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鈦坦白】巴比特執行總裁段新星:區塊鏈產品三定律的應用與實踐

圖片來源:視覺

在鈦媒體在線課「鈦坦白」第46期,我們邀請了三位鈦客,分享區塊鏈技術落地中的挑戰與革新。本期鈦客之一、巴比特執行總裁段新星,是比原鏈 Bytom 聯合創始人。金融及技術領域研究者,蓋茨基金會獎學金得主,加入巴比特前,曾任朗訊貝爾實驗室資深工程師、 OKCoin(幣行)副總裁兼首席研究員。著有《區塊鏈:重塑經濟與世界》等。

本文節選自段新星在鈦坦白的分享。如果您還不是鈦媒體Pro用戶,希望查看鈦坦白所有乾貨,進入鈦坦白九個專業群交流,並查看更豐富的專業數據和信息,可點擊: 註冊。

以下根據段新星在鈦坦白的分享實錄整理:

非常高興又一次來到鈦坦白來跟大家分享。上次還是OKCoin(幣行)做副總裁的時候,做OKLink那款產品,來分享《區塊鏈將如何促進金融支付創新》(鏈接:)。今天我分享的題目是如何設計一條區塊鏈:區塊鏈產品三定律的應用與實踐,以「比原鏈Bytom」為例。

今年5月份我加入巴比特,這是 2011年就成立的國內最早的區塊鏈以及比特幣技術社區,你去翻整個網站的記錄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例如早年時,為了鼓勵原創,我們給每一篇文章的打賞都是將近1個比特幣,當然那還是最早期的小眾的極客時代。今天區塊鏈已經被更多受眾接受。基本上巴比特的歷史就是整個區塊鏈發展記錄者的歷史,在整個區塊鏈產業、產品發展進化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非常多、非常優秀企業的興起。比如說我們現在國內著名的三大交易所,也有現在全球最大的礦池,以及著名的投資機構萬向,以及公鏈以太坊、小蟻、量子;聯盟鏈如雲象、趣鏈、布比等等。

但是同時我們也見證了非常多的有情懷、有夢想、有創意的產品的失敗和消亡。當我們決定開發自己的區塊鏈產品時,我們也還是必須思考,在這7年中,比特幣、以太坊還有最近的一些熱門產品,這些產品的成敗中間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規律可循呢?

區塊鏈產品開發設計中的很多坑,避開它們就能增加區塊鏈創業的成功率,再結合需求,區塊鏈產品的生命力就會持久。所以最開始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從破的角度去想的,就是不破不立。

區塊鏈產品有哪些是適合,有哪些不適合呢?通過對傳統的互聯網,傳統資料庫還有傳統的集中式系統和中心化系統相比較,我們有這樣一些的發現。

定律1:「不要拿大炮打蚊子」,區塊鏈技術更適宜於資產網路(Assets Over IP)

不同於傳統互聯網完全開放的信息架構,區塊鏈一開始是作為比特幣底層的網路協議而出現,後來在上面進行了擴展。一開始這種電子貨幣是作為點對點的電子數字現金來設計的,並希望能夠廣泛的應用於世,雖然現在這個夢想並沒有完全實現,現在更像數字黃金的形式,很多國家也是把它當成數字資產數字商品來看,但是你看最開始的網路設計對後面區塊鏈影響都非常深遠,基本上所有的區塊鏈網路都參考了比特幣的代碼。比如說以太坊,或者說Corda或者Fabric等。

  • 強規則的網路:傳統的互聯網流通的都是一些格式雜亂的信息,音樂也有,消息也有,電子郵件也有,但現在區塊鏈上面所流通的是一定程度加以保護的稀缺的資產屬性的東西。這裡所說的資產不是只是房產這種類型,而是指有比較高的客單價的東西。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論是股權或者債權,或者代幣也好,我們做的「預測市場」這種也好,或者是某一種有價值的權益證明。

現在不論是聯盟鏈還是公鏈、私鏈,由於要承載的是這種資產,整個區塊鏈網路運作的邏輯也是圍繞這個來展開的。包括裡邊的加密簽名驗證交易,還有讀寫,執行合約去消耗一些GAS等操作。整個網路的運作有一定的規則,而且是很強規則的。

