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川行無邊 | 孔明燈高處未算高 祈求把歲月回報

自古以來,川西平原便流傳著逢年過節尤其是春節放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由於戰亂或其他別的原因,這一古老的習俗一度斷裂了。如今,傳統文化之風逐漸復甦,人們重溫這一美好的習俗,便在逢年過節也放起了孔明燈,只不過內涵與意義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現在孔明燈在成都市區被禁止燃放,但在郊縣和田野仍是它大放異彩的地方。

今年春節在邛崍平樂古鎮,孔明燈帶著對來年的祈盼,又在鄉間的河灘空壩放起起來。當指揮者發出放飛的口令,霎時,孔明燈騰空而起,挾帶著陣陣震耳的鞭炮聲、大人孩子的歡笑聲,直奔茫茫蒼穹。盞盞孔明燈,遠遠近近,閃閃爍爍,布滿了整個夜空,與星月交相輝映。人們抬頭仰望,眼睛迷濛了,分不清哪是星星,哪是孔明燈……

制燈:以諸葛亮的名義

一張鮮紅的蠟光紙在任道洪老人的面前展開。對老人而言,這張普通的蠟光紙無疑是世間最吉祥的紙。春節期間乍暖還寒,老人的雙手會因製作一盞盞孔明燈而凍僵,但因了這一張張充滿祈願與祝福的紙,他仍自豪地認為,他所從事的乃是世界上最溫暖的職業。而製作孔明燈的平樂鎮閻巷街93號臨街的民居,便成了這個冬天古鎮最溫暖的處所。

冬日少有的陽光照耀著這座昔日南方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我站在任道洪老人的對面,隔著一張方桌聽老人娓娓細說孔明燈的來龍去脈:孔明燈又叫「天燈」、「文燈」,相傳為三國時的諸葛亮(孔明)發明創造,用於戰爭中部隊之間的聯絡,相當於今天的信號彈。「放一盞為出兵(進軍信號),放兩盞、三盞為撤退,放四盞為戰事順利……」老人侃侃而談。那時,交通和通訊不發達,孔明燈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當年,叱吒風雲、運籌帷幄的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正當全軍上下束手無策之際,智慧的諸葛亮心生妙計,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號,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特殊的燈籠為「孔明燈」。

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酷似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諸葛亮出任蜀國丞相后,留在家鄉的髮妻由於思念遠方的丈夫,也以放飛孔明燈來傳遞綿綿無盡的相思之情。五代時,有一位「知文達理,且通醫術」的總兵夫人莘七娘,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一隻巨大的孔明燈,通過下面松脂燃燒,升空作為軍事聯絡信號,被稱為松脂燈。南宋詩人范成大曾在詩中寫道:「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前一句,就是讚美孔明燈的。元代時,孔明燈已流行全國,每逢佳節,百姓便燃放孔明燈慶賀,觀者如潮。隨著孔明燈玩放的不斷演變,在一些地區,人們還在燈下裝上一條長長的尾巴,俗稱「火雞」,使孔明燈看上去像流星,又像火龍。這樣,孔明燈升空后隨時會飄落火星,給夜空平添一份詭秘之美。

「雖說現在許多地方都有燃放孔明燈的習俗,但真正講到最完整繼承了這一習俗,製作方法最為傳統、『最孔明』的怕要數我們邛崍平樂鎮了,因為諸葛亮曾在我們平樂屯過兵。」任道洪老人很為諸葛亮當年在平樂鎮屯過兵而驕傲。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為壯國力,實施「務農殖穀,閉關息農」政策,大搞屯田,不僅令山民「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還令軍隊實行「軍屯」,「且田且守」、「大積軍糧」。而平樂便是當時蜀國的「軍屯」重鎮。諸葛亮屯兵平樂,事農耕的同時,還親臨平樂「祭火井」,開發天然氣,冶鐵鑄器。平樂人蒲元還為諸葛亮設計和製造了「木牛流馬」,並進而發明「淬火」技術。為了紀念諸葛亮,平樂人至今仍保持著燃放「孔明燈」的習俗。

老人說孔明燈原理簡單,但製作工藝卻頗為講究。「孔明燈主要分為燈罩和支架兩個部分……」平日里寡言厚道的老人,說起孔明燈,話匣子陡然打開,像決堤的江水滔滔不絕起來。但讓他十分無奈的是,現在整個平樂鎮會做孔明燈全套工藝的就只有他和老伴張桂英了,老人的兒子也只是懂得一些簡單的原理,對製作孔明燈並無多少興趣。

