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格力造車、美的「雙智」:中國製造業能突圍嗎?

一家之言

美的和格力兩家企業能否扎紮實實地做好基礎建設,堅持創新求變之心,而不淪為簡單的概念炒作,才是成敗之關鍵。

一貫相愛相殺的老冤家美的和格力無論嘴上吵得多厲害,都沒有停止過一件事,那就是努力實現產業突圍。3月9日消息,美的與格力雙雙在昨日宣布了各自多元化布局的重大進展:在完成收購庫卡、與高創達成戰略合作后,美的宣布轉型全球化科技集團,布局「智慧家居+智能製造」的「雙智」戰略;格力電器則宣布,與銀隆新能源200億元關聯交易獲股東大會通過。

家電行業跌宕起伏三十年,在最嚴酷的市場環境中奮勇激戰,成為最具競爭力,發展最成熟的行業之一,尤其是在市場,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家電品牌紛紛折戟沉沙,而自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0%以上。可見,這是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家電品牌的后發優勢得以顯現。

然而,家電品牌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行業多年來處於微利狀態,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更讓電視等逐漸退出消費者客廳。因此,家電巨頭們紛紛跨界發展,比如格力在手機領域的試水。然而也要看到,手機市場同樣紅海一片,家電巨頭需要更具創新型的領域布局。

美的宣稱企業定位變為「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科技集團。」

格力與銀隆新能源的聯姻,更讓董明珠多年的「造車」執念得以實現。尤其是這兩家企業,主要還是圍繞新能源、新技術、新製造為主來加大投入和拓展,相比於某些實體企業家脫實就虛,熱衷於資本運作,這兩家堅守主業,以打造更智能化產業鏈為發展戰略思路,也符合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整體方向。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製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處於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製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所謂「製造2025」,其實就是要向德國製造學習,讓更多製造型企業沉下心來,通過對產品、技術、管理能力等的鑽研,以符合製造業智能化趨勢為主導的拓進之路,來推動製造從大到強。而且同為廣東家電業的代表,美的和格力突圍之路值得全國參考。20年前,廣東製造業在價格上競爭,今天在質量上競爭,明天將在品牌、技術以及產品創新上競爭。

不過,德國工業4.0實質是個性化、智能化,是互聯網+製造業。而無論是美的在機器人產業上的投入,還是格力始終想打響的新能源汽車牌,都屬於「智慧製造」,還需要企業的管理思想和經營觀念持續更新。智慧製造對人(從管理層到一線員工)的創造力、創意力和創新力依賴更加明顯,只因智慧製造的技術應用需要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指導,而智慧製造的邊界拓展及產品更新、服務創新等,需要管理層來決策,並考驗著企業上下的執行力,從智慧製造到大規模商業應用,智慧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兩者一個都不能少,這都是擺放在美的和格力面前的難題。

家電業的突圍之路依然艱難,尤其是新技術、新產業更不可能短時期內速成。筆者以為,美的和格力兩家企業能否扎紮實實地做好基礎建設,堅持創新求變之心,而不淪為簡單的概念炒作,才是應市之舉。成敗與否都需要時間驗證,美的格力的突圍成敗取決於不忘製造業的堅守初心。

當然,這一點也是對其他製造業企業的啟示——製造業不跨過智慧製造的門檻,那就不僅僅是拒絕成長,實質上是拒絕生存。隨著移動互聯技術覆蓋面的擴大,物聯網技術也進入大規模的商用,生產數字化的趨勢也就越來越明顯,馬雲近期提出的「新製造」,強調未來30年製造講究的是智慧化、個性化、定製化,也需要美的、格力以及更多的製造業品牌在突圍中加以借鑒。

□張平(財經評論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