  • 時間的成本:它有一定的時延。你生成一個塊或者將塊鏈接成鏈,把帳本和數據記錄進行同步或者把某個全局狀態更新記錄的時候都有時延,而且你還要在裡面不斷地摒棄一些冗餘錯誤失效的數據。

所以在區塊鏈網路的運轉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它不是一般意義上所認為的一個總體比較廉價的網路。因為很多人覺得它網路基礎設施的搭建有很多開源社區,或者有很多社區參與者去分擔,所以說它是比較廉價的網路。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也是運行比較昂貴的網路。不論是網路上達成一致性的時間成本還是你要為驗證者提供代幣,以及燃料幣的成本,都從最初的設計基因上,因為它強規則的網路,所以決定了使用成本是比較高的,因為遵循規則、遵循流程需要成本。

這形成了邏輯的閉環,高的成本,高強規則的網路又進一步加強了整個商業模式的閉環趨勢,也就是說你必須在這個網路上去運行一些稀缺的資產性的操作,才能夠達到預期的這種收益率ROI來維持你長期的平衡,來維持產品使用在網路里的消耗。

所以我以前應《程序員》雜誌的約稿寫了一篇文章,一般成功的區塊鏈產品的設計是不要用大炮打蚊子,也不要用區塊鏈去做廉價的聊天工具,或者是一般太多沒有價值的文件傳輸。拆分完以後根據一定的加密演算法分佈在多個不同節點的PC上,這個看似起來有道理的想法在經濟的邏輯上是運轉不起來的,尤其是現有的分散式網路存儲協議並不完善、不成熟的情況下,區塊鏈產品最好是跟有價的資產相關,這點我覺得是我們產品開發者首先要考慮的。

你可以看到,在牛市中由於區塊鏈概念的興起,很多不嚴格遵守這個定律的項目蜂擁而至,但是一到熊市或者整個產品運營狀況不太好的時候,這點就非常突出,你一定要有一個比較性的優勢,否則我們為什麼不拿傳統的互聯網去做這件事情呢?你的比較優勢何在呢?

我們來看到業界的一些例子,比如說我們去做資產,屬性比較強的才能存在,國外的一些關於存儲音樂、電影、一般性文件的很多現在狀況非常慘,融了幾輪的融資以後還在不停的搞ICO,它本身的商業模式有一定大的問題。但是另外一些做「存證」的,比如法律證據、合同、版權、遺囑證明、奢侈品防偽這類非常有資產屬性的權益文件的一些區塊鏈企業目前就還不錯。

我們最開始在做比原鏈設計的時候是基於以太坊做了一個開源的分層公鏈結構,在上面做各種各樣的應用,包括我們參加杭州的區塊鏈大賽的時候也做共享腳踏車的設計。後來我們就反省這個思路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切合資產屬性網路?

定律2:使用區塊鏈,一定是要有多方寫入數據的需求

我們看待區塊鏈其實有多種多樣不同的視角,一方面可以把它看待成一種特殊的網路,運行高客單價的有很強資產屬性的信息屬性網路,另一方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資料庫。這個時候其實又有第二點問題,如果我們要採取用一個資料庫,為什麼要用區塊鏈來做?作為一種資料庫來看待,它與傳統的資料庫方案有什麼比較性優勢?為什麼要用它。

之前在計算機協會青年委員會上我們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把區塊鏈作為一種資料庫而言,這裡邊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它是一個天生去適應多方進行協作的資料庫,因為以往在比特幣上,每在任何一點的交易就要有特定的節點把數據(交易記錄)寫入,然後打包入區塊,廣播,延伸到鏈上,形成全局的總賬。這就是一個多個節點寫入數據的例子。

那麼後來的不論公有鏈、還是聯盟鏈中,區塊鏈的角色是什麼?

