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周一館——福建博物院(高清圖片 博物館標準參照物資料庫必備 歡迎分享、關注)

名稱:福建博物院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湖頭街96西湖公園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00-17:00

建立時間:1933年創立

博物院佔地面積6公頃,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共投資2.7億元,包括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新館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15個展廳,包括7個基本陳列展廳和6個臨時展廳。此外新館還設有貴賓廳、會議室、具備六聲道同聲傳譯且可放映投射電視可容納345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影象廳。福建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和自然標本近17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3萬餘件。

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本陳列完整地展示了福建從遠古到鴉片戰爭以前的發展脈絡,令人從中感悟到歷史深處的文明之光。將福建的歷史從幽黯蒙昧的山洞中開始來,到閩越人駕舟盪歌的古樸歲月,融合了中原移民的智慧與勤勞,步入宋元時期的百業興旺,萬商雲集,成為人文蔚起的「海濱鄒魯」,直至明清時期,鄭和、鄭成功等海上英雄又紛紛在這裡了書寫歷史的輝煌。

意匠天工——福建傳統工藝精品陳列

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在世界工藝文化中獨樹一幟。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歷代不乏能工巧匠,他們秉承了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精髓,又在創作中融入了濃郁地方特色。這裡誕生出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德化瓷塑、木雕等享譽海外的工藝珍品。所陳列的工藝精品強調文化品位,突出名家名作,讓人從中欣賞到藝術帶來的美感。

福建戲曲大觀

戲曲是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名花奇葩,源於唐五代,形成於宋元,明、藝術精湛等特點。以莆仙戲、梨園戲、閩劇、高甲戲、薌劇五大劇種為主體的多種地方戲曲以及木偶戲活躍在八閩大地,並隨著福建移民而傳播到台灣地區和海外各地,影響廣泛。福建博物院舉辦此展覽,旨在通過文物展示、視聽演繹,讓觀眾領略戲曲魅力,並參與到傳統戲曲的保護、傳承、弘揚的行列,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脈。

福建古代外銷瓷

從唐、五代時期福州懷安窯的青瓷,到宋元明清享譽海內外的德化白瓷,福建向世界傳播了精巧的陶瓷工藝和燦爛不朽的文明。這裡是古代瓷器隨著如雲的帆檣,航銷海外的重要起錨之地;這裡薈萃了難得一見的外銷瓷器品種,藏品有些來自早已荒廢、沒入塵土的古代著名窯址,有些來自沉睡千年的海底沉船。

書畫精品陳列

本陳列位於積翠園藝術館,展出了自唐宋以來山水、人物、花鳥及篆、隸、楷、行、草等繪畫書法作品,其中不乏彌足珍貴的稀世精品,展覽以幽靜的氛圍展示了歷代大師的曠世手筆。

199312日落成的福建積翠園藝術館,位於西湖公園與左海公園之間的福建博物院內,是以收藏、陳列、研究陳英、金嵐夫婦捐獻的歷代珍貴書畫為主,兼事古今書畫的鑒定、徵集、保護、修復、研究、交流、展覽等工作,並廣泛聯繫美術家、收藏家的藝術館。該館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設有現代化的展示空間和先進的書畫專業展櫥,可舉辦書畫聯展、個展、專題展以及學術研討、報告等活動。該館還設有積翠園藝術基金管委會,用以獎掖後學,擴大收藏,促進地方文博與教育事業的發展。

自然館基本陳列

具有土樓式風格的自然館建築,在視覺上就給人以獨特的享受。這裡彙集了《恐龍世界》《動物萬象》二個陳列,從中生代昂首長嘯的「大麥克」——恐龍,到現今繽紛於天地間的各類生靈,一一展示於眼前,其中不乏一些瀕危物種,更激發了人們關注自然,保護地球生態的意識。這裡是最受青少年觀眾歡迎的參觀場所,也是激發他們想象力、增長知識的最好課堂。

臨時展覽

福建博物院建院以來先後舉辦了一系列的陳列展覽,重大的展覽有:《撒哈拉的問候——非洲雕刻文物藝術展》《雪域梵音高原寶藏——西藏羅布林卡文物精品展》《印象諾曼底》《古代體育文物展》《第十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獲獎作品展》《綠葉對根的情意展覽》《新舊之交的》。

