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未來三十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2月8日,普華永道發布了最新的經濟研究《長遠前景:2050年全球經濟排名將會如何演變?》。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經濟力量從傳統先進經濟體向新興經濟體轉移的趨勢將會持續,從長期來看,新興市場國家將會持續增加在全球GDP的比重,即便近期有部分國家的經濟表現參差不齊。

報告提到,將在未來三十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作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之間存在緊密的經濟紐帶,兩國的經濟表現始終為全球矚目。

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關於全球經濟的研究備受關注,我們更應注重中美兩國經濟的發展動力、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以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而非局限於兩國之間的排位。

新興經濟體被看好

報告預測到2042年,全球經濟總量將會翻一番,2016~2050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為2.5%。報告認為增長動力大部分源於新興市場及發展家。未來30多年,七大新興市場國家(E7,Emergingmarket economies)即、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將達3.5%,但七國集團(G7)即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及日本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將只有1.6%。

▲報告中預測的部分國家2016-2050年GDP年均增長率地圖。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9年來,對世界經濟貢獻最大的不是西方。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家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80%,而西方國家不足20%。」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形勢不如從前。英國《金融時報》稱,美國斯坦福大學霍爾教授曾發表《長期疲軟》的文章,表示美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參與撰寫報告的普華永道首席經濟師約翰·霍克斯沃斯(John Hawksworth)也表示:「我們將會看到經濟力量由傳統先進經濟體向亞洲及其他地區的新興市場轉移。到2050年,E7國家經濟總量將佔全球GDP近一半,而G7國家的佔比將縮減至20%。」

對於實現新興市場的長遠經濟增長,他認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將面臨多項挑戰,例如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某些國家的全球貿易增長放緩、收入差距擴大等。

報告中提出,若以購買力平價(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計算GDP,的GDP在去年就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若這一趨勢延續到2050年,美國的GDP甚至將成為「三哥」,位於、印度之下。

不過,若以市場匯率(MER,Market Exchange Rates)計算GDP,全球經濟力量格局則沒有重大的轉變,美國仍是世界第一,第二;但預期仍然會在2030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第二,印度則從第七升至第三。

為什麼按照PPP和MER計算,排名會有較大差異?趙錫軍向記者分析:「購買力平價計演算法側重於進出口的貿易情況,而市場匯率法側重的是投融資情況以及資金往來。」他解釋說:

在較長的時間限度里,當一個國家從貿易輸出導向轉變為投融資輸出導向,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單一的研究方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中美兩國是全球經濟規模前兩位的經濟體,中美經濟的發展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對兩者經濟發展的分析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記者注意到,過去也有業內人士提出,「基於購買力平價的GDP數值,會高估發展家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政府公布的經濟總量不採用購買力平價方式,而是採用匯率。

會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報告認為,到2050年將會實現中等平均收入水平;而印度則因為基數較低,預期平均收入水平仍會處於中低水平。到2050年,人均GDP將達到4萬~5萬美元。

報告預期,到2050年,E7國家平均收入水平將仍然低於G7國家,但兩者之間的差距會逐步收窄。

約翰·霍克斯沃斯補充說:「2016年,美國的人均GDP差不多是的4倍、是印度的9倍。到2050年的人均GDP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印度將會是美國的三分之一。」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人均GDP約合8016美元。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的這段時間,被認為是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

「中等收入陷阱」由世界銀行在2006年的《東亞經濟發展報告》首先提出,它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階段)后,難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經濟很容易長期徘徊或停滯不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有光教授曾在去年12月發表演講認為,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分析稱,現在人均收入約為8000美元,用購買力評價以後更高。今後即使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也會在2030年前跨越1.6萬美元的高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約翰·霍克斯沃斯還指出,很多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動力源於較快的人口增長,因此這些國家需要刺激本地需求及勞動力人口的增加;同時,新興經濟體需要大幅提高機構效率並改善基礎設施,才能實現長期增長。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顏色認為,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核心的因素是要加強社會流動性。

社會流動性:

指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對下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響程度,影響程度越高,社會流動性就越低——通俗地說,社會流動性低,就是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社會流動性高,就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府規模過大,勞動收入佔比低和收入分配不均,這些問題主要體現為靜態的不平等,這不是最可怕的。顏色認為,最可怕的是社會流動性低、社會利益結構被固化,這將造成動態的不平等,有可能導致長期的經濟增長停滯。

和美國其實是一對好基友。

美國走過的道路,都一步一步的跟著要走一遍。

在兩百年前(1800年前後)的歐洲,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在能源(蒸汽機技術革新,推動了煤炭業的發展)、材料(冶鐵業)、交通(火車和輪船)、金融(銀行的出現)等四個方面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傲視全球。很快,這些技術傳播到歐洲大陸,荷蘭、法國也先後富裕了起來。

