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品馥郁茶香 尋悠悠茶韻

是茶葉的故鄉,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茶傳播到世界各地,增進健康,增進快樂,增進身心和諧,為健康理念和禪茶文化增添了無限魅力。那麼,你是否是一位愛茶人士?關於這一片片神奇的葉子,你知道多少呢?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晉代、南北朝 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裡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明、清 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現代 茶文化的發展

新成立后,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91年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茶的種類——六大茶系各有特色

綠茶 六茶之首清煩熱

綠茶是最主要茶種之一,年產量大約在10萬噸左右,位居全國六大初制茶之首。綠茶屬於不發酵茶,因其干茶與沖泡后的茶湯、葉底的色澤都以綠色為主,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炮製綠茶一般要經歷採摘、殺青、揉捻、乾燥這幾道工序,其中的殺青工序是綠茶類製法的主要特點。高溫殺青可以迅速鈍化酶的活性,抑制酶的氧化,所以才能保持綠茶「綠葉」、「綠湯」的特色。

從營養價值看,綠茶沒有經過發酵,很好地保留了茶葉中的天然物質,營養成分如維生素、葉綠素、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質是所有茶類中含量最多的。綠茶可清火氣、除煩躁,並增強思維能力、提高免疫力。

紅茶 性溫甜醇調脾胃

時至今日,紅茶起源的具體時間已無從查證,但早在17世紀就已開始製作紅茶,最早的紅茶是由福建武夷山茶區的茶農發明的,名為「正山小種」。

紅茶的製作工藝與綠茶不同,選材上強調取「一芽二三葉」,製作時先將新鮮葉片放到空氣中自然萎凋然後再製作。傳統的紅茶在製作時葉片要經過揉捻、乾燥的步驟,其中決定茶葉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氧化,氧化在揉捻階段就已開始,而乾燥葉片時則終止氧化,葉片必須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進行氧化才能保證質量。最終,乾燥後葉片按照大小用篩子分成不同等級后即大功告成。

目前,紅茶的出口量比較大,占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銷售國家包括英國、加拿大、德國、埃及等多個國家。

由於紅茶是種發酵茶,茶性比較溫和,尤其是小葉種紅茶,如正山小種等,茶湯滋味甜醇,沒有刺激性,還具有調節脾胃的功能。在國外,有在紅茶的茶湯中加入牛奶、糖的習慣,更可以補充營養,增加身體熱能。

黃茶 君山銀針是代表

黃茶的名號不如綠茶、紅茶那樣如雷貫耳,但如果提到君山銀針、霍山黃芽等,知道的人就多了,沒錯,它們都屬於黃茶。

黃茶的特點就是「黃葉」、「黃湯」,其實是由炒綠茶演變出的產物,在炒制綠茶的過程中加入悶黃的程序即成黃茶。黃茶的發酵度在20-30%之間,屬於微發酵茶類。

黃茶在製作工序中有好幾個特殊的稱謂,比如悶黃、初包、渥堆等,在加工時鮮葉要經過殺青、揉捻、悶黃、乾燥這幾步,其中悶黃就是要將殺青、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悶的時間從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不等,茶坯在水汽與熱的作用下自動進行非酶性氧化,最終變成黃色。

白茶 茶中珍品可降糖

白茶屬於茶中珍品,發酵度在10-20%之間,屬於輕度發酵茶類。白茶的外形很飽滿,滿身披滿白毫,毫香清鮮,茶湯則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但可品出回甘。雖然白茶的普及程度不像綠茶、紅茶那麼高,而且產量也不高,但卻是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白茶中,比較有名的包括產自福建北部和寧波的白毫銀針,以及擁有漂亮名字的白牡丹。

製作白茶要經過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其中萎凋則是白茶品質保證的關鍵工序。萎凋分為室內自然萎凋、複式萎凋和加溫萎凋,茶葉加工者會根據氣候條件來把握,其中春秋季節晴天或是夏季中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所出品的為最佳。

白葉茶樹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但當時的製作工藝與後來的製作工藝幾乎沒有共通之處。白茶最初就是指那些表面密布白色茸毛、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但目前經過發展已經有不同品種出現。

烏龍茶 降脂減肥健美茶

烏龍茶又被叫做青茶,發酵度在30-60%之間,屬半發酵茶類。烏龍茶最早的發源地在福建,但最早是出現在北宋時期還是清朝咸豐年間,至今仍有不同的聲音。在基本製作工藝方面,烏龍茶要經過曬青、晾青、搖青、殺青、揉捻、乾燥,因做青的方式不同,又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小類別。

