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空藝術 | 7位中國藝術家佔四成 2017香港巴塞爾「藝聚單元」名單新鮮出爐

Art BaselinHong Kong2016

2017香港巴塞爾,來自34個國家及地區的241間畫廊將重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其中,29間全新藝廊首次參展,所展藝術品橫跨二十世紀初的現代時期至最近期的當代作品。整個展會將以「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藝術探新」(Discoveries)、「藝聚空間」(Encounters)和「光映現場」(Film)為主,並首次推出策展角落(Kabinett)展區。

「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作為香港展會獨有的大型藝術項目展區,一直致力於為公眾呈現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作品。整個展區位於展場的中心位置,突破了傳統藝術展的展位形式,不但為大型雕塑裝置作品提供了獨特的展覽平台,更為公眾創造了珍稀的互動藝術體驗,是香港展會中獨具而不容錯過的一大特色。

2017年「藝聚空間」展區載譽歸來,本年度展區中,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致力探索時間在「相聚」之中的角色,審視時間在藝術中的呈現方式及我們如何利用歷史、政治及文化在時間中塑造自我空間。Glass-Kantor表示:「在第三年的展區策展中,我對探索時間與體驗之間的關係深感興趣,尤其是時間如何與「相聚」連繫。我甄選了一系列裝置作品,希望鼓勵參觀者與每件作品交流互動,讓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作品」。

「藝聚空間」將涵括四個場地特定作品。本年度參展藝術家包括Pio Abad冰逸金守子Michael Parekowhai沈少民;更有來自12位藝術家的全新創作,包括:Rasheed AraeenKatharina Grosse貢嘎嘉措何采柔胡慶雁Waqas KhanAlicja KwadeDinh Q. Lê李景湖Sanné MestromRirkrit Tiravanija王衛

「 藝 聚 空 間 」 作 品 預 覽

TKG⁺|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生於1983年) |《On the second day, Saturday, your three minutes》(2017年)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的作品《On the second day, Saturday, your three minutes》(2017年)將在展區主場地後方一個精心劃分的角落中展出,參考自人們日常處境及生活體驗,透過放大生活中過於瑣碎而致被遺忘的儀式,促使參觀者反觀日常生活的細節。該裝置作品及表演由TKG⁺代表展出。

馬凌畫廊|藝術家王衛(生於1972年) | 《滑落的壁畫 2》(2017年)

馬凌畫廊將呈獻藝術家王衛的作品《滑落的壁畫2》(2017年),這個地面藝術裝置將展示來自北京動物園的圖像,以及一個由棕櫚樹、雀鳥及雲朵構成的如詩如畫的海灘,探索回歸最基本形式的自然,同時在現實本質上進行反映。

魔金石空間|藝術家李景(生於1972年)|《Archaeology of the Present (Dongguan)》

魔金石空間將帶來藝術家李景湖的作品《Archaeology of the Present (Dongguan)》的首次亮相。作品的靈感來自藝術家的家鄉東莞,該城市現已發展成為工業中心,有「世界工廠」之稱,藝術家將來自工場的燈管轉化成抽象的雲,象徵由鄉村來到城市工作的工場工人們終有一天能夠抬頭觀望天空,而非在光亮的人工燈光下默默工作。在裝置下方,李景湖將金屬人工製品堆放在一起,形成猶如博物館展覽的形式。這些物件曾經是工場大規模玩具生產用的模具,現今如同來自久遠年代的歷史文物般布滿橙黃及青錄色的斑駁鐵鏽跡。

麥勒畫廊|藝術家胡慶雁(生於1982年)|《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2017年)

麥勒畫廊將呈獻藝術家胡慶雁的作品《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2017年),這座複雜及大型的鐵制裝置在多種意義上探索空間的主題,並由用於下水道及石油氣管的工業用鐵管組成。

藝術門|藏族藝術家貢嘎嘉措(生於1961年)|《Family Album》(2016年)

藝術門將呈獻藏族藝術家貢嘎嘉措的全新創作《Family Album》(2016年),旨在重新定義西藏的敘事角度,探索一個遙遠的文化如何成為全球化世界的一部份。

墨齋|藝術家冰逸(生於1975年)|《萬物》(2013年)

墨齋將呈獻藝術家冰逸的作品《萬物》(2013年),冰逸的大型場景水墨畫也是首次於國際藝術展中組裝及展出。沉浸式的裝置作品由藝術家大型作品系列《萬物》的版畫組成,創作啟發自多變的景觀及氣候。冰逸在環繞的聖山進行創作,任由太陽、濕度及地形影響創作用的宣紙,因此作品本身展示了塑造這個世界的氣候及地理的力量。藝術家同時在這些水墨畫中呈現這些不受控的自然力量如何衍生規律及模式。

奧沙畫廊|藝術家沈少民(生於1956年)|《峰會》(2009-2010年)

奧沙畫廊將呈獻藝術家沈少民的作品《峰會》(2009-2010年),展示五位共產主義領導人的遺體雕塑: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胡志明、金日成、列寧(Vladimir Lenin)及毛澤東。卡斯特羅的遺體被安置在其臨終的床上,其他人則分別被擺放於水晶棺木中,藝術家透過對共產主義領導人們聚首一堂的設想,探索這些政治人物的理想及現今社會看法之間的關聯及定位。