老人製作孔明燈為世傳。他說:「我們家製作孔明燈已有好幾代人了。我是從爺爺那裡學會製作孔明燈這門手藝的。從我能記事起,就看見爺爺、父親製作孔明燈,從小耳濡目染,十四五歲我就開始學做孔明燈了。說來也奇怪,平樂鎮上一直就只有我們一家製作孔明燈,別人似乎不願意學,其實,這門不起眼的手藝也能養家糊口啊!」老人一邊聊,一邊忙著自己手中的活計,看我口渴,順手遞給我一瓶礦泉水。「現在好啊,由於你們報紙、電視台的大力宣傳介紹,來古鎮參觀遊覽的人多了,買孔明燈的人也多了。鎮上的人要買,遊客要買,周邊區市縣的人要買,政府也要買。去年國慶節,邛崍城裡的一個老闆一次就在我這裡買了九十九盞孔明燈,還把我接到城裡去放燈呢,那場面熱鬧喜慶得很啊。」一次次親手燃放自己製作的孔明燈,老人自豪而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但已年近古稀的老人又不無憂慮,孔明燈這門技藝,兒子沒有興趣,鎮上也無人願意學,他擔心這門手藝後繼無人。

任道洪老人演示孔明燈燈芯的製作 余茂智/圖

在閑聊了一陣后,任道洪老人向我談起了製作孔明燈的一些細節。老人說:「孔明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尤其是燈罩底部的那道竹圈,其重量為三兩,超重了不行,過輕了也不行。重了,孔明燈飛不上天;輕了,孔明燈升空后,要在空中翻筋斗。你想想,我任道洪製作孔明燈幾十年了,如果有哪盞燈升空后,在空中像孫悟空一樣翻筋斗,豈不讓人笑話嗎?而竹圈就取材於我們這兒蘆溝盛產的長節慈竹。還有,這燈罩的用紙也講究,八十年代前,材料為白色絲棉紙。因為放孔明燈是一件十分喜慶的事,誰願意逢年過節,尤其是婚慶,放一盞白燈上天呢?因此,就需要把白色的絲棉紙染成大紅色的,但浸染的過程一直都不理想,紙的浪費很大,無形中又增加了製作孔明燈的成本。這樣,八十年代以來,便漸漸用防潮的紅色蠟光紙取代白色的絲棉紙了。當然,這個取代的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為此我做了不下一百次實驗。而製作一盞孔明燈需要六張蠟光紙,其中,燈壁需要整整四張,餘下兩張剪裁後用於燈頂。孔明燈高度一般為一米二至一米三,直徑為一米……」看似簡單平常的孔明燈,製作過程中竟然還有如此多的反覆和曲折,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在孔明燈的製作中,燈芯的製作尤為重要。一盞孔明燈升上天空后,其燃燒過程在十五至二十分鐘之間,一般為十八分鐘;升空高度為一千至兩千米。為了達到這樣的燃放時間和升空高度,其燈芯材料和燃料的選擇是頗為講究的。「你瞧,燈芯就固定在這個十字架的中央。」任道洪老人指著兩根細鐵絲的交叉處,對我說。「燈芯中間一層為棉花,上下兩層為普通牛皮紙。燃料由煤油、柴油、菜油、燃元、乙醇混合而成。其中,煤油、柴油、乙醇起助燃作用,菜油、燃元起延時作用。」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燈芯,還有這麼多學問!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燈芯,被老人講得頭頭是道。真是術業有專攻啊。儘管製作孔明燈僅僅是民間的一個小術。不知不覺,老人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高大起來。

放燈:民俗中的堅守

已是黃昏時分。一群人穿過閻巷街,穿過興樂橋,來到白沫江畔一片空曠的河灘上。任道洪老人要為遠道而來的我們親自燃放孔明燈。幾十年來,由於製作和燃放孔明燈,老人在鎮上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是名人就會有或多或少的「名人效應」,儘管古鎮人對燃放孔明燈已習以為常,但興樂橋上還是站滿了觀燈的人群。在這個寧靜的黃昏,靈氣充盈的白沫江,將又一次見證燃放孔明燈這一古老習俗給古鎮帶來的祥和與無限詩意。

夜幕降臨,放孔明燈的時刻便來到了 余茂智/圖

老人說,1949年以前,買孔明燈燃放的多為大戶人家。在鎮上,有錢人家婚慶、祝壽、上樑(修房造屋)、開業慶典、逢年過節,都要燃放孔明燈。而買燈燃放也有講究,一般買十二盞或二十四盞,十二盞對應一年十二個月,二十四盞對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當然,也有買八盞的,八發嘛。