區塊鏈網路中不論是聯盟鏈中准入的實名參與機制,者或公有鏈中隨機的匿名者參與者,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在使用區塊鏈之前,一般是不存在信任關係或弱信任關係。節點間一般進行資產交互的方式是信任第三方。然後通過第三方實體進行「資產」屬性數據或憑證的「傳遞」和「交換」操作。這個過程中,交互的複雜性會增加,第三方機構提供擔保,協助達成共識,而收取服務費用。區塊鏈產生后,充當的角色有:公共操作記錄的資料庫、信任的錨定者等。這個資料庫需要一群互不信任、或缺乏信任的節點共同協作,按照既定的規則進行「寫」的操作。而「讀」和 「執行」 的許可權則開放給相應許可權的參與者。一個單一的寫入者寫入數據的資料庫可以搞定的,就不需要用區塊鏈。

定律3:區塊鏈產品一定是天然的弱中心化的

有一個比較爭議的辭彙就是de-centralized ,我們可以把它翻譯成「弱中心化」或「去中心化」。如果你一定要跟區塊鏈技術屬性貼合,以往的那種中心化、集中式的方案就非常能成熟完善的解決的,引入區塊鏈也沒什麼必要。而比特幣和以太坊跟這些定律也是契合的。

定律2、3中比如說用區塊鏈做支付的死的很多,因為搞不過中心化的支付寶、微信。但用區塊鏈做打通多個不同國家商家、金融機構的跨境匯款、清算結算的成功案例則不少。原因也是很簡單,後者在複雜多邊市場中,缺乏「中心協調者」,存在嚴重對手風險的交易困境。還有一些詳細的例子可以參考以前寫的《產品定位的生死劫》一文。

再比如說比特幣本身:

  • 它肯定是非常高價格的資產,也是承載這樣一個資產的網路;
  • 它的交易在世界的各處進行,又需要多個節點把交易記錄寫入到整個的塊中,然後連接到整個區塊鏈,整個總帳進行更新,也是多方不信任節點寫入的一個資料庫;
  • 它當時為了克服中心化的系統崩潰,中心故障點的出現而使整個電子現金系統失效這個缺點,故而採取了去中心化的機制。

總體來講,做產品不僅要情懷,還要考慮代價和收益。考慮技術本身與實際需求的契合度,這種技術與其他技術解決方案的比較性優勢。你要用區塊鏈,就得想為什麼不用傳統互聯網、資料庫、中心化集中式的系統?單靠情懷,靠畫餅,靠燒錢,為技術而技術,走不遠,活不長,不管它今天多風光。

做產品:區塊鏈是整個解決方案中的一環,而非全部要素

現在我們來看高頻交易的過程,現在很多交易所並不是拿區塊鏈去做場內交易,而是做交易后的行為處理比較多一些。區塊鏈的角色也越來越明顯,它不是一種靈丹妙藥可以把所有的技術需求實現。更主要的是它作為系統的一個有機部分,或者作為多種技術手段中的一種去實現一個需求。我覺得這也是未來發展一個比較重要的趨勢。

比如,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就是央行數字貨幣系統,最開始大家都提到區塊鏈可能會成為這種央行數字貨幣實現系統裡面的一個解決方案。但是你仔細去看央行數字貨幣系統裡面的一些技術要求和性能要求,比如說央行清算中心的王永紅在講數字貨幣的主要特性及其主要內容七點裡面提的「可離線交易性」,你會發現如果按照它技術屬性和技術要求去做,單用區塊鏈一種技術根本沒有辦法實現央行的數字貨幣系統這一特點。

因為央行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中對於「可離線交易性」的定義是 「數字貨幣通過電子設備進行交易時可以不與主機和系統發生直接聯繫,不通過有線或無線等通信方式與其他設備或系統交換信息。」這個要求的由來是,央行數字貨幣還不是非主權數字貨幣,它是具有法幣地位的,如果推行,那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拒收,要同時支持在線和離線交易。離線交易技術通過離線設備交互技術、離線數據傳輸技術與離線交易處理實現。因為可離線交易性不需要在線在鏈的時候,比如說咱們都有一個數字錢包,這裡面存的有央行的數字貨幣,我們都沒有連到網上,但是兩個物理終端碰一下餘額就會產生交易。這實際上是需要的一種近場的技術來支持,並不是鏈上的操作。如果不是鏈上的操作,區塊鏈是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的。

