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玉鐵:廊坊八旬老人執著木雕28載

李玉鐵介紹自己的雕刻作品。 本報記者 高原 本報通訊員 陳彩燕 攝

「戰嚴寒,抗風雪,不失本色。頂烈日,耐酷暑,老乾發新枝。」這是刻在李玉鐵《古松》作品上的話,這句話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年83歲的李玉鐵人生閱歷豐富,當過8年兵、24年教師、9年校長。退休后,他自學雕刻技藝、自製雕刻工具,用28年的時間,雕刻出了百餘件作品,在坊間頗受好評。

8年軍旅生涯鍛鍊出吃苦耐勞的品質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玉鐵的家像一個世外桃源,讓人感覺舒適閑淡。格外寬敞的院子里種著各種的瓜果蔬菜。正房內,他的老伴兒正與抱著孩子的兩個孫女閑聊。李玉鐵從外面走進來,雖然杵著拐杖,卻腰桿挺直、精神矍鑠,絲毫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老人說,他之所以身子骨硬朗,要歸功於8年的軍旅生涯。

李玉鐵出生於1934年,雖然自幼家境貧困,但父母格外重視對他的教育。在父母的精心栽培下,1948年,李玉鐵順利考入了大城初級師範學校。本以為畢業后,可以教書育人,減輕家裡負擔。沒想到,在還剩幾個月畢業時,李玉鐵患上了瘧疾。當時的醫療條件十分落後,他的病情反反覆復,只得請假在家休養。

此時正值抗美援朝時期,在家休息了幾個月的李玉鐵,趕上了村裡徵兵。他心想,休息了這麼久,不知道還能不能跟上課業進度,眼下正是國家需要人的時候,不如先去當兵。

1951年,李玉鐵告別父母,帶著滿腔熱血參軍。然而,他並沒有到前線,而是被分到了滄縣(現滄州市)軍分區後勤部的一所醫院當護士,后又調到了獨立營診所當調劑員,一干就是4年多。

後來,部隊號召士兵學習文化,李玉鐵順利通過了考核,被錄取到了石家莊高級步兵軍官學校。幾個月後,他被分配到北京軍區油料部當文化教員。之後,他來到了北京後勤司令部公路處,負責勘察華北地區公路、橋樑的交通現狀。

縣與縣之間的公路是否連通?公路情況能否通車?不能通車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他們的工作。勘察工作十分辛苦,前期,只有包括李玉鐵在內的5個人來完成這項工作。有畫圖的,有攝影的,有記錄的……他們5個人,每人騎一輛腳踏車,每天要走遍一個縣城。條件最艱苦時,他們吃過煮楊樹葉。李玉鐵笑談,那味道和當時的生活一樣「苦」!

1956年,在勘察任務即將結束時,李玉鐵不幸患上了肺結核。那天,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他正在一家小旅館休息,突然口吐鮮血。醫院簡單治療后,他又撐著身體,與夥伴們完成了餘下的勘察任務。李玉鐵的身體需要長時間休養,他不想給組織增添負擔,於是申請了轉業。多年的從軍生涯,鍛煉了他吃苦耐勞、做事一絲不苟的精神品質。

李玉鐵回到大城老家后,被分配到一所國小當鄉村教師。1981年,他被調到位敢鄉一所學校當校長。李玉鐵工作認真負責、清廉正直,這對他以後的雕刻作品有很深的影響。

自學雕刻開啟創作生涯

在李玉鐵家的客廳里,有一個展示櫃和一個大型展示桌,上面擺著大大小小几十件作品,有活靈活現的觀音像,端莊肅穆、忠義千秋的三國人物關羽,火眼金睛、降妖伏魔的孫悟空,還有一臉憨態的濟公活佛……這些都是出自李玉鐵之手。

1989年,李玉鐵正式退休。除了每天的農活,他覺得自己還應該找點事情做。書法、國畫太費錢,打麻將、下象棋不喜歡。於是,他想到了雕刻這門手藝。他認為,雕刻材料都是在犄角旮旯里撿的,刻刀可以自己製作,這個活計好。

說起雕刻,在東位敢村臨近的幾個村子里,並沒有人做雕刻,李玉鐵年紀大了,也不可能去外地找師傅學,於是,他便買了幾本入門書,開始自己琢磨。沒有雕刻工具,他就把機床上的廢車刀打磨成刻刀,又從鄰居家借來鋸和斧子。

在炕頭上擺上一塊木頭,李玉鐵笨手笨腳地開始了……他的第一件作品便是活佛濟公,他欣賞濟公兩袖清風、懲惡揚善的品質。濟公有著端正的品質,卻是一個外表滑稽的人物。起初,李玉鐵雕刻得並不像,總是抓不好濟公的神韻。經過練習,至今,李玉鐵已經雕刻了10多個形態各異的濟公像了。

經過多年摸索,李玉鐵也掌握了雕刻的規律。他說,雕刻的材質只能選擇硬木,如棗木、梨木,像楊木、柳木這樣的軟木則不可以。「軟木的木絲較大,一不留神就要掉一塊,不好掌握,所以不適合雕刻。」李玉鐵說。

找木材,根據其自然形態進行構思,動手雕刻,用粗、細砂紙進行拋光,最後上一層液體蠟,這是整個雕刻的步驟。因為平時經常干農活,李玉鐵並沒有完整的時間,所以一件作品的創作時間不固定,有的可能要做一年。

多年的積累沉澱,李玉鐵的技藝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雕刻最重要的一步是構思,在腦子裡找形態。作品好不好完全看雕刻者本身,如果自身認識不到,肯定刻不好,如果你刻之前已經胸有成竹,自然而然就能刻好。」李玉鐵說。

仔細觀察李玉鐵的作品,記者發現每件作品上都刻有幾句小詩,就像一幅書法或是書畫作品上的配詩一樣。李玉鐵說,作品就是表達創作者內心的思想,這也是作品的靈魂。

刻出傳承的別樣魅力

在展示桌的正中央,一件白色玉石雕刻成的彌勒佛像吸引了記者,這件作品的雕刻手法似有不同。原來,這是李玉鐵的孫子李宗裔的作品。

「石家莊北邊有個曲陽縣,那地方在全國都有名氣。我孫子曾在那上過學。」李玉鐵說著,臉上露出驕傲的表情。原來,曲陽縣隸屬於保定市,礦產資源豐富,雕刻能人輩出,1995年,該地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雕刻之鄉」。

李玉鐵時常在家雕刻,李宗裔耳濡目染,也愛上了雕刻。雖然他與爺爺的交流不多,但每當爺爺雕刻時,他總是坐在旁邊觀摩。如今,李宗裔已經畢業,正在貴州修復古文化遺產。

多年來,有人看到李家的雕刻發展得紅紅火火,也想跟著做,但都沒堅持下來。「雕刻最重要的是心得沉下來,才會有鍥而不捨的勁頭。」李玉鐵說。

在採訪最後,記者發現李玉鐵的右手上貼著一塊膏藥,十個手指都變形了。他說,由於長時間雕刻,早已患上了關節囊腫,最嚴重的是,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拇指已經沒有知覺了。

「這兩年很少刻了,手不行了。」李玉鐵掰著手指說,他的最後一件作品也是活佛濟公,算是做事情有頭有尾,有個圓滿結局。近些年來,有很多人想購買他的作品,都被他拒絕了,而私下裡,他無償送給人的倒是不少。「我這麼大歲數了,早已不圖名利。我雕刻,就是圖個樂。雕刻的過程是一種精神享受。」老人笑著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