其中,《綠葉對根的情意》華僑華人奉獻展展覽是國家文物局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項目徵集,福建博物院策劃申報,經過評選最終入選為13個展覽項目之一。該展共分為「移居海外開枝散葉」、「赤子之心鐵血報國」、「情系故土共圓夢想」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過展示閩籍華人華僑在海外建立社團組織的證書、在海外創辦的華文書籍、刊物等,講述他們背井離鄉,在海外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從漂泊者變為定居者的歷程;第二部分主要講述革命戰爭年代,海外華人華僑通過捐款捐物,以及成立各種抗日救國團體,投入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事業中;第三部分主要展示新成立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華僑情系故土,造福桑梓的故事。

典藏精品

陶瓷器

宋建陽窯黑釉醬斑碗

宋代(960-1279年)

6、口徑12.4、足徑3.9厘米

建陽市水吉大路後門窯出土

建窯珍品。內壁黑釉間有放射狀醬褐色羽狀斑紋,俗稱「鷓鴣斑」,外壁黑釉有醬褐斑。

建窯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盛產黑釉瓷而聞名,產品以盞、碗、盤、碟為主。因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俗稱「兔毫盞」。釉色豐富,變化無窮,其中尤以「油滴」、「曜變」最為名貴。有的器底,刻有「供御」、「進盞」等字樣,為貢瓷。建窯黑瓷不僅列為貢品,還與茶葉一道遠銷朝鮮和日本,日本稱之為「兔毫天目」,至今被視為珍寶收藏。

波斯孔雀綠釉陶瓶

唐(618-907年)

74.5、口徑15、腹徑42、底徑17厘米。

福州五代閩國劉華墓出土

斂口,豐肩,長腹漸收,平底而沿外突。頸肩間附四個環耳。肩腹部堆塑四道粗繩狀紋。陶胎質較疏鬆,呈橙紅色。通體施藍綠釉,釉色晶瑩。該器為波斯類型陶瓶,由海上絲綢之路傳入。

清德化窯達摩立像

43.1、身寬12.4、底座寬14.6

頭光禿,凸額大耳,虯髯,瞪目微下視,雙眉緊鎖,面容莊嚴,流露出緘默沉思的表情,身披帳,袒胸,兩手交叉於腹前,阭帳內,赤足立於浪座上,衣袂隨風飄動,宛如乘風渡海。通體施泛青白釉,渾厚瑩潤,體厚重,內空,施半釉,座底露胎,胎潔白細膩。

明德化窯媽祖坐像

19.1、底徑長13.9、底徑寬5.9

媽祖頭戴方形平頂冠,身穿冕服,肩披幃,雙手藏袖於胸前,正襟端坐。其左右側分立千里眼和順風耳,皆光頭,著短衣短褲,扎對襟方巾,千里眼左手上舉至額,注目遠視,順風耳右手掩耳,作傾訴狀,形象極其生動傳神,胎質潔白,釉色乳白滋潤,微微泛青。是德化窯迄今為止唯一的,也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明代白瓷媽祖坐像之一。

明德化窯十八手准提坐像

通高27、通寬14.6

頭戴寶冠,結髮辮下垂至肩,圓臉、大耳、面容端莊豐盈,上身赤裸,胸掛珠串,腕戴鐲,兩手收胸前,合掌作「馬頭印」,神情慈祥,身兩側對稱伸展八臂,手中各執一「雜寶」。著長裙,腰飾玉帶,飄帶兩頭自肩上分開,穿過玉帶飄動於大腿兩側,結跏趺坐,於蓮花柱上,柱立於浪座中心,左右二龍張牙舞爪,昂首相對,騰躍於洶湧的波濤之中,龍背各立一人,戴冠著施,拱手執笏作朝奉狀。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23、口徑13.7、足徑9.4厘米

喇叭口,長頸,微鼓腹,高圈足外撇。腹上下各飾二圈凸弦紋,腹中印暗花襯蓮紋。底露白胎,釉色牙黃。

南宋龍泉窯貼牡丹花三足爐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8.7、口徑13、腹圍39.3、底徑5.5厘米

泉州西郊潘山糖廠宋墓出土

稍斂口,寬唇直腹,平底外凸出矮小圈足,底附三蹄足,腹部貼三組唐草花卉。釉呈碧綠,溫潤如碧玉。花卉上的釉面有裂紋,足露胎

宋青釉鷹嘴執壺

北宋(公元960~1127年)

28.7、口徑4.5、底徑8厘米

順昌縣九龍山宋墓出土

喇叭口,竹節形長頸,溜肩圓鼓腹,矮圈足,長流,頸部鷹首與把相連。器表施青黃釉,圈足及底露胎。

南朝青釉水波紋八系罐

南朝(公元420~589年)

