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金融》|中曾宏:金融科技的影響

導讀:信息技術創新必將對金融服務產生巨大影響,如何處理以FinTech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將是設計21世紀經濟藍圖的關鍵所在

作者|中曾宏「日本銀行副行長,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宋瑩、毛瑞豐編譯」

文章|《金融》2017年第4期

中曾宏(Hiroshi Nakaso)先生1978年4月畢業於東京大學,隨即加入日本銀行,先後在支付結算、金融市場、國際業務等部門工作。2010~2013年任行長助理。2013年3月任日本銀行副行長,任期至2018年3月。目前分管政策委員會秘書處、金融體系與銀行審查部、支付結算部、業務部、信息系統服務部、人事與公司事務部及行政部。

金融科技的技術背景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將如何改變金融和經濟的未來也讓人深思。

與製造業相比,金融業的歷史更加悠久,一些銀行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貨幣」和「分戶賬」等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比製造業的基礎技術(如汽車)更加古老。人們預期信息技術創新或將對金融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兩者間相互聯繫的原因在於:一是金融服務業可被視為「信息產業」,支付結算、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均以大規模的信息處理為基礎;二是區塊鏈和分散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等新型信息技術將顯著影響「貨幣」和「分類賬」,而後兩者正是金融活動中最基本的基礎設施。

金融科技(FinTech)的技術創新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2008年伴隨「比特幣」概念應運而生的區塊鏈和分散式賬本技術;第二類包括人工智慧(AI)和大數據分析,它們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快速提升而不斷演變;第三類技術創新則包括手機和智能手機,它們使得人們更加便利地獲得金融服務。事實上,2007年蘋果手機的橫空出世引發了通過各種新設備獲取金融服務的浪潮,並改變了金融業的傳統運營模式。這些新技術的商業應用程度各不相同,始於2008年的區塊鏈和DLT雖然一直被視為FinTech的標誌性技術而備受關注,但將其有效付諸實踐卻仍處於試驗階段。相反,在通過智能手機和應用程序來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方面,金融公司的競爭業已進入白熱化。

FinTech對金融服務業的影響

金融服務業拆分與重組

首先必須明確,FinTech能夠「拆分」和「重組」現有的金融服務。多數商業銀行吸收存款、支付清算及發放貸款,而伴隨著期限轉換而來的「部分儲備」則是銀行發生擠提事件的起因,有時甚至引發金融危機,所以中央銀行的一個重要職能是作為銀行的「最後貸款人」。與此相對,非銀行金融科技公司並不吸納存款,有些僅提供支付服務,而其他提供諸如P2P借貸等資金中介服務的公司也無需動用自己的資產負債。許多金融科技公司正努力將金融服務與其他電子商務、共享經濟和大數據分析相結合,從而實現範圍經濟,以提供新的附加值。

金融服務全球化

FinTech能夠通過提升「金融包容性」來促進基礎金融服務的「全球化」。不僅在發達經濟體,即使在金融服務尚未完全普及的發展家和新興經濟體,手機和智能手機的持有量正在快速攀升。通過這些新型工具,FinTech開創了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可能性。

金融服務個性化

手機和智能手機具有個性化工具的特點,而FinTech運用大數據來分析私人客戶,促進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通過將這些新工具與分析方法相結合,FinTech可幫助金融業更便捷地提供定製化服務。此外,FinTech的新技術也可動態定製,不斷拓展金融服務的前沿。例如,當投保人購買了保單后,他可能無意再採取足夠謹慎的防護措施。對於道德風險這一保險業的固有問題,區塊鏈技術有望構造適用於各種目的的「智能合同」,如根據每個投保人的駕駛行為不斷調整保險費。新型信息技術創造出的「智能合同」有助於防範道德風險。

金融服務虛擬化

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物理基礎設施(如建築物、分支機構和ATM)不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先決條件,這種商業模式的變化與「神奇寶貝GO」熱潮比較類似。曾幾何時,在發布遊戲軟體之前,遊戲公司主要著眼於必要硬體的推廣,而「神奇寶貝GO」這款遊戲之所以能夠突然在世界各地流行開來,原因就在於人們只需將該應用程序下載到自己的智能手機上即可。從技術層面上看,人們完全可以建立一個不具備有形基礎設施的「虛擬銀行」,通過互聯網、智能手機、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分散式賬本技術來提供金融服務、作出投資決策和管理風險。

