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知書|我把父母送進了養老院——《讀者》新刊賞析

《讀者》2017年第13期插圖

圖/喻梁

當父母到瞭望九之年

文/朱玲

安排父母入住燕郊的養護中心,並非僅僅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其中充滿了多種因素的權衡和家庭社會倫理的衝突:

第一,母親從來視去養老院為畏途,乍一聽我和妹妹的建議就大哭起來:「我生了你們,為你們做這做那,你們卻不要我了!」還是父親一番勸說,才阻止了母親繼續把我們推向道德泥坑。

第二,父親對養老機構的心理價位底線,就是他和母親每月各4000元的退休金。就醫療照料經費而言,他們倆每人每月領取60元門診費,只有大病住院,才可報銷部分費用。因此,父親頻頻強調量入為出,不願購買專業照料服務。3月17日,我陪父親去銀行查看他們的賬戶:活期存款大致足以繳納養護中心的押金,固定存款共計40多萬元。我便勸他:「如果養護中心不漲價,你們倆每年除了養老金,大約需補10萬元。4年後您和媽都過了90歲,我們姐弟仨分攤資金缺口,我擔大頭,可以嗎?」父親苦笑:「那時我的生命也該走到盡頭了!」

第三,脫離家庭帶來的孤獨感。入住養護中心那天,父母在弟弟跟前哭了一場。我到家就給父親發簡訊,請求他和母親觀察鄰居的生活狀態,安心享受專業照料服務。對此,課題組有位同事評論:「總有割捨不了的感情,人生自古傷別離。」父親也簡訊回復:「慢慢適應吧。我哭是因為你們要走了,心裡感到一陣凄涼。」

……

當父母進入耄耋之年,生活無法自理,要不要把他們送進養老院?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讀者》新刊中《當父母到瞭望九之年》一文的作者朱玲細膩地描述了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和將父母送進養老院的前因後果。在這之前的幾十年裡,父母和三個子女一起度過了一段其樂融融的家庭時光。然而,在2015年冬天,老友的相繼去世、母親的阿爾茲海默症新添了躁狂癥狀、父母的靜脈曲張引發小腿潰瘍,久治不愈。父母的身心健康急需專業人員護理,然而子女們已經年近花甲……這些因素促使作者將父母送進養老院。

起初,父母對這一決定很排斥,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的態度是否有所改變?養老院的設施和費用如何?這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一些參考和啟發。要不要將父母送進養老院?歡迎在文末暢所欲言,我們將選出3名幸運讀者,贈送2017年第13期《讀者》一本。

《讀者》2017年第13期插圖

圖/李晨

《誰道人生無再少》是新刊中另一篇動人的文章,作者章詒和用平和沖淡的語言記敘了她的老友白先勇。從這位白家小少爺的出生,一直寫到他80歲壽辰。年少時的白先勇一心想參與修建三峽大壩,那時,他是水利系的高材生。後來他棄理從文,開始以寫作為生。他的文字如同他的氣質一般敏感、多思、內斂、富於想象。除此之外,章詒和還勾勒了一個生活中的白先勇,他安詳、從容又充滿情趣。似乎一直徜徉在青春里。

《讀者》2017年第13期插圖

圖/王青

除了以上兩篇文章之外,本期《讀者》還有諸多亮點。畢飛宇的《彩虹》中一對空巢老人平靜又寂寞地度過晚年,他們唯一的慰藉就是身在異國的孩子們的來電。和菜頭的《鸚鵡大蔥》說的是一隻名叫「大蔥」的好色鸚鵡,每當它遇見中意的美女,就會從自己身上拔下一根羽毛送她……琦君、張曉風、木心、白先勇、梁文道、普希金等中外名家的作品就像盛夏的綠蔭一樣為人們燥熱的心帶來一絲清涼。

點擊圖片,購買《讀者》新刊

《讀者》2017年第13期 七月上

↓↓↓

現在購買兩本《讀者》(任意兩期),即可包郵!在閱讀最新一期的同時,也不會錯過往期精彩。

《讀者》雜誌: 2017年 第1期-第13期

6元一本,兩本包郵

(點擊圖片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