14.1、口徑12.3、腹圍60.9、底徑10.2厘米

福州東郊岳峰山南朝墓出土

大口,矮頸,鼓腹,平底。肩飾三道弦紋和雙線連弧紋,並附弧形耳四對。施青釉,滋潤光澤,呈冰裂狀,底露灰白胎,質細。

明中期景德鎮窯青花花卉雜寶紋碗

20069月福建博物院接收平潭縣公安局移交的一大批瓷器,這批瓷器出自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大練島海域,這批瓷器大部分是青花瓷,還有少量的單色釉器、五彩器等。此碗便是其中之一,口徑18.5,足徑7,高7.3厘米。敞口、斜弧腹較深、圈足外削內斜、外底中心乳釘狀凸起足底刮釉露胎。碗內壁沿飾青花寬頻紋,內底青花雙圈弦紋內飾花卉紋,碗外壁飾青花纏枝花卉紋、雜寶、捲雲紋。器身開冰裂紋。發表於福建文博》2008年第1期。

原始瓷尊

瓷器是古越先民的一項重大發明,也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瓷器的優點是原料豐富、造價低廉、堅固耐用、清潔美觀,故一經出現,其取代金屬、漆木及陶器的趨勢即不可逆轉。

商周時期大量生產的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世界上惟有擁有這段輝煌的歷程。

這件原始瓷尊出自光澤崇仁池湖商周墓中,年代為商末周初,是福建最早的原始瓷器。

明德化窯堆貼梅鹿高足杯

明(公元13681644年)

口徑13.9×10.3、底徑4.4×4、高7.5厘米、敞口外撇。口沿有十二個不規則的蓮弧瓣,腹作柱狀,形如橢圓形喇叭。外壁堆貼山石、松梅、龍鹿等紋樣。通體施乳白釉,釉純潤柔和光亮,淺圈足,足底露胎,胎潔白細膩。

德化窯醬地青花關羽坐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底座寬9.5、高20厘米。關羽頭戴璞頭,身著戰袍,腹飾玉帶,挺胸披甲,足蹬氈靴,兩手交叉於右腹下。神態莊嚴肅穆。通體施醬釉。綴飾白地青花雲龍紋。像內中空無釉,頭部接裝座背,足底露胎,胎潔白細膩,面部有嵌須孔。

影青釉蓮花尊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口徑10.1、底徑8、高13.7厘米。沙縣大洛官昌村出土,七瓣花口,沿外撇,腹壁斜直,底外壁飾仰蓮。扁圓形短把,座飾雙層覆蓮呈七角形外撇。釉色青白,胎質潔白細膩。

閩國劉華墓戴璞頭俯身俑

後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

49厘米福州市新店劉華墓出土穿圓窄袖左襟外衣,下擺兩側開衩。束帶,外衣前面掀起,折於腰帶上,露內短衣、褲及圓頭鞋。身前俯,左手彎於胸前作握拳狀,右手扶腰帶,作待命奔走狀。泥質灰陶。

青白釉堆貼蟠龍皈依瓶

口徑6、底徑7.5、高35.5厘米

邵武市接龍頭宋墓出土盂形口,長頸、斜肩、弧腹,圈足外撇。塔形蓋,蓋頂飾飛鳥形鈕,蓋沿附五個渦形堆飾。頸肩部飾兩圈附加堆紋,並堆貼蟠龍和火焰紋。施淡青黃釉,底露胎。

青釉雙管插器

南朝(公元420589年)

14.6厘米

福州市洪山橋老鼠山南朝墓出土

蟾形座,蟾四腳著地,作爬卧狀,眼圓鼓,身上布滿細圈紋。蟾背上騎一個高鼻人,其左右各抱一個人,三人的頭上共頂一塊平板,板上豎兩個並列的圓形插管。人貌似胡人,著交領衫系腰帶。施青釉,底露灰胎。

德化窯五彩雲龍紋盤

清(公元16441911年)

口徑25.1、高2.9厘米

敞口,外折沿,淺腹,平底,圈足。釉色白中泛青。盤心飾紅綠彩蟠龍雲水紋,外繪雙圈。雲、龍紋為棗皮和桔紅色,水波紋為青綠色

德化窯堆貼梅花雙耳三足爐

明(公元13681644年)

口徑8.4、高9厘米

敞口、平沿外折,上立扁方形雙耳,弧腹,圜底,下接三象足。外壁對稱各貼一折枝梅花,通體施象牙白釉,外底露肉紅色白胎。

影青釉執壺

口徑5.2、底徑4.6、高10.3厘米

建寧縣水南出土

喇叭口,細長頸,瓜棱形腹,圈足外撇。長流,扁平高把,帶蓋。蓋面飾纏枝花鈕,蓋緣和把附管狀系。頸和腹部旋凹凸旋紋。細白胎,影青釉。

東張窯黑釉盞

口徑13、底徑4.1、高13厘米

福清市東張石坑窯址出土

束口,內沿下有一道凹槽,深斜腹,碗心下塌呈凹底。矮圈足,足心有小乳狀突起。青黑釉,釉下有青灰色毫斑,口沿鐵鏽色。外壁近底露灰褐色粗胎。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口徑7.5、腹徑10.4、底徑8.3、高27厘米

