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采銅: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越來越糊塗?

「讀了很多書,不但沒用,反而越來越糊塗」,相信這是很多人遇到過的困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心理學者、知乎大V采銅認為,這是因為你的閱讀並沒有減少腦內信息的混亂度。

文|采銅

心理學者、知乎大V

來到敦煌的第四天,我才有機會一睹莫高窟的風采,這座藝術寶庫,孤傲地橫卧在大漠之上,歷千年風沙,幾經劫難,仍舊震人心魄。

邊上一位僧侶,雙掌合十,立於九層塔前,口中念念有詞,一臉肅穆。

信仰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成就了莫高窟,也成就了人類文明史上的很多奇迹。

如果拷問我自己,我相信什麼,我卻是不清楚的,我發現所知越多,越易陷入一種迷茫,一種混沌的狀態。

就在我瞻望莫高窟的同時,李善友教授正帶領著混沌創業營2017班的學員,徒步行走在戈壁沙漠上,這是他們的第一天徒步,計劃行走30公里,第二天還要走27公里,而我則告病請辭,沒有加入這場極限挑戰。

李善友曾經是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的創業學教授,現在作為混沌大學的創始人,正轟轟烈烈地開展創業、創新教育,而他的創業營的學員,要麼是創業者,要麼是投資人,個個都有幾億、幾十億的身家,他們這次算是豁出去了,要試試自己體格和意志力的成色。

腦力馬拉松

就在這場身體大考的前一天,我們剛剛一起完成了一場長達兩天兩夜、近三十個小時的腦力馬拉松。

李善友教授把他最新迭代完成的《第一性原理》課程和盤托出,縱論宇宙天地、哲學心理、商業人文,把我們帶到了一個高高凌躍在現實世界之上的哲思和理念的世界。

坐在我身邊一起聽課的盧向華老師,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和我一樣,以「特別觀察員」的身份旁聽了全部的課程。

在平日里,她是正兒八經的老師,我是無證散養的「老師」,但我們都已經好久沒有像一個學生一樣,連續聽這麼久的課了,我們時而快速地寫筆記,時而拿起手機拍照,忙個不停,怪只怪,這課的信息量太大,含金量太高。

李善友在上課伊始,說自己的PPT有兩千多頁,我當時還不信,等到這二十幾個小時的課上下來,他的嗓子講到嘶啞破音的時候,我才只能服氣。

在一堂這麼長的大課里,他到底說了什麼呢?下面是我隨手摘選的句子:

新一代的「思考型創業者」,急需在科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等領域補課。

管理不是企業失敗的第一因,遭遇不連續才是企業失敗的第一因。

所謂思想,就是用邏輯模型整頓經驗事實。

思想清明是目光清明的前提。

問題比答案更重要。提出問題的人就是設置認知框架的人。

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的真正邊界。

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三體》

警惕一切向你推銷絕對真理的人。

歸納法只能得出概率性趨勢,而不是必然知識。

無效學習就是沿著原有思想通道增加信息量;有效學習就是解構自我認知,改變思想結構。

………

但是你別誤會,這些眼花繚亂的金句絕不是「漂亮話」的堆砌,而是李善友教授的整個「第一性原理」的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安插在數不清的案例、視頻和邏輯推演中,時不時跳出來提神醒腦,給學員以思想的撞擊。

在李善友教授看來,他相信世界上存在數量稀少但足可信賴的「第一性原理」,它們像數學公理一樣,應該構成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起點。

然後經由嚴密的演繹邏輯,克服感性和理性的偏差,躲開種種心理偏誤,我們就可以建立起正確的思維框架,並進一步形成正確的決策和行動。

他認為,人類太依賴用歸納法做判斷,從既有的經驗中學習,而經驗永遠是不完全的;同時,人類也總是默認事物的連續性走向,而忽略了更重大的變化——非連續性;人類過於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直接的體驗,執迷於現象,而忽略了存而不現的深層邏輯。

他從哲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種種學科中吸收思想養料,借鑒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從熊彼特和克里斯坦森的著作里提取「非連續性」,左衝右突,終於構建起了一個龐大、嚴整的理論體系。

他提醒所有在場的學員,不要被眼前的成功所麻痹,在一個更長的歷史尺度下看,你們的成績隨時可能煙消雲散,如果你們的思維模式無法升級、你們的認知邊界無法拓展,那麼就很可能在非連續的市場變化中摔得粉身碎骨。

人類的文明由兩種東西所主宰,一種是基因,另一種是文化的基因——模因。我們既被基因所控制,又被模因所決定,而且這些都是以悄無聲息的方式進行的。

你必須首先對你的模因來一個「清洗」,評估自己的思維模式,掃除那些可疑的、不足信的部分,你需要藉由哲學上的「邏輯三洽」和科學上的「可證偽性」作為工具來完成這一壯舉。