在這些先富起來的歐洲貴族眼裡,此時的美國,正如20年前世人眼裡的。

我們簡單的說說吧,在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主要的工業以食品業和紡織業為主,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加工紡織品大量出口歐洲,賺取一些微薄的利潤。工業區也集中在東部沿海的一小塊地方,正如1980-1990年代的,在東南沿海畫了幾個圈,搞些紡織品出口。

此時的美國和,都是一個未開化的農業國,剛剛觸摸到現代文明的一些氣息。

然後到了1860-1890年代

南北戰爭后,美國掀起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大搞鐵公雞,鐵路橫穿美洲大陸,公路幾縱幾橫,累死幾萬華工,真是一把辛酸淚啊。鐵公雞帶動了鋼鐵、煤炭、水泥等一乾產業,房地產也是熱火朝天啊。這幾十年裡,華爾街經歷了美國第一次大牛市,鐵路股漲翻天,鋼鐵大王卡耐基成為美國夢的代表。1890年代前後,美國的鋼鐵生產量第一次超過了大英帝國,GDP也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德國。很牛吧?屌絲逆襲了吧?但在英國老貴族眼裡,美國仍然只是一個鄉巴佬而已,人均GDP沒法比啊。

這個時期的美國是不是很像2000年代的?

在2000-2010年這十年,對於來說,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數億農民湧向城市,城市化率達到了50%,房地產和鐵公雞成為第一大產業,房地產、煤炭、鋼鐵股票在2005-2009年經歷了超級大牛市。

此時的美國和一樣,經濟和平崛起。

接下來是1900-1930年代的美國

能源(石油的發現)、材料(鋼的大規模應用)、交通(汽車和飛機)、金融(證券業)、信息(電報和電話)等的技術革新,推動了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時候的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和德國、日本一起,實現了對老牌工業強國英法的追趕。

伴隨著新工業革命,福特汽車,通用電氣、波音飛機、美林證券、美孚石油這些偉大的企業先後崛起。

美國歷史上的黃金十年——1920年代,正是得益於汽車產業的大發展,汽車進入家庭,推動了交通效率的提升,生產力飛躍式進步。但是這個十年,也是浮躁的十年,股市投機氣氛狂熱,直接孕育了1929年的大蕭條。

在這個年代,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追上了歐洲,標誌著正式進入發達國家陣營。但是在社會層面,環保問題、股市投機黑幕仍然層出不窮。軍事不敵大英帝國,科技水平也比不上新貴德國,文化上也不夠自信,好萊塢最大的明星卓別林是個英國人,政治從韜光養晦轉為」有所為,有所不為「,成為大英帝國的」利益相關者「。

我認為眼下的,2010年代的,和1910年代的美國是如此的相似。

房地產的黃金十年將要過去,鋼鐵、煤炭行業陷入低迷,紡織業向東南亞轉移,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中產階層在沿海工業區、內陸省會已經形成,並逐漸取代過去的農民、工人階層,成為這個社會的主流階層。

所謂產業升級,在我看來,就是鋼鐵業萎縮,汽車業壯大,煤炭業萎縮,石油業壯大,汽車和石化將成為這個十年的支柱產業。這兩個支柱產業的發展,將大幅提升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人均GDP從2011年的5000美元水平上升到2020年的1.5萬美元水平,追上那時候的世界平均生產力水平(巴西、俄羅斯、東歐)。

根據現在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看,2017-2019年之間,的GDP總量將超過美國。當然,人均GDP仍然很低,但是歷史的車輪已經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擋了。

我們來看看那些常被人拿出來的反面例子: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這兩個國家的第一次經濟起飛是在1970年代,得益於日本的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巴西的經濟繁榮。但是隨著日本的需求飽和,巴西阿根廷的經濟很快就遭受了打擊。這和是否處於中等收入階段沒有任何關係。

和巴西是完全不一樣經濟結構的國家。一個是依靠城市化、工業化、高性價比工業品出口的國家,一個是依靠原材料礦產品出口的國家,如何能夠相提並論?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美國在1920年代,仍然不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完善的發達國家,後面我們還會看到,日本在1960年代,香港在1970年代,台灣韓國在1980年代,同樣腐敗嚴重,環保危機,社會問題叢生。但是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最終都會解決掉。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

