同時上演,主要依靠農業稅的政府收入銳減。自耕農就是農耕時代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大量消亡,意味著社會穩定性大幅削弱。

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與明朝長三角以及東南沿海的士大夫階層一樣,通過工商業發家致富,卻不肯交稅給國家,極力抗拒稅制改革。

明朝崇禎皇帝要忙著賑災和抗擊外敵,英國國王查理一世也要對付與英國敵對的西班牙和法國,都急需用錢,但是這些社會精英都是一句話:你敢加稅,我就敢造反!

跟崇禎皇帝處境類似的查理一世

與明朝相比,英國有兩個重要的方式來疏解國內壓力:

一是大量的皇家海盜打劫西班牙商船貼補收入,從1585年到1604年,英國每年有一百多條的海盜船出海,專門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劫掠西班牙運輸船隊,每年上繳國家的「打劫許可費」平均可達20萬英鎊,比政府的正常歲入還要高。

二是美洲殖民地發現后,可以把大量失業人口(失地農民)連哄帶騙送到美洲令其自生自滅,避免其在國內鬧事。同樣的人口在明朝則被稱作「流民」,是李自成起義軍的人力基礎。

即使如此,英國在17世紀40年代仍然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內戰。明朝沒有這些排解壓力的方式,又是人口眾多的大陸農業國,受天災的影響更大,還有如同無底洞一般的遼餉,需要承受的內部壓力,也比小小的島國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綜上所述,西班牙帝國引導的「全球化」,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嚴重的經濟災難,各國都是矛盾重重,鬥爭不斷。更要命的是,這個全球化貿易體系還突然崩潰了,其中明帝國受害最深,引發經濟斷崖式下跌,最終導致局勢糜爛到不可收拾。

萬曆十五年是公曆1587年,是西班牙籌備無敵艦隊準備攻打英國的那一年,也是西班牙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之年。

西班牙由於掌握了全世界的貨幣發行權,從國際貿易中攫取了大量財富,狂妄不可一世,致力於建立普世的「世界天主教大帝國」,用槍炮到處推銷它的「普世價值」,不僅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連年征戰,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撲滅國內外的新教勢力,頻繁的軍事活動嚴重透支了它的國力。

在鎮壓荷蘭革命的過程中,荷蘭人修建的棱堡使得攻城所需開支變成了天價,西班牙政府甚至為此破產了一次。

好不容易緩過勁來之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打算通過一場決戰徹底消滅在背後支持荷蘭的英國,不惜透支信用借貸大筆高息貸款,來建造空前規模的無敵艦隊,然而發生在次年的英西大海戰以無敵艦隊慘重損失收場,為打造這支艦隊投入的重金全部打了水漂。

英西大海戰(右邊大船是無敵艦隊)

身為當時的歐洲頭號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西班牙,其實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紙老虎,由於錢來得太容易,沒人去下功夫搞實業,西班牙國內製造業幾乎為零,完全是靠金融霸權獲得財富,當財政崩潰后就會一切歸零。

這場決定性的海戰之後,西班牙雖然仍然維持大國地位一段時間,但其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出現了嚴重崩塌,並由此引發了連鎖反應:

原本是西班牙藩屬的荷蘭,在反抗西班牙的獨立戰爭中逐漸佔得上風。在這場海戰之後,荷蘭開始採用釜底抽薪的手段,奪取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兩牙合併了)的亞洲航線,掠奪騷擾其美洲航線,建立荷蘭主導的世界貿易體系,從而進一步打擊西班牙的經濟,「海上馬車夫」就此誕生。

西班牙經濟陷入了惡性循環,再也無力維持與明朝貿易,黯然退出亞洲。西班牙人手持大把白銀,因此他們與明朝做生意的時候基本還是按照正常貿易規矩辦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荷蘭人與明朝做生意則是帶著一股海盜作風,就是要空手套白狼來的。他們抓捕當地居民作為奴隸,能搶就搶,能騙就騙。明帝國不是印加帝國,不可能忍受如此挑釁,因此明朝海軍與荷蘭武裝商船(海盜)進行了一連串海戰,最後荷蘭人佔領了台灣作為根據地,只能與大陸維持小規模的走私貿易。

這樣一來,明朝政府要支出一大筆海軍軍費,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更可怕得是,明朝與西方的貿易出現斷崖式下跌。在長期的國際貿易中,長三角以及東南沿海已經形成了面向歐洲市場的「外向型經濟」,這些手工工場齊刷刷地喪失了海外訂單,一下子斷了收入來源。設想一下如果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外貿訂單一下子歸零會出現什麼可怕後果,就可以大致理解當時是個什麼情況了。

以東林黨人為代表的江南工商集團遭受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幫人本著「堤內損失堤外補」的精神,不僅與皇帝撕逼更加起勁,而且將損失轉嫁到本來就負擔挺重的農民身上,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矛盾。