所以說我們做其他產品也要把握這一點,產品是由需求所發,區塊鏈是一種技術,是整個應對需求實現的技術解決方案中的一環,而非全部要素。

這些思路和啟示,再結合我們的社區內的一些真實的需求的話,我覺得設計比原鏈思路相對來說比較清晰了。必須以真實需求出發,選擇合適技術實現。

比原鏈的需求來源

巴比特社區有幣圈和鏈圈的朋友或者企業在裡面,最早是媒體社區,大家可以在這上面投放廣告,是這樣的一個業務模式。後來大家就說,提供給大家的這種服務還不夠,因為我們是做第三方服務,有很多人很多創業者通過巴比特,比如說去推廣他的理念募集完資金或者募集到注意力以後,獲得融資以後做出自己的鏈,在鏈上有他的資產,有他的代幣或者有他的某種積分。但是你這個時候會發現,因為大多數鏈都不是一個公鏈或者互聯互通的鏈,他的資產只能在他這一個比較小的閉環內去運行,去發展。

網路效應,就是使用的人越多價值越大,使用的人越少價值就越小,他們其實也迫切的需要有一條區塊鏈能夠把各個鏈上的這種資產連接起來,在上面進行互聯互通互換,甚至在鏈上登記新的一些資產然後流轉起來。我們從眾多需求裡面選了這個需求來做這個鏈,我們覺得這本身就是直接性的切入資產相關的網路,需要多方交互,而且中心化信任不好實現,跟我們之前提的定律是可以重合的。

比原鏈這個項目,整個巴比特團隊已經醞釀了很久,第一版的代碼早已完成,在今年杭州的一次區塊鏈大賽中,也已經基於之前版本的做了一個點對點個人共享腳踏車系統的演示,但後期思路有改變和調整,和二次開發。

這個項目大的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即數字資產的興起。今年3月份,彭博社做了一個報道,提到央行有可能研究和研發央行數字貨幣系統,現在這個說法已經被證實了;另一邊,我們的鄰居日本,已經把比特幣作為合法的支付手段,而7月1號澳大利亞也開始考慮數字貨幣或者數字資產在國民中的應用。我們看CoinMarketCap,整個加密數字貨幣資產,從2013年到現在,整體上獲得了大幅增長。現在全球的數字貨幣資產總市值已經超過了1100億美金。當然也有人說這是個泡沫,我們判斷區塊鏈行業是不是存在泡沫,可以看它使用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使用的頻次是多高。有沒有真正走入現實世界?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blockmeta.com 和 blockchain.info的統計,單單比特幣每日的鏈上交易量在25萬到35萬筆之間。也就是說除了炒作以外,在公鏈上的確有應用,並且伴隨著應用其市值在增加,有大量的美元和人民幣等資產投入到數字貨幣領域中去。

三個角度理解區塊鏈

既然有了比特幣區塊鏈,為什麼還要做各種各樣的鏈,比如比原鏈?兩者是什麼關係呢?有一次會議上我提到說,比特幣是一輛車的話,那麼區塊鏈相當於一條寬敞的馬路,這個說法馬上被當時也在場的一位德勤的合伙人糾正了,她認為二者是鐵道和鐵軌的關係,兩者切合度更高,而且是限制和限定的關係。我覺得她的說法是很到位的。

我們來看比特幣和區塊鏈,以及比原鏈,各種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整個發展成長的過程離不開一個人,中本聰。他從2008、2009年開始進行探索,他後來的信中說,在更早的時間就思考過這個問題,2008年論文出來,2009年代碼形成以後,大家就知道了區塊鏈的誕生。這篇論文究竟有哪些創新型的成果呢?比特幣、區塊鏈、工作量證明、去中心化系統、SPV等等。

在中本聰的比特幣白皮書中,描述的是點對點的現金系統,強調的是cash現金,bitcoin中coin另一個意思是零錢。而在比原鏈的設計裡面,其實說的是多元的數字資產交互協議,最重要的字眼則是資產。

  • 賬本

有很多人覺得這點可有可無,並不重要,實際上不是這樣。設想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你通過工作,老闆付給你100元的鈔票,假設你家小朋友玩遊戲的過程中這張紙幣被不小心撕掉了。在這個過程中,你究竟損失了什麼?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可以把一些東西想清楚。

這張紙幣被撕掉之後,究竟是什麼發生了變化?假設這個紙幣對應的是你炒幣得來的錢,這張紙丟掉之後,對應的token有少嗎? 似乎不對,交易所中依然存在,會被其他買家買走。提到鏈上的token也依然在。假設這張紙幣是你工作掙來的錢,你寫的代碼,你付出的工作勞動的沉澱也都還在。那就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既然說錢是價值的載體,那麼為什麼價值載體消失了,但價值依然存在?你究竟損失了什麼?那進一步想一下:紙幣究竟意味著什麼?資產又意味著什麼?