斂口,直頸,平肩,長方形腹,平底,矮圈足。每側腹中部有二道直棱,稜線兩側橫排15道凸棱。底露灰白胎,胎質厚實堅緻。器壁內外施青釉,細開片,並有細密的小棕眼。

彩繪陶簋

新石器時代曇石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

外口徑21.1、底徑12、唇寬2.3、高9.7厘米

閩侯縣曇石山遺址出土

敞口、平沿,唇外折,深腹,平底,喇叭形圈足。淺黃色泥質陶。沿面飾紅彩。腹外壁拍印網格紋,折腹處一周附加堆紋。

建窯黑釉盞

口徑12.8、底徑4.2、高6.4厘米

建陽市水吉營長乾窯址出土

敞口束沿,內沿下有一道凸邊,斜腹,矮圈足,足心微內凹,釉氧化,內壁上部呈鐵紅色,下部深褐色,外壁近底露粗褐色胎

青釉博山爐

南朝(公元420589年)

底徑10.3、高22、口徑7.1厘米

閩侯縣南嶼官山南朝墓出土

蓋頂雕塑一人頭,頭頂三尖角,頭頂以下雕塑蓮花瓣,三層蓮瓣以下作焰突、火星狀,並刻畫蓮花四朵。爐盤如托盤,平底,底內挖一圓孔。青釉,底露灰白胎。

青釉羊形插器

西晉(公元265-316年)

17、寬11.5、高12.5厘米

閩侯縣關口工程出土

羊形,跪姿,翹首正視。背上開一管狀圓口,兩側各飾2個角狀飾。羊身中空,羊四足為燭台底足。青釉略泛灰。身飾三粗細弦紋。

「萬歲」瓦當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武夷山市城村漢城遺址出土

圓形,三角緣,緣內飾一圈凸旋紋。當心浮印一圓泡,泡兩側印篆體陽文「萬歲」兩字。字上部附飾文樹紋。泥質淺黃陶。

瓦當是復於房檐端的瓦頭。班固在《西都賦》中云:「裁金碧以飾璫(當)」。秦漢瓦當的裝飾圖案豐富多彩,或繪生動的動、植物圖畫,或繪抽象的雲紋、幾何紋圖案,或以象徵吉祥如意的語言文字為裝飾。其目的是為了裝飾建築物,起到壯麗、威嚴的藝術效果。秦漢時期的瓦當一般用於較大型的宮殿閣宇之上,使之顯得堂皇壯觀。而一般的民居是難以擁有此物的。「秦磚漢瓦」是人們對古代秦漢時期磚瓦的譽稱。秦漢磚瓦不僅在,而且在世界建築史和工藝美術史上,都閃耀著不可磨滅的藝術光芒。其中瓦當裝飾尤其突出。

此瓦當上有陽文「萬歲」二字,足見瓦當的主人身份之尊貴,應為獨霸一方的閩越王所有。

印紋硬陶把杯

商代晚期黃土侖文化(約公元前1300年)

口徑10.6、高11.6厘米

閩侯縣黃土侖遺址出土

筒形。斂口,微鼓腹,圓凹底座,座沿出棱。近底部有脊棱一周,器身刻劃雙線錐點、連回紋,夔龍狀把連介面沿與腹部。

黃土侖遺址,位於閩侯縣鴻尾鄉石佛頭村鴻尾中學校園內,是一處較典型的青銅時代遺址,是相當於商周時期福建地區的土著文化,是一處受到中原商文化影響而又獨具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化遺存。經C14測定,確證它距今3250年左右。

黃土侖陶器的裝飾工藝多樣,應用拍印、刻劃、錐刺、堆塑四種方法。成型工藝以輪製為主。在諸多出土的陶器中,仿青銅禮器造型和裝飾佔據較大的比重。這件把杯應為祭祀所用的禮器。杯身刻劃雙線錐點紋、連回紋,而杯把造型則甚為奇特,如夔龍躍躍欲試,極富動感。此杯工藝精細,製作精美,造型奇特,為福建地區早期印紋硬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玉石器