新問題

雖然FinTech有很多好處,但同時它也帶來了支付、結算和金融穩定等方面的諸多新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考慮FinTech是否以及如何改變結算和其他金融服務的結構。在2009年匹茲堡峰會上,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約定所有標準化場外衍生品合同應通過中央交易對手(CCP)來進行清算。但隨著DLT等新技術的引入,這些「非集中化為導向」的技術將如何影響集中化記賬的「層級式」結算結構呢?

其次,監管機構通過資產負債表獲得金融機構的大量信息,許多監管框架(如資本需求、槓桿率和流動性標準)對這些資產負債表加以約束,以實現並維護金融穩定。對於非銀行類P2P借貸公司,監管部門不僅很難從其資產負債表中獲得關於此類金融中介的充足信息,對這些機構資產負債表施加限制可能也無法有效地影響它們的P2P貸款活動。因此,金融當局需要考慮如何獲得維持金融穩定的必要信息。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信息技術的創新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新的網路威脅。通過開放網關(如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金融網路正變得越來越便利。為確保支付、結算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採取適當措施打擊網路威脅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FinTech對經濟的影響

很顯然,金融是人類的偉大創舉。人類在金融活動中通過將非常複雜的信息處理系統相互聚合,可以連續不斷地將有限資源配置到更具潛力的生產領域。這反過來也成為人類建設經濟社會的一種驅動力。信息技術及FinTech方面的創新提升了金融的效率,並將最終有助於經濟發展。

FinTech助推的「普惠金融」也清楚地說明了金融和經濟之間的正向反饋。發展家居民通過FinTech獲得金融服務,並得以拓展如電子商務和電子學習方面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目前正受到支付服務有限獲取的制約。從這個角度看,FinTech將有助於經濟發展。但對於那些基本金融服務已經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而言,很難通過現行經濟統計數據來量化FinTech對於經濟的影響度。例如,如果銀行在降低維護其分支機構運營成本的同時,通過下載免費應用程序到每個客戶的智能手機來改善服務,那麼現有統計數據可能無法精準反映這種經濟影響(即固定投資的減少和免費程序的改進)。此外,如果FinTech刺激了共享型經濟的發展,如何在經濟統計中反映隨之而來的閑置資產(如個別房屋中的空置房間和停放在前院的汽車)的使用率增長,將是另一個有趣的問題。這些例子也為經濟統計數據如何衡量信息技術創新帶來的福利增長帶來了新的挑戰。

此外,如果說通過互聯網、智能手機以及DLT的業務應用,FinTech推動了經濟交易量的增長,那麼有效識別出所發生的交易及保存相關賬頁的物理「位置」可能變得越來越難,從而涉及監管和稅收等各種實際問題。

中央銀行與FinTech

信息與信任

世界上大多數中央銀行是在現代民族國家建立后產生的,其主要負債業務是主權貨幣發行。歷史事實表明,中央銀行的內在本質是「中心記賬員」。對於中央銀行這種「中心化」屬性,人們感興趣的是新型「去中心化為導向」的技術(如區塊鏈和DLT)將如何影響貨幣和中央銀行業的未來,具體問題在於:如果類似比特幣的虛擬貨幣達到顯著的流通量時,將會發生什麼?

事實上,如果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被廣泛地直接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必然會影響到貨幣政策。國際間的共識都認為虛擬貨幣目前不太可能超越主權貨幣。這個問題與信任密切相關,而信任是所有金融活動中都不可或缺的。無需贅言,金融通過聯繫多個實體(如付款人和收款人、貸款人和借款人)創造附加值,而金融活動一直都必須依賴於這些實體間的信任。

任何資產若作為貨幣被廣泛使用和接受,那麼它必須獲得足夠的信任。比特幣試圖從零開始創建「信任鏈」,但這卻需要花費大量的電力成本,用於驗證「挖礦」交易和管理加密密鑰。因此,如果我們已經有一個足夠信任的實體,那麼使得該實體作為單一發行人發行貨幣將是合理且有效的。正是出於這種經濟理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以集中的方式發行主權貨幣,即使它們在金融史上也屬於後來者。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框架的共存