其實兩者都離不開。當你有了這張紙,就可以憑著這個權益證明,出示給別人進行交換,好比房契地契。所以從這個角度上,區塊鏈的確有賬本的作用。保證著你權利的記錄和實現。對於資產,這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不難理解了,整個比特幣公鏈上記錄了每時每刻,誰往哪打了多少錢,誰的餘額還有多少,整個賬目記錄在上面,你的權益記錄就在上面,就可以拿這個去確權,交換,承兌。

因此中本聰本來的思路是什麼? 他提到Cash的概念,現金。下載一個全節點,一個錢包,下面對應一系列UTXO。一把密鑰,一個錢包對應一堆未經花費的零錢記錄。全網可查,流通有序,不可篡改,形成了信任。但在比特幣公鏈裡面有一個限制,它的賬本是為比特幣而設計的,而在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會發展到現在這麼複雜。

但現在有非常多幣種,多樣的資產,如果要讓這些資產流動的話,首先要對它們進行登記。這也是為什麼在Bytom比原鏈的白皮書中把UTXO進行拓展。如果要兼容多種資產的話,首先要對數據結構進行拓展。實現在一筆交易裡面,既可以做到打出五個比特幣,也可以打出七十個以太坊、200個Zcash。因此必須對底層記錄資產的數據結構進行更改,以便於做到高效和兼容。因此在Bytom中,把UTXO拓展成BUTXO,來支持多樣性的資產。相當於賬本方面的擴充。

  • 價值傳輸網路

有多樣資產,就有多樣資產網路,有網路就會有網路之間的交互,之間的聯通傳輸需要進行跨鏈的操作。這就是為什麼提到了用X relay。這個想法來源於ConsenSys公司做的BTCRelay。我們用以太坊的合約調用Relay層,與其他鏈這個例子中是比特幣公鏈進行交互。那麼Xrelay的作用就是一個鎖定、登記其他鏈上資產的資產網關。

  • 區塊鏈是一個協議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可編程和支持應用拓展。所謂的智能合約和可編程並不是新玩意,最早的比特幣區塊鏈的多重簽名,區隔所有權和使用權。在底層開發公鏈,在上層開發應用。這樣實現的效果是,一旦合約出現問題,不會讓整個網路產生擁堵、癱瘓和安全性問題,避免DAO和ICO觸髮式擁堵的發生。

這三個維度的考慮,構成了比原鏈整個系統設計的主幹。多樣資產的記錄--賬本,多樣資產的交互跨鏈,以及外掛式資產應用的開發。

其他創新也都與此相關,例如方便資產交易的智能簽名,以及以及方便達成共識的類隔離驗證,但這與比特幣的隔離驗證不同。比特幣的隔離驗證是為了解決交易延展性攻擊,所以把簽名的部分移出到驗證域,間接實現擴容。我們的類隔離驗證,並不是為了解決交易延展性的問題,而是為了有更多的可插拔模塊接入操作,例如生成新區塊的共識機制的平滑更新機制等等。

其他的再比如說通用資產地址格式,統一資產標識ODIN這是為了方便查詢操作,資產包的密碼操作控制我們引入了BIP32、BIP33、BIP44是為了提供易用性,以及支持國密SM2橢圓曲線公鑰密碼演算法和SM3演算法是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就是現在挖礦被詬病的是太耗能。我們的設計是對人工智慧友好的POW演算法和ASIC晶元設計。在礦機在閑置或被淘汰后,可用於AI產業的加速服務。

代碼自身成為一種資產

我們來看整個出版或者文字的變換。文字記錄最早是甲骨文,到後來的竹簡,再到紙張,到我們現在的Kindle、電子書,每一次的變化,底層的載體的變化都導致了整個出版行業或者文化領域的變遷以及變革。