民國林清卿刻夜宴桃李園掘性高山扁方章材

4.9、長4.8、寬2.8

質純通靈,內里隱現蘿蔔紋,色杏仁黃,明潔瑩潤,因材施藝,巧刻薄意夜宴桃李園,圖中人物歡宴興緻,杯盤狼藉,偃仰生態,以及那多層次的園林景緻清晰優美。

民國林清卿刻巧色薄意花卉田黃方章材

3.9、長2、寬1.9

外層呈灰白色,而內里呈枇杷黃,俗稱銀裹金,石質瑩潤純美,章式依石形製成,不規則方章材,外層白皮依形巧刻薄意花卉,紋樣清晰秀麗。

民國林清卿刻山水人物水晶凍天然扁章材

4.4、底面邊長1.1

「水晶凍」,又名晶玉,質晶瑩潤潔,內里呈現棉狀細紋,色凍白純美,依天然石質巧刻山水和漁民生活圖景,景緻深遠,層次多變,生動寫實宛如一幅美麗的漁鄉山水畫。(畫面部分山、樹、人物的造型尚未完工)。

林清卿(18761948年),福州西郊鳳尾鄉人。初學畫,繼而攻印石,師從壽山石雕「西門派」高手陳可應學習「薄意」雕刻,以畫法行之,自出新意,尤其相度石之紋理及裂痕,因材施藝,巧掩瑕疵,配以花卉、山水,工巧天成,譽稱「西門清」。

清刻鷺鷥蓮花鈕坑頭凍橢形章

6.8

橢圓形章,暗紅色,質晶瑩潤純,色淡雅,雕刻鷺鷥,蓮花等,形象生動。石質瑩潤,色呈涼草凍,內有環圈。鈕刻鯉魚戲水,紋樣清晰生動。印文篆刻「石山農」三字。

北宋壽山石雕虎

7.5、長11、寬4.7

石雕虎,青色,虎呈卧式,頭右側雙目圓睜,兩前爪盤迭,虎身數道雙線紋裝飾虎毛,尾巴右向前彎曲貼於右後爪邊。

石砍砸器

砍砸器最早發現於250萬年前左右的非洲奧都維峽谷,其使用技術被命名為奧都維技術,也是石器工業的第一種模式。砍砸器是人類最初開始使用的石器,陪伴人類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尤其是在,其製造與使用貫穿於整箇舊石器時代。實驗證明砍砸器多應用於砍伐樹木、修制竹木器,也可以用來肢解大型動物等。

這個砍砸器是三明萬壽岩遺址靈峰洞地點所發現,用礫石打制而成,其製造和使用年代約距今約20萬年前。

壽山石馬俑

11厘米福州市新店貓頭山宋墓出土青灰色。蹲坐狀。馬作俯首、豎耳、張目思考狀。

商石璋

商(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

27.3、寬5.8厘米

漳浦縣出土青綠色。體扁平,形如長刀,刀殘。援部較長,兩邊微內凹呈弧形,牙呈鋸齒形,牙端為斜角,內殘。牙和內部各有一圓孔。

秋海棠美醉樓扁方章

現代 林清卿(公元18761948年)

0.9、寬3.4、高5.3厘米

壽山石寮石。底面扁方形,質細明凈,色黃如蒸栗,瑩潤純美。一面刻薄意秋海棠,一面刻楷書「古寮瑩澈不及都成。此獨黃入蒸栗,兼得追師名和林清卿為作薄意花卉。清卿為我邑三百年來第一手。其所作又以秋海棠為擅長,可寶也。乙未秋味雪並記」。末又刻「冷凝籍藏石」。印文篆刻「吳元書畫記」。林清卿,福州壽山石雕「西門派」傑出藝人,其雕刻的壽山「薄意」運用畫理於石面,以刀代筆,以畫寄情,清新絕倫。獨樹一幟,為文苑藝林人人爭藏。

白玉仙鶴銜桃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底徑7、高20厘米

顏色白里透青。此器以巧色手法,表現一隻仙鶴口銜一株桃子,曲頸蹲立於岩石之上,底座松枝盤繞,造型穩健,意蘊深厚。

白芙蓉石羅漢坐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11.3厘米

羅漢為目字臉,頭刻發紋,大耳,短須,神情寧靜慈祥。肩披帔,身著通肩長衫,背飾纏枝牡丹,兩袖邊沿飾折枝牡丹和朵雲等。袒胸,雙手靠右膝,捧一桃,右腿屈立,左腿內屈貼地,坐於石座上。座邊鏤孔。石質清澈滋潤,白中泛黃。

