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銀行大分化,還有誰敢說銀行同質化嚴重?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以前操盤手盯盤時銀行板塊就看一隻個股,因為走勢太一致了。昨天把今年初以來四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農商行的走勢拉出來一看,腦子裡就浮現了分化兩個字,恐怕現在只盯一隻銀行個股來代表銀行板塊是行不通了。

下圖主要是挑了工行、民生、招行和重慶農商行分別代表四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農商行,可以看到大行和股份行的走勢出現分化,股份行之間也出現分化,其中民生的走勢明顯就弱於招行和工行。A股中銀行的「分化」現象也顯而易見。

分化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市場對銀行經營成果和風控差異做出選擇的結果。銀行股中投資者大多是機構和價值投資者,尤為重視基本面,業績和風險差異最終演變至股價分化可以說是必然。

在內生性的業績差異和外在行業去槓桿監管夾擊下,可以預見到未來銀行板塊分化間愈演愈烈。

一、初現分化端倪

將內地A股上市的25家銀行按規模分類為五大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統計的數據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到大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的收入和凈利潤增速依次增加,這個是一直以來的規律。四大行體量巨大,其中之一的工行被戲稱為宇宙行,在大基數的效應下,規模增速一直處於低水平,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則依靠規模小,成長空間大,相對取得較快增速。

然而根據一季度增速數據,明顯分化。

雖然大行的歸屬凈利潤增速仍舊最低,但回升明顯,由2016年同比增長0.24%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1.67%;股份行增速略有下降,由2016年的 4.76%降至一季度4.68%;城農商行的利潤增速則繼續下降,由10.7%降至今年一季度9.04%。

銀行的盈利主要來自存貸業務,資產規模和利差可以說是驅動利潤增長的雙輪。雙輪都出現分化,利潤分化也就不言而喻了。

從各銀行縱向總資產增速數據可以更直觀看到今年一季度的分化,由於銀行資產擴張或會受到季節性影響,所以主要看2016年一季度和2017年一季度數據,大行一季度總資產保持穩健擴張,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則明顯下滑。

凈利息同比增速也產生明顯分化。一季度大行的凈息差保持平穩,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的凈息差則繼續下行。主要原因是大行的存款佔比比較高,負債的成本低,為利差騰挪更多的利潤空間,像以零售著稱的股份行招商銀行,其息差也能達到2.41%。而依靠同業負債的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則對利率上行帶來的成本壓力更為敏感。

今年一季度大行的凈利息收入同比明顯回升,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則繼續下行。

對於銀行股,另一個重點關注的莫過於不良情況。一季度大行、股份行和城農商行的不良率環比基本都出現了下降情況。而仔細看股份行,各個銀行的不良率也是存在一些區別,華夏、中信和浦發銀行不良率繼續上升,而招商銀行則明顯從去年末1.87%下降至一季度的1.76%。

再看關注類和逾期貸款情況,工行、建行、農行、招商、興業和光大的關注和逾期貸款都出現率比率和餘額的「雙降」,而浦發、中行等則是「雙升」。可見在不良的控制方面,各個銀行也是情況各異的。

二、監管加劇分化

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銀行間在營收、利潤增速和息差等方面已經出現分化,或是近期外部金融環境肅清去槓桿是的政策使然。

今年實行MPA考核后股份行的增速就明顯下降,這不是巧合,而是調控政策起作用后的結果。4月一個月銀監會就連發8文要求防控風險,劍指表外業務,在金融監管應會越來越嚴格,按此邏輯,一季度明顯的分化只是開端。

銀行和央行的監管歷程很好的演繹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央媽設置準備金和存貸比,銀行就繞道表外房貸,而MPA就是央媽給下面的銀行設置的一套新的考核方式,聽話的考核分數高就有糖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而不聽話考核分數低的就要挨罰。其中最引市場關注的是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考核範圍,央媽還計劃把同業存單划入同業負債考核。

近些年銀行為了逃避存貸比、追求更多利差等大肆通過表外理財和同業存單等方式募集資金再通過委外投資賺取利差。廣發證券的研究數據顯示,非保本理財也就是表外理財的餘額不斷的增長,2016年表外理財餘額20.18萬億,佔整體理財產品餘額的76.79%。現在金融去槓桿,逐漸將這些渠道納入監管,而通過這種玩法獲利的銀行毫無疑問收到影響就比較大。

2014年127號文劃定了一條同業負債/總負債不能超過1/3的紅線,為了不受這紅線限制就「發明」了同業存單,成為了中小行的擴表工具,而根據太平洋證券數據顯示各個銀行同業負債佔總負債比例:

