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施榮懷:家國20年

現在來北京,施榮懷也會像普通的北京年輕人一樣,日常生活中選擇在線支付,「一周用不到一次現金,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實在是很方便」,但讓他遺憾的是,還有不少香港年輕人,不能切身體會這種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和興奮。

「香港的年輕人,一定要來內地增長見識。我們也要繼續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內心回歸』的彩虹橋。」

施榮懷簡介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香港恆通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會長;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施榮懷的普通話講得很好。

6月26日下午,北京市政協常委會剛剛結束,施榮懷便「無縫對接」,參加了一項京港交流活動的開幕式。面對來北京實習的30名香港大學生,施榮懷頗有興緻地講起自己的經歷。「30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北京,那時候的北京,可不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語速緩緩的,仔細聽,也能辨認出藏在聲調中的淡淡「港味」。

不過相比起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施榮懷更典型的香港標識,是他在與人打招呼時謙謙有禮的態度,和在炎炎夏日也一絲不苟的西服。

6月26日施榮懷參加的交流活動,被他稱作「三年百人」計劃,由他擔任會長的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組織推動。

所謂「三年百人」,是指活動將從今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暑期安排30位大學生,到北京不同國企、民企機構實習。「讓香港的年輕人更直接地認識內地,了解北京,知道內地企業發展的狀況,也發現更多機會。」

因為擔心這些大學生「水土不服」,活動開幕式上,施榮懷一直囑咐他們珍惜機會,注意舉止,更好地呈現香港年輕人的風貌。

不過,聽過大學生代表發言,他想,也許是自己過慮了。

聽到他們對要去實習的企業有充分的認識,聽到他們對北京有著細膩的片段式印象,甚至聽到他們對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興趣盎然……施榮懷有些感動。「他們可能比我們想象中更了解北京」,他也期待,在北京的實踐經歷,能帶給這群香港年輕人更加新鮮而強烈的美好感受。

7月中旬,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還將促成香港約四五十名中學生到北京,與頂尖「創客」互相交流,組隊比賽,激發兩地年輕人的創新熱情。

緊湊的活動,正符合2015年施榮懷創立香港北京交流協進會時的初衷:團結兩地有心人,發揮橋樑作用,擴大兩地全方位交流合作。「京港同樣都是國家的一塊『名牌』,強強合作,會帶來無限機遇。」

此次施榮懷來北京,還有一天行程。6月27日下午,北京農業展覽館,施榮懷參加了「2017香港時尚產品博覽·北京工展會」開幕式,這是有著79年歷史的香港工展會第一次來到北京,旨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向北京市民介紹香港的優質品牌和產品,共同促進兩地經貿往來和發展。

小攤位上鋪滿港式點心,海貨泛著淺淺腥味,獅子山下攝影展里現代與傳統交織呈現……工展會吸引了眾多北京市民前來,感受第一手的香港味道。

看著這個場景,施榮懷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為,工展會舉辦幾十年,卻首次到京。熟悉是因為,工展會裡裹挾著他兒時諸多美好記憶———小時候,父母就曾帶著他們兄弟幾人逛工展會,「在那裡看明星,看新出的產品,品嘗平日也不容易吃得到的食物,新奇萬分。」工展會在施榮懷兒時的印象里,就是絢麗多彩的肥皂泡。沒想到,後來,他也成了吹泡泡的人。

作為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的「王牌」工作之一,香港工展會年年都辦,有聲有色。2002年施榮懷加入廠商會後,一路從會董,到副會長,再到會長,更是努力推動工展會活動與內地「親密」接觸。

2006年廠商會舉辦第41屆工展會,在施榮懷的牽頭下,特設「工展迎奧運」主題活動區,設置「同胞喜迎奧運會攜手共建水立方」展位。通過廣泛推廣,使得香港市民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港澳台僑同胞共建奧運場館的意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短短20幾天活動中,有265565名香港市民共捐資近300萬港元。」時隔多年,施榮懷對活動的參與人數仍印象深刻。「很多小朋友由家長帶著到會場捐款。這次活動一方面是支持『水立方』建設,一方面把國民意識傳達給市民,讓香港下一代知道什麼是國家,祖國在哪裡。」

這次活動之後,施榮懷也幸運地作為港人代表,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能在北京傳遞奧運聖火,更有一份自豪感,我深感自己的這一棒有不同凡響的意義。」第312棒,200多米歷程,成為定格在施榮懷記憶膠片中的永恆畫面。如今在施榮懷辦公室的展覽柜上,作為奧運火炬手的照片,仍然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2011年,施榮懷成為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工展會到內地的拓展節奏也更快了起來,武漢、廈門、哈爾濱、重慶……一個個內地城市,紛紛烙上了香港工展會印記,「香港製造」進軍內地市場的步履,也越來越堅實。