同時期的英國遭受著和明朝類似的問題,英國雖然贏得了英西大海戰,但是此後陷入了與西班牙的長期戰爭中,反倒是讓荷蘭趁機摘了桃子。英國也陷入嚴重財政問題,與明朝一樣陷入激烈的黨爭之中,最終分為保王黨和議會黨爆發了內戰。

最初,議會黨軍隊節節敗退,議會黨領袖約翰·皮姆暗中與蘇格蘭(當時與英國是相互敵對的)簽訂秘密協議,引蘇格蘭人入境來對付國王軍,而且還為此支付巨額報酬。交稅的時候沒錢,交錢給外國軍隊來打自己人,錢倒是給得很痛快。蘇格蘭軍隊跨過國境的時間,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時間僅僅相隔一個月。

英國的幸運之處在於,蘇格蘭人只是存著撈一把就走的心思,而清兵是真的「趁你病要你命」來的。

與崇禎同時期的英國內戰

一個濫發鈔票、施展金融霸權、到處推銷普世價值的帝國主導了全球化進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經濟繁榮,但是也引發了經濟結構不合理、國內貧富分化加劇,稅源不斷流失,全球化既得利益集團與本國的國家利益背離等一系列問題,在世界各國都引發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這才是萬曆十五年之後,明帝國財政問題的真正根源!

你不覺得,這與今天的世界十分類似嗎?如果今天的政府像明朝政府那樣財源枯竭、國庫空虛,國內政治陷入激烈的黨爭之中,既無法在外貿出現斷崖下跌之後進行調結構、擴內需、增投資等一系列措施來保證經濟增長,也無法在外敵窺伺的情況下提升軍事實力,那麼今天的,將要再次重演萬曆十五年的故事。

歷史雖然不斷輪迴,但絕不是簡單的重複。

同樣是作為世界頭號生產大國,幸運地擺脫了明帝國的宿命。而主導這一輪全球化的美國,卻同時兼有當年明帝國和西班牙帝國的影子:為了推銷普世價值窮兵黷武虛擲國力,濫用金融霸權導致製造業空心化,又有國庫空虛、陷入黨爭、貧富分化加劇、國際化既得利益集團與本國利益背離等一系列問題。

與此同時,的一帶一路戰略風生水起,顯示出新型全球化的強大生命力,顯露出取代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貿易體系的趨勢,與當年的荷蘭對西班牙所使用的對策異曲同工。

不同的是,已經塵封了上千年的陸地絲綢之路將要重啟,的經濟重心歷史性地從沿江沿海向內陸回擺,互利共贏的盛唐大陸貿易秩序將重現人間,美國不一定會像當年西班牙帝國那樣衰落,如果加入進來也有可能實現共贏。

至於《萬曆十五年》書中說的道德代替法治和行政以及道德僵化的問題,實際上是政治體制老化后的必然規律,正如每個人都要衰老一樣。要看清這一點,同樣需要跳出,在各國的比較之中才能看清楚。

道德治國最大的弊病,是不再關注具體的實際問題,而是空泛地要求政治人物的道德,如果發現一點瑕疵,就大加攻擊,全盤否定。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這個……好像是並不是特色吧?要說以道德為綱,道德僵化,西方做得似乎更加過分呢!

羅馬帝國時期,就曾陷入嚴重的泛道德化傾向中。屋大維之後的羅馬皇帝,提比略、卡里古拉、克勞狄和尼祿,一個比一個評價差,評價他們的標準不是文治武功,內政外交,而是私人道德和性取向上的瑕疵,並極盡誇張為能事。

在塔西佗的編年史中,用非常簡潔的語言這樣總結道:「尼祿繼承了他的母親,然後吃掉了她;他強姦了他的妹妹;燒掉了羅馬的12個街區;處死了賽內卡;在拉特蘭嘔吐出青蛙;把聖彼得釘死在十字架上;砍了聖保羅的頭;統治了13年零7個月;最後被狼吃掉。

傳說中的尼祿荒淫宴會的場面

根據現代英國、法國和羅馬尼亞的歷史學家(尼祿研究中心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研究結果,基於一些間接證據,他們構建出來的歷史上的(historical)尼祿,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尼祿執政期間,沒有發動對外戰爭,也沒有內戰,給外邦居民與羅馬公民同等待遇,羅馬景象十分繁榮,邊境情勢基本緩和;

在內政的措施上,基本上多是向平民大眾所傾斜的:他限制訴訟案例辯護報酬的上限,用來防止權貴藉著法律對平民施以的不平等剝削;尼祿壓低糧食價格,讓貧窮的羅馬公民也能夠得以溫飽;他實施減稅政策,降低了許多間接稅的稅賦,並公開政府的稅收記錄,以防止官員貪污舞弊;取消包稅人的苛捐與奴隸拍賣稅;