這次金融去槓桿納入表外理財監管和收縮同業委外,對銀行影響的落腳點還是規模和利差。據報道有些委外開始贖回,預計委外投資的一些債券到期后將不會再續期,規模下來后,那些負債端中同業負債高的銀行受到流動性風險更高,且規模下降后,盈利的能力也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流動性趨緊后銀行間的利率也明顯上升,存款佔比小,同業負債高的將對利率更敏感,息差就受到擠壓,而大行資金充裕,負債中存款佔比高,是銀行間資金拆出方,受到監管的影響小,這恰好印證了上文息差分化現象。

從股價上看,A股和港股中跌得多恰恰也是同業業務佔比較高的興業、民生、浦發、中信等,可見市場也在擔憂監管的力度對這些股份制銀行基本面的衝擊。

三、分化的未來

接下來還有以下兩點值得關註:

1、曾經銀行還因為「嫌貧愛富」看不上房貸的相對較小利差,實體經濟在「L」築底以來,鋼貿、採礦等地雷連續爆發,加上資產荒,銀行都擠著投向安全的房地產按揭貸款,到今時今日銀行和房地產已經可以說是連體嬰兒了。(個人按揭貸款的不良率遠低於其他行業)

根據興業證券的研究的按揭貸款餘額及佔比逐年上升。而2016年居民按揭總貸款增量的比重達到54.76%,可見新增的信貸有一半是投向房地產。

不過2017年3月各地樓市再密集出台調控政策,打出了傳統的「限貸+限購+限價」和新的「限售」組合拳。預計居民住房按揭貸款發放規模後面將會回落,雖然近期有些城市房貸利率回升能彌補部分規模下降影響,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後續銀行的不良是否能持續企穩。因為個人按揭貸款較低的不良率既能增加貸款餘額這個分母,又能降低不良貸款餘額這個分子數量,最終拉低不良率,那麼後續按揭貸款規模下來后,不良率是否能持續轉好,這裡是要打個問號的,不難預見到按揭貸款佔比有差異的銀行的不良也將會分化。

2、網上有個段子:「銀監會揭開銀行風險蓋子,嚇到了自己,又把蓋子蓋上了。」單單三月以來就有很多銀行「飛單」、「蘿蔔章」的消息。比如民生銀行一個支行行長居然能靠假理財騙取30億元,這風控不敢想象。

銀行業也是周期性行業,與宏觀經濟和實體經濟息息相關,目前經濟仍在「L」型築底過程中,過程中也將伴隨著個別偶發性的企業債務危機,而大銀行更能抵抗風險,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則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這也將擴大分化程度。

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液被指大股東挪用30億賬上資金投資房地產,債務危機暴露,股價暴跌,由2.81港元跌至0.25港元,兩個多小時市值蒸發280多億元人民幣,隨後緊急停牌。后爆出輝山乳業的債務危機的債權人涵蓋三大政策性銀行中的兩大銀行,五大大型銀行的四大銀行,幾乎全部股份制銀行,地方性銀行以及農信社都未能倖免,而其中第二大債權人為港股上市的九台農商行,在第二個交易日,股價快速下跌,最後收跌8.7%。

目前更多的還是以單個偶發的性質去看待爆出的新聞,但是可以看到市場對實業風險傳達至銀行的擔憂在日益加劇,也更加敏感。現在有人笑言投資不過山海關,雖然有失偏頗,但是某些地區性行業或確實有內生性原因導致行業性風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同理,該地區性的銀行更是要謹慎迴避。

寫到這裡無意識的聯想到兩年前實行的最高賠付50萬的存款保險制度,或也是一個不錯的補丁。

小結:

一季度各項數據顯示不同規模的銀行間、各個銀行間都出現了分化走勢,而政策監管加劇了這種分化。在目前監管日愈嚴格的環境下,大行反而保持穩健發展,而高槓桿的中小行增速明顯下降,這種分化現象預計將持續下去。

A股很多人買銀行打新門票,如果不小心買了民生、浦發和興業受到監管正面衝擊的股份行,就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而更看重業績的港股自不用更加強調,而在金融去槓桿、樓市密集調控、個別債務危機偶發的現在,在銀行板塊,選擇大行是要比中小行保險的多的,至少在大而不能倒上誰還能拼的過五大行。

【作者簡介】

三個火槍手 | 格隆匯·專欄作者私募行研,專註地產,金融熱衷挖掘被市場忽視的機會,分享價值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