1940-70年代:石化、電子成為美國主要的行業,才標誌著重化工業的真正完成。養老基金逐漸成為股市投資主力,大量買入藍籌股,使市場投機風潮褪去,整體變得理性和平穩。摩托羅拉,惠普,德州儀器等新一代企業崛起。社會法制建設變得完善,鼓勵創新,成為人類現代文明的標杆。

1980-2010年代:科技網路行業成為主導,代表著信息產業革命的升級。IBM、微軟、思科、蘋果、谷歌、FACEBOOK等偉大企業先後崛起。

直至今日,第三次科技革命仍在繼續,移動互聯網、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3D列印、智慧城市、太陽能,新興技術層出不窮。的追趕腳步仍在繼續。

一部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就是一個社會經濟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相推進的發展史。

技術變革,推動產業變革,進一步影響社會組織生態,政治、文化、思想等等的廣泛變化。

離美國的文明距離仍然很遙遠,正如前文所說,只是相當於1910年代的美國,有百年的歷史距離。

但是,得益於技術的快速傳播,要追上美國,其實並不需要一百年,或者三十年、二十年足矣。

除了和美國對比,我們還可以和東亞的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一下對比。

據我觀察,2015年的,大致相當於1970年的日本,1975年的香港,1980年的台灣,1985年的韓國。

1960年代的日本,鋼鐵是第一大支柱產業,豐田和索尼仍然不起眼,環保問題非常嚴重,並不比今日的環保危機好到哪裡去。

1968年,日本GDP超過德國,躍升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人均GDP仍然落後。

1970年代的日本,第一次超級大牛市結束,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豐田和索尼如潮水般湧向世界。文化產業開始繁榮,1973年哆啦a夢,1979年機動戰士高達,1984年龍珠,1985年聖鬥士。

事實上,直到1980年代,日本才真正在經濟上和文化上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香港,1950年代開始搞紡織品出口,1960年代房地產大發展,1970年代仍然貪污橫行,但是中產階層開始形成,1974年許冠傑的《鬼馬雙星》打響本土喜劇電影的第一炮,緊接著1978年成龍的《醉拳》帶動功夫電影興起,1986年周潤發《英雄本色》出世,1990年周星馳《賭聖》大紅特紅。

台灣,1950年代發展食品業,1960年代開始搞紡織品出口加工業,1970年代房地產和鐵公雞,1980年代台積電成立,向半導體和IT產業轉型升級,中產階層形成,1990年代社會變革,制度轉型,最終成為民主社會,文化上周華健、張惠妹、張信哲、周杰倫先後湧現,成為華語音樂的一塊高地。

韓國,同樣是1960年代開始紡織業出口,1970年代大鍊鋼鐵,1980年代重點發展汽車、石化、電子等產業,這個時候的三星和現代又有幾個世人知道?環保和社會腐敗問題又有幾個人清楚?1990年代,社會轉型,文化繁榮,2000年代三星和現代終於成為世界產業里的重要競爭者,韓劇橫掃。

在過去30年裡走過的路,美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都走過,得益於世界範圍的技術傳播和產業轉移,最終實現經濟上的快速追趕,期間歷經坎坷和曲折;未來的20年,即將發生的大歷史,我們也將一一見證:經濟上進入發達國家社會,社會上環保、道德危機得到癒合,文化上實現大繁榮。

華為、中興、酷派、聯想、小米等智能手機產業的崛起,正如日本當年索尼松下的崛起一般;

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民營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正如豐田、本田、日產在早年間的複製,比亞迪的智能電動車」秦「」唐「,和美國的特斯拉,讓我想起了百年前福特汽車之於歐洲大陸的賓士汽車的地位落差。

騰訊的社交網路微信、奇虎360的安全殺毒、阿里的互聯網金融、大眾點評網、豆瓣、京東、唯品會、YY、去哪兒,的互聯網創新其實並不比美國落後多少,甚至比1910年代美國和歐洲大陸在科技領域的差距要小得多。

看看美國、日本、四小龍走過的路,你會明白明天的路我們應該怎麼走。

我們正處於一個千年只此一回的偉大時代,我們如何能不感到幸運?

摘錄一段和網友的對話:

問:

這些發展路徑看起來差別不大,但是對各國的影響卻是不一樣的。西方各國榨取其他國家人民的勞動補貼自己國民,如果也這麼做的話,那得需要榨取多少國家人民的勞動才能夠讓國內貧富差距不那麼大呢?還有那麼多的國家讓去壓榨么?