尼祿熱愛藝術,他本人就是一個詩人、劇作者、演唱者與豎琴演奏者;尼祿下令禁止殘酷的角鬥士表演,代之以文藝表演以及體育比賽;他常舉辦盛大的競技賽會,並親自下場參與比賽,極力塑造親民形象;

在羅馬大火期間,尼祿並不在羅馬城內,在他聽說發生大火后,尼祿迅速趕到現場,並組織人員進行滅火,他還開放自己的宮殿安置災民,並從奧斯提亞與鄰近的城鎮運糧賑濟;

他贊助文藝、建築、與各項的工程發明,發展國家實業,尼祿本人就是個發明家,他發明了對付偽造遺囑的辦法,避免了類似秦朝的趙高傳矯詔的事情;這對於帝國來說,可以說是一項意義極大的發明。

尼祿粉碎了一場旨在顛覆自己統治的元老貴族陰謀,這項陰謀在實施前敗露,尼祿實施反擊,處死了一批參與陰謀的元老貴族。尼祿認為基督教的傳播不利於帝國統治,因此抓捕並處死的一批基督徒,但人數並不多。

從尼祿的評價上就可以看出,羅馬帝國時期的道德綁架,比明帝國要荒謬得多。

如果說羅馬時代太久遠,我們再說說中世紀的歐洲。那時候,評價國王好壞更是跟文治武功無關,凡是對基督教好的,就是道德高尚的,被大肆讚頌甚至封為聖徒,反之就不受待見。

「懺悔者」愛德華吃穿簡樸,把錢都省下來蓋教堂,死後被封為聖徒,然而他找來大批諾曼人朝中為官,引發國內貴族激烈反彈,甚至導致內戰,並埋下了英格蘭被諾曼人入侵併奴役的禍根,就沒人提了。

英國金雀花王朝的開國國王亨利二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卻因為嘗試削弱教權,被整得身敗名裂,篤信基督教的兒子們反叛他,最後他被兒子逼死,死後連入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資格都沒有。

英國的亨利三世和法國的路易九世爭著向基督教表虔誠,不惜花費重金搜羅各種聖物,亨利三世不惜把英國變成教皇的提款機,弄得國內怨聲載道,甚至引發多次內戰;路易九世親自組織十字軍東征,不僅讓國家背上沉重債務,自己也死在國外,差點引發國家動蕩。這就是當時的道德導向引發的各種奇葩案例,要不怎麼說黑暗的中世紀呢!

要說中世紀的人太愚昧,我們就再說現代。美國和歐洲從八十年代後期以來,國內政治議題就不再關注國計民生,而是各種「政治正確」的話題,越來越陷入泛道德化的泥潭不可自拔。

以下為引用的文字,分析「白左」佔據道德制高點的心理動機:

「左派們如此痴醉於自己的道德高地和對「受害者」身份的塑造,試圖塑造正常的市場競爭和社會運行下所謂的「弱勢群體」受制度性歧視的敘事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必須要從人類最基本的偏好入手,只有聽眾都認為自己是潛在的犯人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利用他人負罪感來獲得利益。」

當政治精英們將富裕的生活當做習以為常,忘記國家初創之時艱苦奮鬥的歷史,就會越來越遠離民生疾苦,在道德層面相互競爭,並依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來貶低和打擊對手,這既不是的特產,也不是在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美國好不容易出了一個重新關注國計民生的川普,政治精英紛紛從道德上抹黑他,還記得競選之時爆出的川普私下談話中「侮辱女性」的視頻嗎?公眾輿論已經嚴重偏離治國方略,越來越關注政治家的私人品德了,和明朝後期何其相似!

川普上台後,出台任何改革措施都會被政治精英們頂回來。這裡不對川普的政策是否合理進行評價,但是一個總統想辦點實事阻止國家繼續下滑,卻遭到瘋狂反對甚至圍攻,今天的美國基本已經陷入否決政治的怪圈,與東林黨人熱衷於廷議,卻什麼正事也不幹異曲同工。連當年寫出《歷史的終結》,歡呼民主制度走向最終勝利的福山教授,都在哀嘆美國政治陷入衰敗。

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你以為他是懶政嗎?他也曾經想做一個有為的好皇帝,但是無論幹什麼事,都會被群臣以各種名義阻止,換成是你,你又當如何?川普總統不也一樣無法突破重重包圍嗎?

萬曆皇帝當年的遭遇跟今天的川普何其相似

造成這些人物失敗的原因在於,「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自總統,下至平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黃仁宇的評價,放到今天似乎也頗為合適呢!

如果美國不進行深刻變革的話,2017年,恐怕正是美國的「萬曆十五年」。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