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類簡史》作者預言演算法將取代人類統治世界,可能嗎?

《中華讀書報》2017年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

科學技術塑造的世界觀

人類很早就有神話敘事的傳統,這些神話按現代觀點來看,多數荒誕不經,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之類,但客觀上也反映了先民對當時外部世界的解釋,以及對過去未來的推斷和預測。宗教興起之後,因教義之需不僅對原始神話進行再次加工,而且也產生了新的神話。神話內容中,諸如世界和人類從何而來、向何處去、人類的行為和外部世界的因果關係這樣的形而上學主題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近代科學革命之前,人類改造大自然並促進自身社會健康發展的力量還很弱小,從遠東到西歐以及美洲,人類的地位和宗教中的神祇相比,往往是後者的附庸,對世界最有權威的解釋不是來自於人類自身,而是來自於上帝、佛陀這樣的神祇。

在歐洲啟蒙運動之後,雖仍保留將終極原因訴諸上帝的傳統,但對於絕大多數塵世中的事物,開始在最新的科學知識體系和技術成就中去尋找解釋。例如機械唯物主義盛行的年代,人們開始將心靈解釋成精密的鐘錶。拉普拉斯則基於當時牛頓力學的成果,設想如果有一個智者能知道宇宙當前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物件的位置的話,那麼基於對這些數據的分析可以推斷宇宙萬物的未來狀態,即宇宙現在的狀態是過去的結果和未來的原因,後來人們把拉普拉斯設想的智者稱為「拉普拉斯妖」。而隨著電學知識的發現和豐富,人們進一步把人體和心靈設想為自動化的裝置。

因此將最流行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成就作為心靈、意識、萬物起源之類的重大問題的根本隱喻,在人類歷史上有著悠久傳統。而且如果我們把科學的定義稍加放寬,會發現星相學、鍊金術等也是人類歷史上對這些重大問題的根本隱喻。簡而言之,人類所處時代的科學和技術發展水平塑造了人類的世界觀或人類對世界的根本看法。

演算法就是神

而今天,這個悠久的傳統再次回歸,但這次不是訴諸牛頓力學、相對論或控制論,而是將人類及宇宙萬物全都歸結為演算法和數據,從計算機和信息革命的成果中去尋找人類和世界的未來結局。這種解釋作為新時期的科技宗教,被來自以色列的歷史學家、希伯來大學歷史學教授尤瓦爾·赫拉利稱為數據主義,他的核心主張是:宇宙由數據流組成,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於對數據處理的貢獻。赫拉利基於這種數據主義的獨特史觀,以大時間跨度的宏觀敘事,將人類的歷史和未來用智人及其所創造的科技成就聯繫起來,歷史體現在《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11月版)一書中,未來體現在《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一書中。而後者對人類未來歷史的猜想和建議,所依據的是生命科學中的一個假設: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就是進行數據處理。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著,林俊宏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第一版,68.00元

在《未來簡史》中,赫拉利對人類未來是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設想的:

一、人類面臨著其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大幅提高且無法剎車的挑戰,也可以說是從生物學意義上的智人演變成某方面能力遠超過生物學限制的「神人」的挑戰,而且一旦停止這種能力的發展,就會帶來經濟和社會崩潰的沉重代價。

二、為了應對這種挑戰以更好地規劃人類未來,我們需要分析歷史上智人為什麼能征服地球,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類能進行大規模的社會化分工協作,這種協作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人類能通過神話、宗教、習俗、法律等文化力量來構成意義之網,而人們的行為是基於意義之網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虛構事物、共同信念而發生的。

三、人類歷史上這些意義之網的構建,早期主要通過宗教,但由於宗教主要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秩序,因此也限制了人類改造自然力量的成長,科學革命之後,人文主義取代了宗教。進入現代社會,現代性可以用科學加人文主義來解釋,前者用於獲得征服世界的新力量,後者用於形成新的意義之網。

四、隨著科技的發展,演算法和數據逐漸主導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啟蒙運動以來的人文主義所堅持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被摧毀,演算法將接管世界,傳統的自由意志和個人主義不再存在,部分掌握了演算法和數據資源的特殊階層形成超人類。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雖然還有價值,但個人將決策權交給演算法之後,使得絕大多數普通智人在經濟、政治、藝術等各個方面喪失了價值。未來半機械人之類的超人和普通人之間的關係,就象現在普通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一樣。

五、因此在未來代替人文主義的將是數據主義,秉持的是以數據為中心而非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全人類是一個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而每個個人都是其中的晶元,它所追求的價值觀將是「信息自由」,而不再是人類的自由、平等和博愛。一切的善都來自信息自由,人類的體驗只是數據模式,智能不再需要意識。數據主義的誡命是把數據流最大化以及將萬物聯結在一起。由於人類已無力處理現代生活中的龐大數據,由演算法來接管人類處理數據就成為必然,數據主義的終極演算法代替人類做出各種決策。

而這種演算法就象神話人物或宗教中的神祇一樣,人類大腦將無法理解它,這將使得歷史上通過宗教和人文主義構建的意義之網被摧毀,過去能使人類征服地球的大規模社會分工和協作也不復存在,人類將喪失中心地位和價值,人類自身的意識和體驗不再重要,人類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終極演算法產生數據,至於演算法會基於這些數據對人類做些什麼,我們並不知道。