按產地不同,烏龍茶又分為廣東烏龍茶、台灣烏龍茶和福建烏龍茶。此外,近年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烏龍茶出產。

黑茶 體形過瘦不要碰

黑茶也是特有的茶種,在邊疆的少數民族地區流傳廣泛。黑茶的發酵度達到了100%,屬於后發酵茶,比如近年備受推崇的普洱茶。

黑茶起源於明代,按產區和工藝劃分,可分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和滇桂黑茶四種。由於原料比較粗老,製造過程中往往要堆積發酵較長時間,所以黑茶的葉片大多呈油黑色或黑褐色,因此才被稱為黑茶。

製作黑茶一般要經過殺青、揉捻、渥堆、乾燥這四步,其中渥堆的程度和時間決定了黑茶質量的好壞。

黑茶中的普洱茶原料來自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經過發酵加工製成散茶和緊壓茶兩種,其中,熟普洱茶湯色紅濃明亮,香氣獨特陳香,滋味醇厚回甘。

茶的傳播——從走向世界

據歷史記載,公元5世紀,土耳其商人來到華北和內蒙古交界處,以物換物,換走的絲綢和茶葉。於是茶葉經由路上絲綢之路,穿越河西走廊,經新疆傳入中亞、西亞的阿富汗、伊朗等國。后又傳入羅馬,開茶葉外銷的先河。

約在五六世紀,飲茶習俗隨著佛教的東傳而傳入朝鮮。不久,朝鮮派往的使者又從帶回茶子,在朝鮮種植。朝鮮的飲茶習俗不僅與相似,而且制的茶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的「雀舌茶」、「團茶」,自宋代傳入朝鮮,逐漸形成舉辦婚禮時以茶饋贈的習俗。

榮西禪師畫像

傳入日本的茶葉,是由留唐學問僧帶去的。但是,當時飲茶的習慣只在留唐學問僧中流行,並沒有普及到日本百姓。1168年,日本榮西禪師到浙江天台山萬年寺學佛。回國時,榮西帶走了大量茶子,種植在日本的脊振山和寧治山一帶並著有《吃茶養生記》2卷,宣傳飲茶的好處。於是,飲茶之俗得以在日本民間流傳開來。

15世紀初,鄭和率領的下西洋船隊帶著優良的茶子途經暹羅(今泰國),分配給 農民栽種推廣,使飲茶之風傳遍 暹羅及中南半島其他國家。

泰國冰茶

1681年,茶葉傳入印度尼西亞。接著,印尼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技術人員傑奇遜從1828年至1833年的六年內,先後六次來學習制茶技術,1567年,的飲茶習俗由兩位哥薩克人伊萬·彼得洛夫和布納什·亞里舍夫傳入俄國。1618年,的茶葉從西北陸路傳入俄國。1833年,俄國派員來購買茶子、茶苗,回國后開闢茶園。

印式紅茶

1559年,因為歐洲學者在書中介紹茶樹:「大秦國(指)有一種植物······可去身熱、頭痛,為珍貴飲料。」這條消息引起了歐洲商人的注意,掀起了尋求茶葉的熱潮。1610年,荷蘭人的遠洋船隊經由爪哇來到澳門,把的茶葉轉運到歐洲,引起歐洲大陸國家的重視,認為茶是「靈草」,「能治百病之葯」。從此歐洲商人相繼來購買茶葉,運銷歐洲。

俄式飲茶

葡萄牙殖民者為發展殖民地農業,曾於1810年至1812年從引進茶樹,並從澳門招來一批華工,經由—菲律賓—拉丁美洲海上航路,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近郊,傳授種茶技術。後來巴西、墨西哥乃至南美洲各地都廣種茶樹,生產茶葉。

歐式下午茶

茶葉在17世紀中期開始輸入英國。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交易資料,1644年開始有茶的記載。茶從那時起進入倫敦的咖啡館。其後,英國人的生活、文化、社會無不受到茶得深刻的影響。併產生茶娘、下午茶、茶館、茶舞等多種與茶有關的傳統。

極負盛名的斯里蘭卡紅茶

1788年,茶傳入印度。1867年,茶傳入斯里蘭卡。氣候和土壤適宜茶樹生長的印度和斯里蘭卡,大力發展茶業,成為享有盛譽的茶葉大國。

由於茶文化的傳入,上述國家和地區都得以飲茶成風。這些國家的茶樹、茶葉、茶具、茶藝、茶俗等茶文化,都無不受到茶文化的影響。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完整紀錄片《茶》。高品質優秀紀錄片盡在《影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