壽山石人首魚身俑

9.5厘米

連江縣農械廠宋墓出土

青灰色。俑作人首魚身,背負大山,雙手相交,正面俯卧狀。

壽山石龍俑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10、高5厘米

福州市西門宋墓出土

青灰色。龍作上唇捲起、舉頭張目、昂首蹲伏狀

壽山石拱手女傭

16厘米

福州市新店貓頭山宋墓出土

青灰色。女俑作拱手立姿。目字臉,頭著長發,兩側梳髮髻,注目前視。身著窄袖長袍,雙手掩於袖內

壽山石豬

南朝(公元420589年)

5.5、寬1.8、高1.5厘米

福州市倉山樂群路南朝墓出土

一對,灰色。豬作正面匍匐狀,雙眼前視、四足前伸。翹嘴豎耳,形象逼真。

蘇州工刻白玉如意

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

通長26.5厘米

白玉,顏色白中泛青,質地瑩潤。頭部作菱形,正面上刻石榴、佛手、壽桃、蝙蝠;柄端正面刻一蝙蝠啣菊,並有二系帶小孔。

白玉老萊子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底徑9x5、高14厘米

白中泛青,局部鐵鏽色,滋潤細膩。老萊子頭上盤結,身著長袍,腳上穿靴,頸上掛巾,右手扶桶,左手搖撥浪鼓,老髯長須,面帶微笑,躬背而坐,邢態慈祥可敬。

碧玉青芝岫影山子

清乾隆辛末年(公元1751年)

39.3、寬13.5、高16.5厘米

山形,層巒疊嶂,山石嶙峋,岩穴密布,聲勢磅礴。一面正中上刻「青芝岫」三字,下刻詩文一篇,末署「青芝岫影乾隆辛末閏五月之吉御制並書」。另一面分刻有蔣溥、劉流勲、汪由敦、錢陳群的詩文題句。字體皆楷書描金。

蛙形石硯

南宋紹興丁丑七年(公元1157年)

13.7、寬8.2厘米

福州市西園山宋墓出土

帶蓋,淡綠色蛙形石硯,硯首呈三角形,尾部橢圓形。硯首兩側陰刻青蛙嘴、眼,下頜呈斜坡式,狀如蛙頭。頭額刻鼻子和雙耳。硯池作橢圓形斜坡式,池緣作子口以扣合硯蓋。蓋微鼓,扣合后狀如蛙背。弧形腹,底略內凹,四足屈卧並陰刻五爪,宛如一隻蹲伏的青蛙。

端石抄手硯

南宋紹興辛未年(公元1151年)

19.3、寬12.4、厚3.7厘米

武夷山市西門宋墓出土

端石,抄手式。平面呈梯形,硯池呈自然下斜式。背面鏤刻篆書「賈藏之墓」四字,及墓主人於南宋紹興辛未(1511)年壽終等內容。此硯石質細膩,造型端莊,具有典型的宋代抄手硯風格。

芙蓉石捧獅羅漢

清(公元1644-1911年)

底徑8.2x4.2、高9厘米

羅漢為圓臉,短髮,垂耳,八字鬍須,面含微笑。身著交領綴邊長衫,下著長裙,左手靠膝,右手捧獅,交腳席地而座。

壽山石舞俑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5.5、寬3.5、高16厘米

福州市北郊胭脂山宋墓出土

灰色。頭戴纀頭,著圓領寬袖長袍,左手護腹,右手舉於腦後,作左側視狀。

書畫

華喦《西園雅集圖》

華喦(16821756),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布衣生、白沙道人、離垢居士等,後世多稱「華新羅」,福建上杭人。他擅畫人物、山水,尤精於花鳥、草蟲、走獸。著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等,成為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華喦的《西園雅集圖》為紙本,立軸,設色畫,197124厘米。

龔賢《山水圖》軸

龔賢(1618——1689)又名豈賢,字半千、野遺,號柴丈人。江蘇崑山人。他崇尚董、巨與元四家,工詩文,善書畫。他是清初文壇上知名詩人,他的詩作被稱「詩中有畫「。他的畫風可謂「集范寬、米芾、吳鎮、黃公望、沈周、與董其昌之大成」。注重寫生,提倡宗師造化,自創一格。他善於用墨,在墨法上進行大膽探索,並取得了巨大成功。著有《香草堂集》、《畫訣》、《龔半千授徒畫稿》等。他的存世作品較多,有《千岩萬壑圖》卷、《秋江漁舍圖》軸等。

龔賢《山水圖》軸,絹本,墨筆,尺寸為124 × 50厘米。

王寵小楷摺扇面

49厘米23厘米

王寵(14941533),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工篆刻,善山水、花鳥,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屠隆草書摺扇面

52.2厘米24厘米

屠隆(15431605),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鴻苞居士,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博學多才,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亦擅書法。