「我們就是要提供一個平台,企業在香港揚名后,再進軍內地市場。我們還是領頭羊,幫助港商尋找新的商機。」

2015年,會長任期結束,施榮懷卻並沒有在廠商會與內地的交流中隱身。「雖然我已經從會長這個位置退了下來,但我還是要叫醒一些正在『睡覺』的香港廠商,拉著他們到內地,跟著內地的企業一起『走出去』。」

羅湖橋另一邊,也是

如今做得風生水起,但施榮懷對社會工作,卻並不是一開始就堅定熱忱。

年輕時,花費頗多心血才在家族棉紡織企業中「找到感覺」的施榮懷,並不熱衷在其他公職上分心。真正決定為社會事務付出心力,離不開父親的感染和鼓勵。

「父親不對我們提過多要求,他最大的希望,是我們做生意之餘,多服務社會。」施榮懷的父親,是香港著名愛國企業家、社會活動家施子清。

因為社會活動廣泛,施子清的頭銜,多到幾乎數不清。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被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新華社香港分社聘為香港事務顧問;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特區太平紳士……眾多頭銜與榮譽背後,是施子清彷彿花不完的精力,是他願意扛在身上,關於家鄉、關於香港、關於祖國的責任。

施榮懷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來自父親的言傳身教;對國家的認同、從事商業活動的理念、對家庭的關注、也無一離得開父親的影響和教誨。

上世紀60年代末,尚不滿10歲的施榮懷跟隨父母,第一次離開香港,離開「小小唐樓」的家,回福建晉江祭祖。

濕熱的羅湖橋以南,施家大大小小卻都套著層層疊疊的衣服,準備過關。因為「穿在身上的東西不用打稅」,年幼的施榮懷,乖巧地聽從父母的安排,一邊止不住得冒著汗,一邊內心雀躍期待「回家」。

路途多波折,終於踏上家鄉村道那一刻,年幼的施榮懷意識到的,卻是巨大落差。泥濘的道路,破敗的村屋,遠不及自己乾淨和整齊的村民……眼前每一個存在,都在否定著施榮懷曾構築的關於家鄉的美好想象。

不過,即便如此,待足幾天的施榮懷,還是打心底里生出了一份親近和認同,「那大概就是血脈」。他也知道了,為什麼父親關於家族歷史一遍遍講述中,從來沒有「福建晉江」的缺席,「這裡遠稱不上好,但這裡是我們的家啊!」

自此以後,年紀小小的施榮懷心裡也有了確認:晉江是家,香港也是家。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移民熱」在香港逐漸興起,當時每年移居海外的香港人都在兩三萬人以上。施家已是身價過億的商界新貴,帶著一大筆錢移民對於四兄弟來說並不是難事。

「當時父親召集全家人開家庭會議,他說:如果你們要移民,跟我說一聲,我一定接受你們的意見,你們每人也可以帶走一筆家產。」父親的提議讓施家兄弟感覺吃驚,那一瞬間,屋子裡安靜之極。當時的情景,施榮懷至今仍記憶猶新。

其實施子清只是在試探兒子們的態度。

片刻猶豫之後,施家兄弟做出一致選擇:「我們不移民,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對的發展有信心!」

說起當年的選擇,施榮懷臉上滿是驕傲。「有很多人移民后拿著外國護照回香港工作、生活,但我們四兄弟始終都是拿著香港特區護照。感情在這裡,根在這裡,不一樣。」

施家全都留在了香港。

後來,乘著國家改革開放春風,受惠於「一國兩制」賦予的優越條件,施子清先後在上海、江蘇、福建、廣東、湖南、江西等地投資辦廠,投資網路遍及全國。四個兒子也分別在地產、投資、貿易、證券等行業深耕。創辦於上世紀70年代的恆通資源集團,發展成為一個以進出口貿易、紡織、工業、房地產、證券業為主的多元化企業。

香港與施家企業的發展,也實在驗證了施家選擇的正確———幾十年前,年少的施榮懷到父親小小的辦公室,只能看到四張小小的寫字桌。而現在的恆通,已是矗立在香港筲箕灣的一幢獨立大廈。站在辦公室窗邊,施榮懷可以輕鬆望向遠處的海,望向北方的國與家。