高古軒畫廊將展出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Grosse合共六件的全新系列雕塑作品。每件雕塑作品的表面皆以鋁鑄造,由噴漆噴上錯綜複雜的繽紛色彩,反映藝術家認為油畫可以物件及環境的方式呈現可能性。類似的雕塑在Grosse參展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中亦有出現。

▲Sullivan+Strumpf | 荷蘭裔澳洲籍藝術家Sanné Mestrom(生於1979年)|《The Bathers》(2016年)

Sullivan+Strumpf將呈獻荷蘭裔澳洲籍藝術家Sanné Mestrom的藝術裝置作品《The Bathers》(2016年)的首次亮相,取材自塞尚(Cézanne)的著名同名油畫作品,延續了Mestrom對於以雕塑形式探索油畫語言的實踐。作品將是藝術家目前為止最大型的創作,三座大型樹脂抽象雕像宛如向第四座由鋁及青銅製成的大型「噴泉」抽象雕塑的「眼淚」中傾斜。

Galerie Krinzinger將帶來巴其斯坦藝術家Waqas Khan的繪畫雕塑《In the Name of God II》(2017年),作品在展位中如同幾何形羊皮紙或是大型書籍的折頁般展開。藝術家在手工制的瓦斯里紙(Wasli Paper)上進行繪畫,該紙張於十世紀時在印度專門用作繪畫縮影。藝術家仿效Persian Mughal微型油畫中的基本技巧,以Bardhakhat技巧來創作細工飾品,在紙上利用以數千顆點、線及撇進行極其精確的創作。

▲十號贊善里畫廊及P.P.O.W | 越南藝術家Dinh Q. Lê(生於1968年)|《深藍的海》(2017年)

十號贊善里畫廊及P.P.O.W將通過展示越南藝術家Dinh Q. Lê的藝術裝置《深藍的海》(2017年),探索現今全球的難民危機。藝術家沿用了四幀有關現今地中海海上難民危機的圖像來創作瀑布式滾軸藝術裝置。每一幅圖像均在150吋長的紙上被放大展開,Lê的攝影裝置利用比例來仔細審閱靜止畫面在人們集體文化中的意義。 Lê邀請參觀者將圖像視作抽象的畫布,否定清晰可見的敘事觀點。相反,觀眾可自行想像敘事角度,以及回想腦海中的記憶。

Rossi & Rossi將呈獻巴其斯坦藝術家Rasheed Araeen的作品《House of Red Bamboo》(2017年)的首次亮相。這座以竹製成的支架式雕塑作品根據藝術家對幾何及建築的長期研究而創作,宛如非創作形式的後現代呈現。藝術家參考了構想成主義者及荷蘭風格運動,在作品中隱喻了對烏托邦的理想。

▲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 | 韓國藝術家金守子(生於1957年)|《Deductive Object》(2016年)

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將呈獻韓國藝術家金守子的作品《Deductive Object》(2016年),藝術家特地為參展「藝聚空間」而重新構建作品,當中包括一個坐落於以不鏽鋼及反光物料製成的底座上的球形結構,形成鏡面效果。藝術家在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中首次運用鏡子作為創作媒介,此次作品中,她進一步將鏡子應用為摺疊和展開空間與時間的模式。

König Galerie、303 Gallery及kamel mennour將聯合呈獻駐柏林藝術家Alicja Kwade的作品《The Beat》(2017年)的首次亮相。作品延續了藝術家對於以雕塑創作呈現世界時區的興趣,6米長雕塑包括了26個堆疊而上的鋼束,象徵時間的經度。雕塑同時可以作為長椅予參觀者休息。

▲Roslyn Oxley9 Gallery及Michael Lett | 紐西蘭藝術家Michael Parekowhai(生於1968年)|《Putto》(2015-2016年)

Roslyn Oxley9 Gallery及Michael Lett將聯合展出紐西蘭藝術家Michael Parekowhai的作品《Putto》(2015-2016年),這件互動性雕塑作品將邀請參觀者坐在長椅上,與大型天使雕塑共享空間,小天使彷彿正在睡覺又或者是醉酒或死亡。小天使(Putti)一般被描述為擁有雙翼、赤裸而胖乎乎的男嬰形象,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則被剝去翅膀,放置在一件為人熟悉的世俗物件旁,貶謫為城市化的平庸形象。堅硬而光亮的外殼使圓胖膨脹的身軀如同腫瘤一樣,顯得荒誕可笑,而不是宛如小孩般嫩滑及充滿彈性,由此對我們所認知的文化符號提出詰問。

▲Silverlens | 菲律賓藝術家Pio Abad(生於1983年)|《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2016年)

Silverlens將呈獻菲律賓藝術家Pio Abad的作品《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2016年),藝術裝置由180個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標誌性手袋的仿製品組成,這些仿製手袋來自菲律賓馬利金納市,延續了Abad一貫以來的興趣,探索英國與菲律賓之間有關價值、文化人工製品及政治歷史的概念。

Neugerriemschneider將呈獻Rirkrit Tiravanija的大型裝置作品。參觀者在以傳統方式捆紮的竹制支架結構中,發現五個相同版本的立體列印盆栽,分別置於受Constantin Brâncuși木製台座啟發而創作的底盤中。雕塑及底盤構成了幾何結構物件及生物之間的對話。盆栽一般需受栽種者恆久、關愛及細心的照顧,而現在能夠以白色聚合物人工複製,喚起對科技單一化的反思及探索自然的短暫。

啟幕時間:2017年3月23日至3月25日

展覽地址:香港會議及展覽中心

長按關注空藝術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