周臣設色山水摺扇面

47厘米21厘米

周臣,生年不詳,卒於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字舜卿,號東村,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擅長畫人物和山水,畫法嚴整工細。唐寅和仇英都是他的學生。代表作有《春山遊蹤圖》、《春山游騎圖》、《春泉山隱圖》等。

張之洞行書團扇面

直徑26.3厘米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老人,謚文襄,直隸南皮(今河北)人。清末重臣,清流派重要成員,洋務派首領。工書,書法蘇軾,深負盛名,遺著輯為《張文襄公全集》。

郭尚先楷書扇面

54.5厘米24.2厘米

郭尚先(17851832),字元聞,又字蘭石,福建莆田人。精鑒別,書似歐陽詢,以骨力勝,間作小楷,頗深別趣。臨摹諸家,幾可亂真。著有《芳堅館題跋》、《增默庵文集》。

光緒帝御筆銀塘曉艷圖扇面

49.5厘米23.9厘米

光緒帝(18711908),滿洲愛新覺羅氏,名載湉,清入關后第九代皇帝。18751908年在位,年號光緒。

龔賢溪山帆影摺扇面

51.6厘米23.1厘米

龔賢(16181689),字半千,號半畝、柴丈人、清涼山人等,祖籍江蘇崑山,流寓金陵(今南京)。清「金陵八家」之一,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翁同龢行書團扇面

絹本,墨書。

釋文: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眄,魚龍起伏。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錦,片片真花。

題款:伯潛仁兄大人雅教 弟翁同龢。

鈐印:朱文「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聲甫(一作笙甫),號笙鍇,又號韻齋,自署松蟬,晚號瓶生,又署瓶廬,亦曰瓶齋居士,謚文恭。江蘇常熟人。清末政治家、書法家、藏書家。

戴時雨草書摺扇面

金箋

釋文: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讚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禍因惡積,福緣善慶。 臨懷上人數行

題款:戴時雨

鈐印:朱文"蟲二";引首章不明

戴時雨,字伯時,號錦舟,永嘉人,明永樂十二年(1414)舉人,任崇仁訓導。著有《錦舟集》、《東甌詩存》卷一七存詩首。

顧見龍墨龍摺扇面

紙本水墨 22.1CM49CM

題識:子如三兄大人雅正,雲臣弟顧見龍

鈐印:白文「見龍」

顧見龍(1606-1687),江蘇太倉人,一作吳江人,居虎邱。康熙初年與顧銘同時以寫真袛候內廷,名重京師。系曾鯨弟子,兼工人物,筆法粗獷,衣紋流暢。

清謝琯樵墨蘭摺扇面

23.551.2

題識一:畫竹隨手自如勿泥成法,要如牕前燈影,縱橫歷亂,皆有天趣存焉,板橋自謂平生畫竹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殆此意也。案頭盆蘭盛開,相對寫生,頗有逸趣。畫罷自賞,心目一清。 嬾樵

鈐印:朱文「琯樵」。

題識二:是為王者香,結根岩石古,紉佩雖無人,亦莫余敢侮。伯潛大兄索畫,癸亥冬日作於聽濤山館 琯樵蘇。

鈐印:朱文「琯樵子」。

謝琯樵:(1811——1864),福建詔安人,名穎蘇,號懶雲,初字采山,后改管樵、管樵,又號北溪漁隱。清代名畫家,以詩書畫三絕著稱,其書法從顏真卿、米芾風格而出,圓潤秀勁行書著名,畫作多系四君子、花鳥畫,直率奔放。

清華喦設色西園雅集圖軸

縱:302.5CM,橫:134.5CM

紙本,設色,立軸。淡設色墨筆,以工帶寫作山澗蒼松、古柏、翠竹之中宋代蘇東坡等十餘位高士在雅集之場景。畫心右上邊角自識:「戊辰夏新羅山人寫於解纓館」。鈐白文「華喦」、「秋岳」方印二枚。畫軸上隔水有徐邦達、啟功的題跋二段。該圖山水、人物、樹草齊全,場面盛大,故事內容豐富,筆墨技法顯著,系華喦之精品。

周臣 賞梅圖摺扇面

金箋 設色

24cm53cm

藍瑛《梅雀圖》軸

藍瑛明代畫家,字田叔,錢塘(今杭州)人,生於1586年,逝約在清康熙五年(1666)。擅山水,兼工人物、花鳥,有「浙派殿軍」之稱。

《行書八言對》

近代 嚴復(公元1853-1921年)