孔明燈的工作原理是熱空氣比冷空氣輕,與熱氣球一樣,只是孔明燈的放飛方法更簡單,操作更方便。但放飛時也有危險,一般禁止一個人操作,而小朋友燃放孔明燈時,必須要有成年人在一旁看護、協助。老人說:「燃放孔明燈,首先要選擇一個寬敞的、四周沒有高大樹木和電線的地方,比如這裡。一般而言,晚上放孔明燈觀賞效果最好。但你們今天要拍照,也就只好選在黃昏時分了。此外,孔明燈升空時受天候影響較大。風大時易將燈體吹斜而使燈體燒毀,下雨時易將燈體淋濕而無法放飛,因此最好是在無風的時候施放。」老人一邊說,一邊把燈芯固定在燈罩底部兩根細鐵絲相交的十字架處。

老人開始點燃燈芯了,而我在一旁協助把孔明燈的燈罩從上面提起。燈芯點燃了,跳動的火焰迅速使燈罩內的空氣受熱變輕,而我的直接感覺是,孔明燈的燈罩在漸漸膨脹變輕。此時危險啊,如果不小心的話,容易將蠟光紙做的燈罩點燃。如果放飛的場地有樹枝把燈掛住,就會發生火災,因此,放飛孔明燈時一定要多加小心。我在老人的悉心指導下,將孔明燈緩緩放出,啊,一盞吉祥而美麗的孔明燈帶著我的心愿和祝福,從我手中奇妙地徐徐升空了……在那一刻,我覺得全鎮的男女老少都在抬頭仰望我放飛的這盞孔明燈。

我很關心一盞升向蒼穹的孔明燈最後的歸宿。老人告訴我,一盞放飛的孔明燈在空中達到一定高度后,空氣稀薄,燃燒就會逐漸熄滅,不足以支撐其繼續飄浮;或燃料燒完,孔明燈沒有繼續飄浮的動力后,就會自行跌落。一般而言,孔明燈多為燃料燃盡后自行墜落的,一般不會造成火災。孔明燈升空后,隨風飄浮,一般會降落在五公里以外;如在無風的情況下,孔明燈燃料燃盡后,會在方圓一平方公里的地方降落。

點燃的孔明燈就要在平樂白沫江河灘上升空了 余茂智/圖

每次燃放孔明燈,老人都很開心,就像初次放燈一樣,細心而充滿虔誠。他在放燈時,一邊做著示範,一邊不斷地提醒大家,要許願的敢快許願吧,求愛情、求婚姻、求事業、求健康……孔明燈是吉祥之物啊!

那天黃昏,任道洪老人和我們一道,共同放飛了十二盞孔明燈。當一盞盞孔明燈在冬日的天空中愈飄愈遠,像一顆顆星星,最後消失在黑暗之中,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被一種少有的甜蜜的暖意充滿了。

我們快樂地離開了河灘。我問任道洪老人,你這一生製作了多少盞孔明燈?「至少有上萬盞吧。」老人淡淡地說,言語間充滿了自豪。我又問老人,你做了五十年的孔明燈,有什麼給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嗎?「有啊!去年,一個非洲旅行團來鎮上觀光,我在興樂橋上給遠道而來的非洲客人放孔明燈。放完燈后,一個黑人一把把我抱起,在橋上不停地轉圈圈,嘴裡還嘰里呱啦的。我都快被他轉暈了。過後翻譯告訴我,那個黑人說,『先生,孔明燈真是太棒了!』」昏黃的燈光下,老人鏡片后的目光閃爍著異樣的光芒。那天,他為非洲客人放了四十盞燈。

幾十年來,任道洪老人不知親手放飛了多少盞孔明燈。許多顧客在買了孔明燈后,都要請老人去放,為此,他去過崇州,去過彭州,去過都江堰,還去過青海和拉薩。去青海放燈,是他一生中放燈最多、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那次,青海某石油局為慶祝一個油田勘探成功,一次就放了整整五百盞孔明燈。那場面才叫壯觀啊。去年春節,鎮政府也為鎮上的居民放了八十盞燈。

作為平樂古鎮的一塊跳動的文化胎記和一道亮麗的人文風景,孔明燈如今已成為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這一古老質樸的民俗事相,給平樂的人文平添了一份淡淡的詩意。在物質相對發達,生活節奏遠遠快於我們內心的節奏的今天,這份詩意對於我們每個人尤為彌足珍貴。而任道洪老人就是這份詩意的堅守者與捍衛者。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