今天我們來看,整個資產和貨幣也有這樣的變化。從貝殼、黃金、紙幣、到電子表格記錄的形式,再往後變成中心化資料庫記載驗證的模式,而現在可以用分散式網路,加密演算法保管資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代碼本身以往能夠形成什麼?形成微信,形成excel,這些便利的軟體幫助我們辦公,幫助我們產生更多的資產,這個時候,代碼即工具。但今天,比特幣和之後出現的以太坊,以及其他數字資產,就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趨勢,這些代碼本身,由於其功能性、稀缺性、可擴展性,以及大眾對其的信心,代碼本身不僅是協助你管理資產的工具,代碼本身就已經形成一種新的資產。 也需要流動,需要和其他的資產進行交互。

這也就是我們提出比原鏈概念的由來,「比」就是比特世界或者說數字世界,「原」是原子物理世界,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方面做出一些努力和工作。為數字資產、物理資產之間架起來一個橋樑。​​​​

鈦坦白群友互動:

1、請問做公鏈該如何解決信息的審查問題?

段新星:解決信息的審查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公鏈的底層雖然匿名,但是你在上層搭建資產應用的時候,可以符合穿透式的監管的要求,符合KYC和AML要求。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做在鏈的底層裡面,你可以做在鏈的應用裡面。就像比特幣一樣,雖然不能監控整個比特幣的底層,但是你可以監管整個比特幣上層的應用像比特幣交易所里的賬戶,滿足監管方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可以做到合法合規嘛。物理資產和數字資產轉換的介面,鏈下和鏈上介面層面,在這個方面進行監管的話是現在各國的監管方也達成的一個共識。

2、段總請問下面的場景是否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自有品牌設計師希望讓面料商提供面料樣品給服裝生產商,讓其按照自己的服裝圖紙設計20件服裝樣品,然後發貨給自己的零售店,這裡品牌設計師可否用區塊鏈來免預付款用個人信用完成該交易,並形成財務記錄事後完成三方付款記錄呢?

段新星:這個是可以的,這就是典型的供應鏈金融裡邊的場景。但這個裡面要涉及的一個問題就是說:如果出現違約是如何處理的?在傳統的區塊鏈和數字貨幣裡面,原生技術資產可以抵押到合約裡面,但是你這裡面現金的操作和物料的操作怎麼樣去管控?這就是比較難的一個問題,就不單純是區塊鏈可以去解決的。

3、對於區塊鏈裡面的違約問題現在怎麼解決呢?還有如果寫入了錯誤的個人信息,個人有沒有途徑讓大部分算計同意改寫呢?會不會發生一旦錯誤信息錄入了就沒有公正機構來主持公道呢?現在提倡區塊鏈主要就是不可更改,萬一有惡意錄入誰會出來處理,作為老百姓是不是會申訴無門呢?

段新星:我的看法是,因為技術都是雙刃劍。你在享受一個技術帶來的優異性能的同時必須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因為它的不可篡改性帶來的是公信力,所以我覺得那你就必須也要承擔不可篡改所帶來的這種代價,這種事情其實也發生過。

以前我記得是在歐洲的一個比特幣的交易中,就是一個人用一個地址給另一個地址打了一個比特幣交易,後來發現交易是無效的,但是因為交易不可以逆轉,所以沒有辦法撤回,這裡面要做事前的預防和審計的過程。這要儘可能的保證這種狀況不會去發生,否則的話你就有可能會出現以太坊DAO類似的問題,雖然你去改了合約裡邊的代碼,改了整個鏈上代碼的漏洞去追回了用戶損失,但同時也造成了區塊鏈分裂這種現象的發生。

另外不會出現申訴無門,因為申訴其實還是在現實世界發生的,現實世界有現實世界的法律,他不會去承認「代碼是法律code is law」這樣一個規則的。

4、想請教下段總對於ICO的看法是怎麼樣的?

段新星:我覺得把它看為一種融資或者獲取注意力以及種子用戶的方式就可以了。不用過於追捧,也不用過於污名化。你看以太坊也是ICO起家的啊,但是現在大家對它的評價也是比較正面的。另外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最近寫了一篇關於ICO的文章發在《當代金融家》上,有比較全面、客觀的論述,大家對這個感興趣,可以閱讀一下。

(本文獨家首發鈦媒體,根據巴比特執行總裁段新星在鈦坦白上的分享整理)

鈦坦白第46期:區塊鏈技術落地中的挑戰與革新 3

今晚7點繼續分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