去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尤瓦爾·赫拉利在北京作主題演講,廣受讀者關注

按照巴特菲爾德的批評意見,輝格史觀是一種比較粗糙的、方便的方法,歷史學家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對史料、史實進行選擇和剔除,通過強調其論點而放棄具體歷史生活中的豐富性與複雜性。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就是通過這樣的輝格史觀整合在一起的:人類迄今為止的歷史和未來可能的歷史,是逐步發現生命的信息處理或演算法本質力量的歷史,演算法的力量在歷史中逐步展示並化為人類改造世界的成果,直至這種成果使得演算法反過來統治人類。

《未來簡史》無疑是作者富有魄力地整合不同學科研究潮流的結果,而《人類簡史》是《未來簡史》的前史,其敘述方式和傳統歷史書籍大相徑庭,它不致力於揭示歷史生活中的細節和豐富,而是以講述智人如何憑藉科技和人文主義征服世界為目標。《人類簡史》是為作者在《未來簡史》中闡述的科技宗教——數據主義服務的。

尤瓦爾·赫拉利作品《人類簡史》

為此作者生造了一些概念,例如將7~3萬年前,智人認知能力的超常發展稱為「認知革命」,而這個說法在科學史上一般是指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心理學中以計算機為工具研究人類認知能力,代替了傳統上只研究人類外部行為而不研究認知內部機制的行為主義。赫拉利提出這個新的「認知革命」概念,目的是為在《未來簡史》中提出的這個觀點服務:全人類是一個單一的數據處理系統,而每個個人都是裡面的晶元,人類歷史的發展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都是對這個數據處理系統的完善和加強,最終將產出一個全新而且效率更高的數據處理系統:「萬物互聯網」,至此演算法接管世界,智人將退出歷史舞台。

因此,《未來簡史》是作者宏大歷史構思的最終落腳點,不了解此書的觀點和邏輯,也就難以理解為什麼為什麼《人類簡史》將人類歷史分為「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科學革命這四個時期,而完全無視傳統歷史中的國別史、專門史之類的敘述方式。從這個意義來看,《未來簡史》中闡述的理論是對《人類簡史》的導讀,但《人類簡史》已經不像一本人類簡史,更像為《未來簡史》所做的一個宏大註釋。

一種未來神話

「讀史使人明智」,從這個角度看,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似乎又表現為通過《人類簡史》中總結的經驗,對人類的未來進行預測,警告我們將要面臨的挑戰。但此書所提出的結論卻驚世駭俗:演算法將主導世界,從而完全取消了人類在未來生活中的意義,這意味著《未來簡史》更像一本未來學著作而不是歷史學著作。

與赫拉利類似,當代其他未來學家如波斯特拉姆、庫茲韋爾也有類似觀點,前者認為超級智能將統治人類,後者提出了2045年奇點來臨之際,機器人將統治人類。赫拉利因此在《未來簡史》中稱庫茲韋爾為「數據主義」的先知。這些未來學著作的評價標準,主要應看這些幻想對未來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否具有啟發性。

但赫拉利的《未來簡史》與波斯特拉姆、庫茲韋爾的著作一樣,都不是什麼全新的思想,而是這樣一種思潮的最新浪花:即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人們對計算、數據、信息的認識日益深化后,對這些技術的未來應用產生了種種猜想,並擔憂這些應用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這種思潮的引領者是控制論的創建者維納,他在1950年出版了《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書中的一個著名觀點就是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預測宇宙終將走向沉寂,生命和人類實踐表現的進步性只是全局性增熵的一個局部特殊現象,但即使如此,曇花一現的生命在宇宙中仍有意義,這也正是維納作為大科學家和當代未來學家的差別,他堅定捍衛人類的價值。

諾伯特·維納及其作品《人有人的用處——控制論和社會》

而《未來簡史》中的觀點,與波斯特拉姆、庫茲韋爾並無實質差別,都設想了演算法或機器人等虛擬的技術客體的力量對人類佔據了壓倒性優勢,人類將失去意義,所以人類要面對未來可能成為奴隸的挑戰。但赫拉利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既不像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那樣詳細地從技術發展趨勢來預測未來,也不像波斯特拉姆的《超級智能:路線圖、危險性與應對策略》那樣直接深入到如何應對未來挑戰的細節,他更像一位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從歷史、社會、政治、價值觀等角度來論證其結論。

赫拉利基於人類生活的社會性本質來推出其結論,表面上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整個推導過程中所依賴的假設:存在終極演算法和生命只是演算法,卻遠不是生命科學和人工智慧的共識。他所闡述的其實是這樣一種計算主義:即構成世界的基本單位是計算或信息流,而不是實體性的粒子。歷史上這種將某個流行的科學概念泛化成一個基本的本體論範疇,從而形成一種新世界觀的案例並不罕見,例如力、能量、熵、信息等。

而這輪計算主義的思潮與量子力學的發展有關,即我們所處的客觀或單一態的宏觀世界是從多個可能態的量子世界中「選擇」出來的,這個選擇過程的實質是一個計算或信息處理的過程,當然這個觀點並沒有在物理學家中形成廣泛共識而且也缺乏實證基礎。因此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直接用演算法來作為世界本原,與人們常識中需要物質實在來解釋世界相差甚遠,這種不加說明的觀念跳躍,是赫拉利、庫茲韋爾這樣的未來學家的典型風格,即通過對各學科中新潮思想的拿來主義,構思出一個宏大和吸引眼球的未來神話。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