2000公裡外的

如今,對溫文儒雅的香港人施榮懷來說,合身且舒展的西服可算是「標配」,也稱得上是標識。但場景倒轉至30多年前的內地,西服帶給他的感覺,卻並不怎麼良好。

1986年初,到北京談生意的施榮懷,同樣穿著一身筆挺的西服。20多歲拘謹青澀的他,在當時一眾「中山裝」的包圍下,更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本來就是硬著頭皮來的北京」。

1985年,學化學專業的施榮懷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畢業回港。靦腆安靜的他,本打算要再回美國深造。但正值施家紡織原料業務處於起步階段,父親鼓勵他幫忙家族生意。一番「思想鬥爭」后,施榮懷進入家族企業。

到公司后,施榮懷接到的第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到距離香港2000公里之外、「陌生又神秘」的北京,談生意。

「當時真的很緊張,提前兩三天就睡不著覺,把到北京找誰,和人家說什麼話都寫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在北京待了一星期,誰都沒有見著。這些客戶都與我父親年齡相仿,我打電話過去想約他們見面,他們第一句就問:你爸怎麼沒來?接著又問:那老大呢?」當年,略帶學生腔的施榮懷,是生意夥伴眼中不足以代表家族的「二公子」。

到處碰壁的施榮懷委屈又落寞,臨走前乾脆去了趟頤和園。一圈圈走在結實的昆明湖冰面上,施榮懷感覺身體冰冷,頭腦卻慢慢清醒。「我怎麼能經歷一次挫折,就沒有了勇氣?」

如今的施榮懷談起這段經歷,焦慮退去,剩下的只有對北京純粹的感情。「當時來北京談生意其實不大方便,打不到車只能走路,住涉外酒店,打電話也很麻煩……但它給了我勇氣和開始。自那以後,我也一路見證了北京的巨大變化。」

機會總會留給有準備、不氣餒的人。不斷摸索的施榮懷,終於在1987年做成了自己第一單生意。由他牽線,當時的天津真棉織品公司從韓國進口了一批價值20萬美元的羊毛紗,作為中間商,施榮懷凈賺15000美元。

逐漸地,施榮懷在家族與內地的生意里,扮演起了「前哨兵」的角色。

1988年,施家同遼寧相關部門合作,到朝鮮開拓市場。交通和生活都很不方便,甚至也沒有電視、沒有娛樂,每周只有一次航班……開始時施榮懷很不適應,但經歷過談判方式,財務習慣等重重考驗之後,他獲益匪淺。

現在提到這些過往經歷,施榮懷除了對其中「了不起」的細節如數家珍,更是對父親不斷向內地「深耕」的眼光欽佩不已———上世紀80年代,與內地深度合作的港商並不多。

漸漸地,施榮懷也發展起自己的供應商和買家網路。「他們到香港會直接找我,不再會繞開我去找父親和大哥了。」施榮懷的商業能力,也慢慢得以施展。

1997年香港回歸以後,施家企業向內地邁進的步伐越來越快,合作也越來越充分。1998年至1999年,施榮懷接手了家族內幾乎全部的紡織原料貿易業務。

「那時候做紡織品貿易這行的,沒人不識施榮懷。」當時,已有七八家公司一起在內地市場競爭,但恆通的市場佔有率一直數一數二。

細數回歸前後企業的發展,施榮懷體會尤其深刻,「我們的家族生意能越做越大,真正得益於與內地的了解與合作,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得益於我們對自己人身份的認同。」

當之無愧「政協世家

始終如一的人身份認同,離不開父親的影響。施家與政協的深厚淵源,也始於父親。

回歸后,施子清教導幾個孩子投身「一國兩制」事業,亦以身作則積極參政議政。他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以及福建省政協常委期間,就如何促進海峽兩岸暨香港的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直抒胸臆、提交提案,給四個兒子以及在港的福建鄉親樹立了愛國愛港的榜樣。

榜樣力量之大,家裡人也始料未及——由施子清白手起家從紡織業發展起來的家族,雖不像香港其他大家族那麼耀眼,卻擁有一個任誰都無法複製的珍貴名號———政協世家,「施門五父子,全家皆政協」。

施子清連續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施榮懷的大哥施榮怡是江蘇省政協委員,三弟施榮恆做了福建省政協委員,四弟施榮忻更是貴州省和深圳市的雙料政協委員,施榮懷自己也成了北京市政協委員。再加上親友,這個家族總共有8位政協委員,成為當之無愧的「政協世家」。

「我們兄弟四人成為委員的地域分散,也是為了更好更多地參與內地發展。」施榮懷說,作為委員,兄弟們「分工明確,各有側重」,「有人側重商業,有人側重青年工作,有人側重慈善。這也讓我們互相擴大了眼界。」