雖然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但相互間的信任可以顯著增強信息處理的效率。一旦失去信任,我們必須隨身攜帶並管理數百萬的密鑰,這將使得生活舉步維艱。

信任使得信息處理過程更加進步和有效。通過管理分戶賬獲得對支付工具和信息的信任,金融也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假設金融活動中缺少了信任,處理信息的效率將受到嚴重破壞,並造成金融市場和經濟的巨大動蕩。另外,如果必須支付巨大的成本才能維持信任(例如由所有相關實體來嚴密保管並持續監控分戶賬以確保它們不會被更改),那麼經濟和金融活動也將受到實質性阻礙。同樣,如果人們不得不擔心交易結算支付工具的價值波動,有限資源將難以被配置到那些前瞻性活動中。在這方面,法律授權中央銀行必須維護貨幣價值穩定,人們可通過主權貨幣來節省有限資源,避免浪費。

此外,在比特幣交易的實踐中,加密密鑰有時被集中委託給第三方,就像2014年的「Mt.Gox事件」(2010年7月成立於日本東京的Mt.Gox,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商,承擔著超過80%的比特幣交易。2014年2月28日,Mt.Gox因資不抵債申請破產保護)。密鑰被委託給第三方Mt.Gox,希望藉此避免分散型信息處理所附帶的密鑰管理成本,但這種信任卻遭受到第三方不當行為的破壞。當然,問題的根源並非DLT本身,而是類似於金融業中經典的不當行為。如本案所示,非集中化導向的技術本身無法消除金融服務用戶的有限信息處理能力所導致的集中化框架。該事件同時清楚地表明,在任何金融服務業中,不管其應用技術的類型如何,保持信任才至關重要。

實現「可信任的中心化體系」和「去中心化體系」的共存是完全可能和可取的。我們需要努力通過利用現有技術設計出經濟社會最優框架,這些框架應考慮到經濟實體的各種激勵措施以保證人們的信任,而這正是金融活動中不可或缺的。

信息技術和中央銀行業

中央銀行是唯一可以無限制地提供「中央銀行貨幣」的實體。中央銀行貨幣具有「終極性」,人們無需擔心「支付解除」或「發行人的信用風險」。以前,中央銀行一般提供紙幣和銀行票據及紙質分類賬。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央銀行不斷採用新技術,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如實時全額支付系統(RTGS)。如果中央銀行拒絕數字技術,僅提供紙幣作為付款工具,那麼經濟發展將受到嚴重製約。基於這一事實,中央銀行必須適當地採用現有技術來為經濟社會提供最優的核心基礎設施。這意味著中央銀行本身必須緊跟技術創新。

作為最終結算工具,紙幣可以被任何人用在任何時間,但最近有人認為中央銀行應該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來替代紙幣。正是因為人們正逐漸認識到紙幣處理和存儲成本,所以要求中央銀行採用最新的信息技術以滿足經濟的需要。對於發行數字貨幣代替鈔票,日本銀行目前雖還沒有具體計劃,但將盡最大努力深入了解包括區塊鏈和DLT在內的新技術,並將繼續就這些新技術開展研究和分析,尋求運用新技術改進基礎設施的可能性。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業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例如,當技術創新改變了金融結構和金融服務提供商,中央銀行將向誰提供賬戶?中央銀行應該向經濟社會提供何種程度的「終極性」?與結算交易相關的信息將如何處理?這些都值得中央銀行和學術界密切合作,儘可能地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結論

回望人類歷史,技術進步從根本上有助於提高人類福祉、促進經濟發展,即使有時這些技術與戰爭和環境污染等消極方面相關。決策者應最大限度地利用技術進步的益處,同時將消極影響降至最低。信息技術創新將對金融服務產生潛在影響,如何處理以FinTech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將是設計21世紀經濟藍圖的關鍵所在。(本文系中曾宏先生在日本銀行—東京大學「金融科技和貨幣的未來」研討會上的演講)(責任編輯張林)

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歡迎轉發朋友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