答:

在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上,只有最早的英國法國有較大海外殖民地,其後的瑞士德國奧地利丹麥北歐美加日韓澳洲紐西蘭,幾十個國家,哪一個是通過掠奪獲得成功的呢?資本主義的成功,不是靠掠奪,而是通過技術的進步,社會的分工專業化,提升生產力實現的。

請記住,最早的海外殖民帝國西班牙葡萄牙並不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問:

只有能源技術和農業生產出現顛覆式的突破才有可能實現全民中產。西方各國之前的技術變革都是在挖掘已有資源能源。西方發達國家加起來有多少人呢?有多少人呢?繼續靠挖掘已有的資源能源發展,根本支撐不了的持續發展。原有的技術變革引領經濟繁榮社會發展模式在這兒不是說失靈了,而是已有的資源能源不足以讓走完這個歷程。

答:

資源不是你說不足就不足的了,看看這個市場吧,鋼鐵堆積成山賣不出去,煤炭價格暴跌,頁岩氣技術一出來油價也在跌,還有不斷發展的太陽能技術,海底無數的礦產、澳大利亞南美非洲的礦產、加拿大的重油礦產因為價格暴跌而無人問津,礦產不是不足啊,洽洽相反,目前的情況是太多了賣不出去啊。

農業問題你也多慮了,目前的人口高峰期已過,未來的人口不會有爆髮式的增長,隨著老齡化的到來,還有可能出現人口萎縮,農產品需求還有多大的增長空間?

你的那些觀點,我在讀書的時候也天天被老師這麼灌輸著,困難有多嚴重,結果出來社會一看,看看世界的發展,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問:

不好意思,我還真沒覺得這兒有多困難,我倒覺得很多人看到西方的巨大發展成就之後,對西方的問題視而不見。複製西方模式遇到同樣的問題能夠以西方的解決方法來解決嗎?能源儲量大不代表能源不會短缺,還有成本在裡面。不算能源小國卻依然是能源短缺大國。

答:

現代資本主義遵循的規則就是交易,資源短缺不重要,進口礦產,製成工業品,再出口賺錢就行了。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是資源短缺國家。這就像一個人一樣,我沒有祖先積攥下來的財富和農田礦產,但是不要緊,我可以憑藉我的知識去打工賺錢。資本主義的秘密就在這裡,只有通過實業和經商才能真正賺到大錢,煤老闆再富也不可能富過三代。

問:

能源利用不出現顛覆性變革,現有的能源耗費越多帶來的問題越多。西方完成原始積累後天藍了水清了,但是全球的空氣更糟環境更差了。再添一倍多這樣的能源耗費,後果會怎樣呢?

答:

目前的空氣污染問題,主要是煤炭發電帶來的,電力的主要去向是金屬加工業和水泥化工業等等,他們的下游應用主要是房地產。隨著城市化高潮的過去,這個產業鏈條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瓶頸,未來會漸漸萎縮。

隨著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煤炭也會漸漸被其他能源取代。西方發達國家早年的污染,像倫敦、魯爾區,都是因為煤炭利用帶來的,但是目前煤炭已經基本不開採了,被核電、水電、風電、天然氣發電等更清潔的能源取代了。這就是西方國家現在環保這麼好的關鍵原因。

全世界的主要國家中,目前只有和印度還在用煤炭這種高污染的能源,西方發達國家基本都不用了。

不是說人均gdp越高,能源消耗就越多的,只有在早期重工業化過程中的一些產業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現在發達國家的主要支柱產業是服務業和高科技工業,能源的消耗並不大。

當的經濟走完重工業化的過程,能源消耗會大大下降,空氣污染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關於創新與超越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能夠超越美國,最大的一個論據就是:

的傳統產業,機械精度離西方差距很大、製造機械的機器技術都被西方壟斷,所以想超越美國永遠都不可能。

這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誤區,如果你陷進這個誤區里,世界就是靜止的,永遠都不會發生變化。

事實上,世界是一直都在進化的,落後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甚至超越,在過去的兩百年間,反覆都在上演著。

原因是這樣的:

1、先進國家之所以能發達,是因為它們建立了在部分產業上的世界級競爭力。這些產業,們有先發時間優勢,有人才、技術的積累和龐大完整的產業鏈,後來國家是幾乎永遠都不可能跟們較量的。

比如英國荷蘭的資源產業,得益於全球殖民擴張;

德國日本的汽車和機械產業,得益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先發優勢。

法國義大利的奢侈品服飾產業。

美國的航天、證券投資和電影文化產業。

這些產業是西方國家的立國之本,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要想跟他們抗衡,很難很難。在這些方面,離們的距離,可以說是地球離月球往返十次都不為過。

即使是汽車工業已經很發達的日本,在高端汽車上仍然無法跟德國的賓士寶馬抗衡。

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20年裡,甚至50年裡,在傳統產業上,都難以超越西方,這是確定無疑的。

