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今日入伏,關於「三伏天」你需要知道這些

7

12

今日

正式入伏第一天!

三伏是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中氣溫最高又潮濕、悶熱的階段。「三伏天」的「伏」指「伏邪」,即「六邪中的暑邪,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此時氣候悶熱潮濕,最容易誘發各種夏季流行疾病。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2017年三伏天時間表

初伏: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中伏: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末伏: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2017年從7月12日入伏(夏至三庚入伏),中伏從7月22日開始,8月10日結束,中伏20天,三伏天共計40天,8月21日出伏。

伏天風俗

一. 頭伏

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麵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云:「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吃餃子歷史之悠久。

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

二、二伏

二伏天是暑天最熱之時,主婦們都愛在此時製作簡捷又順口的麵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麵條叫「湯餅」和「不託」。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託」之語,麵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后發展而成。

古時做麵湯時,用一隻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隻手往鍋里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麵方法類似現在的山西刀削麵。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擀麵杖和刀,不再用手托著做了,所以此時麵條也叫「不託」。北宋時期已製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麵」,待到明清時麵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後製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挂面以及白面玉米面兩樣麵條等多種。

伏天吃麵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為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麵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曆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麵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面的原因吧。

三、三伏

三伏天時節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後,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為家人烙餅了。

餅在古時是穀物、麵粉製成的食品統稱。至唐宋代后,餅才開始成為以麵粉製成的圓形麵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

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仙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錯的清爽美味。

三伏天的食俗,雖沒大魚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卻是因時宜人的節令食品,很值得傳承下去!

三伏養生

一. 養生原則

1、精神調養

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心靜自然涼。

2、起居調養

避暑是總的原則,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並注意加強防護。午飯後,需安排午睡。一則避炎熱之勢,二則可恢復疲勞。酷熱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是一項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夏日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調的房間,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夏日天熱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

3、飲食調養

三伏天應以飲食調養為主,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特別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此外,夏季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差,如果過食肥甘厚膩之物,易損胃傷脾,影響營養消化吸收,有損健康。因此,綠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瘦肉、鱔魚、鴨肉等,均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4、運動調養

夏天運動鍛煉,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氣功、廣播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 地區去療養。

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沐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等多種疾病。

二. 夏季體質調養

不同體質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現和癥狀都不同。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等人群尤為難受,通過飲食、起居調理不能改善不適癥狀,需要去專科中醫醫院進行夏季的體質調理。和冬季養生調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益氣生津

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這是因為夏天氣候炎熱,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對於老人、體質虛弱之人尤應如此。

原則二:健脾和胃

一是暑濕之氣盛,而濕邪困脾,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而寒涼傷胃;三是夏天喝水多,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則三: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本質上指的是「陰病治以陽」。

這個世界上,萬物生長靠自然。

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規律,就是冬夏交替、寒熱更迭、陰陽轉換,周而復始。

由自然運動所產生的任何生命體,都繼承了這種運動規律,要維繫生命的存在,就要不斷補充自然能量,盡量減少自身損耗。

當生命體在寒冬不慎攝入過多的陰能量時,平衡被打破了,生命強度和生命運動難以為繼,那我們的身體就要攝入一定量的陽能量,吸收並加以利用,壯大自己體內的陽能量,使之與陰能量重新匹敵。(陰病治以陽)

當炎夏到來時,生命體用很短的時間,攝入足夠的陽能量,重新讓身體恢復平衡。(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是自然的饋贈,也是生命的智慧。

冬病夏治主要方法

俗話說「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冬病夏治由來已久。三伏天是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藥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的寒濕祛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見的三伏貼,還有三伏天針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醫生根據病人的病症和體質的不同,在這些方法中選擇一兩種使用。

「冬病夏治」治療疾病涉及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感冒等,以及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如胃痛、關節炎、腎虛腰痛等。

總的來說,在「三伏天」要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還要結合自己不同的體質科學地度過煩惱的「三伏天」。

END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鄉土

鄉愁 · 鄉音 · 鄉情

歡迎關註:鄉土人文地理

更多精彩內容,一鍵穿越

加微信進入鄉土人文地理讀者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