因而獨立思考和懷疑一切的精神,才是創新的基石。戰勝自己的「所知障」,戰勝人性中頑固的傲慢、盲從和自我封閉,才是跨越非連續性的必要條件。

而應用「第一性原理」,就是從對世界的最簡潔和最本原的認識出發,穿越現實的重重迷霧,找到通向未來的坦途。

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寫書與讀書

李善友教授走上講台的第一句話是:「我說的都是錯的。」他走下講台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我說的都是錯的。」

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錯的,是求真者的一個標誌。

而我作為一個台下的聽者,一方面既被李教授的這堂大課中所展現的思想、知識和熱情所折服,另一方面,也被他所開啟的巨大問題而帶入深深的沉思。

雖然我願意大致接受他目前所給出的答案,但我更為未來可能尋找到的更完美的答案所激動。這堂課是他思想歷程的一個里程碑,大幕已經拉開,但探索遠遠沒有結束。

但奇妙的是,當我用李教授的第一性原理思想去思考我手頭最緊要的工作——寫書時,竟然發現我原先苦思冥想而沒有突破的一個框架性問題有了重大的突破。

我清晰地意識到,我原先過於倚重歸納法和案例堆積的寫書思路需要進一步地升級。這個收穫對我來說太大了!真是意外之喜!

就拿「讀書」這一件基本的事情來說,從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角度出發,怎麼洞察到它的本質呢?就我所知,有關閱讀的方法討論汗牛充棟,眾說紛紜,但幾乎沒有人首先去思考「讀書的本質」是什麼,然後才討論「怎樣讀書」。

然後當我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法去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的思路逐漸清晰。我發現,要想搞清楚「怎樣讀書」,首先要搞清楚怎樣「怎樣讀一本書」;「要搞清楚怎樣讀一本書」,首先要搞清楚,「寫一本書的本質是什麼」。

於是我思考書到底是什麼,由於我有寫作《精進》這本書還算成功的經歷,知道一本書從無到有構建的過程,所以這個答案漸漸清晰,我意識到,寫一本書的本質就是組織大量原本不相關的信息並賦予模型,從而減少外部世界信息的混亂度。

這就是寫一本書的「第一性原理」!用模型來減少外部信息的混亂程度,實現熵的減少!

乘勝追擊,那麼「讀一本書的本質」又是什麼呢?讀一本書的本質就是借用書內信息消化書內模型,並藉由該模型重組閱讀者腦中的原有信息,從而減少個人信息的混亂度。

所以讀書的效果也是期望實現信息混亂程度的減少,只不過起變化的主戰場是閱讀者個人的頭腦。

於是,一個困擾很多人的閱讀悖論就迎刃而解了!為什麼很多人讀了很多書卻覺得沒什麼用,反而越來越糊塗了?原因就是,他們的閱讀並沒有減少他們腦內的信息混亂度,反而有可能是增加了。

他們或者是沒有把「信息」和「模型」區分開來,而是把「模型」降格為「信息」,所以他們只是在不斷地輸入「信息」,卻沒有用「模型」來有效地組織這些「信息」;

又或者,他們雖然注意到了很多「模型」,但沒有把這些模型整合為一個自洽的整體,所以頭腦也停留在一片混亂的狀態。而解決之道,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書中最底層的核心模型或者說第一性原理找出來,用來統帥紛繁複雜的信息。

信仰的力量

李教授說他的人生追求,是做一輩子教書匠,就像他的偶像熊彼特一樣,而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出一大批「思考型創業者」,讓他們推動起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

而我覺得,每一個尋求智慧的人,不論是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觀點,都能從他的講述中獲得一些啟發。

這時我想,千年以前,在莫高窟鑿岩開畫的畫僧應該也是懷抱著同樣堅定的信念,而如果沒有他們,莫高窟也不會在科技文明的現代震驚今天的人類。

觀覽莫高窟時,最讓我震驚的是,莫高窟里的很多牆壁是包含了很多層的,唐代的時候畫了一層畫,到宋代時被覆蓋掉,造出新的牆面后,又畫了一層,過了多年後,又重畫一層。

這一次又一次的覆蓋,展現了不同年代里,駐紮在敦煌的信徒們,信仰和審美的變遷,而今天的人類,其喜新厭舊的速度則更達到了一種史無前例的程度。

那麼,到底什麼是速朽的?什麼是恆常的?什麼是實在的?什麼是虛幻的?什麼是真理?我們又如何達到?

這些問題,仍舊等待著我們的求索和追問,它們會一直徘徊在我的腦中,你的腦中,徘徊在敦煌,徘徊在混沌,徘徊在這片大地上。

這篇文章反覆提到的「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麼?如何通過第一性原理進行有效學習?善友教授說,有效學習就是解構自我認知,改變思想結構。那麼,如何升級認知呢?

6月17日-18日,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教授將講授年度大課《認知升級之第一性原理》,歡迎預約直播~

非社員也可免費看直播關注「混沌大學服務號」(ID:cxyxs001),回復關鍵詞「聽課碼」或「第一性原理」,即可免費領取直播聽課碼。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入社聽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