出於對北京的特殊感情,施榮懷在與內地開展交流活動時,通常會選擇北京作為據點,這也讓他順理成章成為了「北京的政協委員」。第十屆北京市政協總結表彰聯誼大會上,一首深情款款的歌和曲終一句高亢激昂的「我愛北京市政協」,讓大家記住了溫文爾雅又激情滿懷的施榮懷。

「作為委員,除了為北京建設獻策,還要多參與香港的事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香港『一國兩制』的落實和香港的長期安定繁榮應發揮作用。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始終有著深遠意義。」成為第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之初,施榮懷就對自己可以做的事「認得清楚」。

成為第十一屆北京市政協常委后,施榮懷在港澳委員中發揮了更大號召力,不遺餘力地為促進京港交流,推動各種活動落地。

連續三屆政協委員,施榮懷對北京城市發展的關注,也越來越「接地氣」。「我一直關心北京的『大城市病』問題。在這方面,北京可以向香港學習。比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物流、貿易中心,人口密度高,但城市高速有效運轉,其中現代而精密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可供北京借鑒。」

2013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施榮懷的關注領域更廣了。近兩年,他的提案建議涵蓋勞動力權益保障、恢復加工貿易優惠政策等多項內容。「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后,我最強烈的感受是,要站在更高更廣的維度,從國家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從企業、從局部出發去提建議。」

施榮懷關於勞動力權益保障的建議,就與他本身作為港商的訴求,有些不一致。

據施榮懷了解,港資在廣東的工廠,現正逐步萎縮。「在廣東省,可嘗試建立一個聯動機制,使勞動力富足的地區和勞動力短缺的工廠實現互通,通過合理的制度,令雙方勞動力得到調節」。作為商人,他明白內地各種生產要素成本的提升對於港商的壓力,「要保障工人還是維護廠商的利益,我也會感到矛盾。但這畢竟是關係國家未來發展的話題,應該提出來。」

政協委員身份對施榮懷來說,是反哺社會,回饋祖國和香港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他還不斷延伸著服務和行動的觸角。

近年來,他先後以施子清家族名義捐資興建福建泉州華僑大學敬萱堂教學大樓、晉江龍湖醫院、香港黃大仙醫院施子清職業治療部及香港保護兒童吳淑敏幼兒中心;設立廈門大學青年教師基金會、北京大學學報基金、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香港城市大學教育基金、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及香港嶺南大學基金……「這些都是成就感的有效構成」。

香港要好,祖國更要

香港回歸已滿20周年,不同於回歸之際拓展商業版圖的鬥志昂揚,現在的施榮懷,有了更寬的視野,更大的胸懷。現在他最關心的,是代表香港未來的年輕人,是香港和祖國同舟共濟的明天。

「有一部分香港年輕人,甚至還沒有『回鄉證』,這意味著,他們從來沒有回過內地。」在施榮懷看來,香港年輕人不僅要了解香港歷史、祖國歷史,更需要多來內地感受,因為當下在高科技、互聯網行業等諸多發展領域,內地顯然具備更強動能。

現在來北京,施榮懷也會像普通的北京年輕人一樣,日常生活中選擇在線支付,「一周用不到一次現金,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實在是很方便」,但讓他遺憾的是,還有不少香港年輕人,不能切身體會這種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和興奮。

「香港的年輕人,一定要來內地增長見識。我們也要繼續努力,為他們打造一個『內心回歸』的彩虹橋。」

談到香港和內地之間出現的諸如「反水客」等的矛盾事件,施榮懷沒有迴避。在他看來,這一方面是正常的,「因為即便同是在內地,不同省市鄉村,也會有不同文化習慣,香港和內地之間也是如此。」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兩地加強各個層面的溝通和交流,增進共識,「文化創意、創業創新等等,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20年間香港經濟有起有伏,經過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歐美債務危機、環球金融海嘯,身在其中的施家,也同樣經歷了諸多困難與波折。施榮懷說,慶幸每當香港出現問題時,中央政府都能想盡辦法全力支持,每一次的考驗也都成了新的起點。展望未來,港人能看到更多「背靠祖國」的機遇。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帶一路」建設、亞投行等國家重大發展規劃也為香港經濟再次騰飛提供契機。施榮懷希望,新一屆特區政府能夠真正把握時機,與國家「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的戰略配合,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中心這一「優質品牌」。

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施榮懷來說,家在香港,家也在內地,香港是祖國的一個品牌,祖國更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風帆。

「家與國永遠無法分割,我們的進步離不開香港的發展,更離不開祖國的繁榮……希望香港好,祖國更好……」

北 京 政 協

長按此二維碼,

關注北京政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