在傳統產業上,的目標僅僅是:在質量上接近西方,然後通過渠道優勢,在中低端領域實現國內產業替換就可以了。

2、後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超越,一定是發生在新興產業,在科技革命中孕育的新產業。

韓國台灣就是一個例子,們在傳統產業上都沒有超越西方,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們不是發達國家。事實上,韓國的三星,LG,台灣的台積電、聯發科為代表的IT科技工業在全世界都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們的食品紡織業等傳統製造業難以走出國門,是因為西方的產業鏈已經很完善,對們的成長造成了阻礙,這跟我們目前傳統製造業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但在新興產業上,差距就要小得多,西方的新科技在研發出來不到1年很有可能就被引進了落後國家。這個時候,落後國家很容易就憑藉著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在全球市場上擠垮先進國家,一旦在某個環節建立了競爭優勢,就會不斷擴大,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將先進國家的高成本產業擠垮。

東亞國家的智能手機產業就是這樣,將西方國家擠垮的。(蘋果的智能手機雖然仍很強,但是沒落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價格是硬傷)

華為的通信產品,就是這樣將西方的同行擠垮的。

而且在創新上,的智能穿戴產業,智能電動車,智能家電,無人機,互聯網產業和西方相比,也是具有自己的競爭力的,未來的經濟超越,走出國門建立全球地位,是建立在這些產業之上的。

3、很多人還會說,的這些產業,靠低端價格優勢跟西方產業競爭,利潤太低了,沒有前途。

這又是一個大大的認識誤區。

利潤率低,是因為仍在自由競爭階段。任何行業,只要從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壟斷龍頭憑藉著規模、渠道、品牌等優勢,都可以獲得高於行業平均的利潤率。

舉一個例子,富士康,這個是典型的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印象中利潤率很低吧。但是的實際利潤額(2012年利潤26億美元)一點都不低,高於日本的軟銀、東芝、松下、發那科等科技巨頭,高於的上汽、騰訊、萬科恆大等財主,高於德國的保時捷和阿迪達斯,法國的迪奧愛馬仕和保樂力加等奢侈品巨頭,高於歐洲的EADS宇航集團(生產空中客車、阿里安娜火箭的那家),高於美國的通用動力、雷神、霍尼韋爾等軍工巨頭。

隨著壟斷地位的確立,任何行業龍頭,不管是憑藉技術,還是規模、渠道優勢,最終都將獲得強大的利潤。當利潤獲得保障之後,投資於研發,產業升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是聯想、美的格力、三一重工這些相對傳統的產業的未來。

4、相對於西方,競爭力在哪裡?

第一,低成本優勢,第二,龐大的人口市場。

這兩點,可以讓在新興產業上迅速培養出足以挑戰西方的跨國巨頭,可以有更多的創新機會,細分產品在市場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的互聯網產業能夠發展這麼快,遠遠拋離日本韓國台灣的原因。

我舉兩個例子,騰訊和阿里集團,毫無疑問是目前富有創新精神的兩個代表企業,們在移動社交平台和互聯網金融上的創新和發展勢頭,我認為是超過了美國的同行的。

騰訊的文章我已經分析過很多了,可以參看我的這篇答文《福布斯》評騰訊創新能力全球第四,超越蘋果和谷歌,如何理解?,這裡不再展開,重點說說阿里集團。

阿里的天貓淘寶打敗了ebay就不用說了,但是阿里真正的創新,在於互聯網金融上,的支付寶信用體系、基於大數據的小額信用貸款,基於存款和投資自由切換的餘額寶,還有在互聯網保險和證券上的新業務探索,都是超越了西方的創新。這些創新將在未來的二十年,帶給傳統金融業脫胎換骨的變化。

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每一天都在發生,而我們很多人卻視而不見,整天念叨著一些的弊端,似乎就只有黑暗。西方黑暗千年的中世紀都這麼走出來了,又有什麼值得悲觀的呢?

5、歷史確實不會重複,但卻是有規律的。

只要我們把握這些規律,合理推演,就可以看到未來了。

我是做投資的,投資就是預測未來,你不能比別人看到更長遠的未來,只是聽別人講故事,你就永遠只是一個等待命運施捨的人。

買輛車也能躺賺一萬多,這樣操作就可以了!

在你糾結省錢買車的時候,有人不僅買了車還順便賺了1萬元!想知道如何操作才能買車也能躺賺一萬!關注首席理財師,讓財女告訴你最全面的理財方法,實現財富人生!

首席理財師

ID:licai910

▲關注的人都實現財務自由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