167.6 38.5厘米

紙本,行楷書。上聯首題「南冠仁兄雅屬」上聯為「五嶽歸來不厭邱壑」,下聯為「百史讀遍方知馬班」。末署「嚴復」,鈐白文「嚴複印信」及朱文「幾道長壽」方印。

竹木漆器

明雕木胎漆金文官立像

66

木雕文官立像,頭戴巾帽,身著寬袖官袍,系腰帶,兩手各持一書卷,露雙足,立於方座上。臉部瘦削,長須,神態肅穆靜懿,呈老者狀。袍服刻有邊飾,前後正中刻補子,衣褶線條流暢,色黑,有金漆痕迹。

明雕木胎漆金武士立像

62

木雕,通體髹漆,顏色灰褐,趙公明頭戴方帽,身著短袍,足蹬戰靴,右手持劍,左手托鼠鼬,袖口、下擺上揚,腳呈八字形,側身站立,形象威武。

明雕木胎漆金真武坐像

82.5、通寬49

木雕,通體髹漆,顏色灰褐,真武作右側臉垂瞼注目狀。身著圓領寬袖長袍,腰配玉帶,赤足端坐。褪背書"大明萬曆年旦,弟子王大仁叩"

清福州工雕黃楊木八仙——劉海

劉海:通高32cm;身高28cm,頭頂光禿,腦周留髮,圓臉目下視,張口,笑容可掬,身著長衫,長褲曳地,袒胸露骨,腰葫蘆,右手置背後,左手握銅錢,垂曲腰側,赤足躬立。

八仙中缺"韓湘子""劉海""劉海"不屬八仙,乃傳說中的"仙童"

清福州工雕黃楊木八仙——李鐵拐

李鐵拐:通高35cm;身高32cm,頭頂光禿,腦後箍發圈,捲髮后垂,濃眉,高顴,凸目,身著長袍長褲,袒胸露骨,體乾瘦,右手托葫蘆,前曲,左手握拐赤足,左足前伸踮起,呈跛腳狀。

清福州工雕黃楊木八仙——藍采和

藍采和:通高35cm;身高31.8cm,頭結雙髻,札巾童臉微笑,身著開襟長衫,長褲曳地,腰掛葫蘆,雙手藏袖內,拱於胸前,足登履,躬立。

清福州工雕黃楊木八仙——呂洞賓

呂洞賓:通高37cm;身高33.8cm,頭結髻札巾,高額,目下視,面微笑,凝靜若思,長髯垂胸,身著長袍,長褲曳地,左手掩袖內垂貼腰側,右手握仙拂,曲於腹前,足登履,躬立.

南宋黑色紵胎葵形漆奩盒

南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

口徑17.5、高18厘米福州市新店黃昇墓出土奩盒分三層套合,夾紵胎,髹黑漆。平面六角葵瓣形,口沿鑲銀邊。

牙雕插屏

清(公元16441911年)

8.8、高20厘米半竹筒形,牙白色。兩個竹節間一株壯碩的葡萄從石縫中拔地而起,碩果累累。沿著葡萄的枝蔓有十六個孩童向上攀援。

龜形木盤

商周(公元前16~前10世紀)

武夷山市白岩崖洞墓出土

木質。龜首,短尾(已殘),器身橢圓形、盤式、尖唇外侈、底平微凹、外底附四個矮方形足。器表灰白色,腐蝕較甚。造型形象生動,雕工簡練。

武夷山船棺

商周(公元前16-10世紀)

通長489、寬55、通高73厘米

武夷山市白岩崖洞墓出土

船形棺木,分底和蓋兩部分,分別以整根楠木鑿成。子母口,作上下套合,套合后的棺蓋與棺底長短交錯不齊。蓋作半圓形,內部挖空,狀如船蓬,底如棱形,其中部為長方形屍柩,柩底部首尾兩端延伸後作槽狀起翹。柩外近擋板處分別鑿有兩個對應的象徵船桅杆的插孔。船棺造型奇特,形體清薄,製作規整,表面呈灰褐色。

黃楊木雕文昌坐像

清(公元16441911年)

22.5厘米棕紅色。文昌頭戴璞頭,額正中嵌有小珠。圓臉細目,長須垂腹,面容端莊豐滿,微含笑意。身著長袍,腹飾玉帶,左手貼膝,右手執如意,收於腹下。足登高履,雙腿交叉端坐,神態文靜。

黃楊木伏獅羅漢立像

民國 柯世仁

30.5、獅高10.5厘米福州柯世仁雕。黃色。羅漢頭戴僧帽,帽后長巾披肩。垂肩,皺額,虯髯,眯眼含笑。身著闊袖通肩大衣,披袈裟,袒胸。左手握禪杖,收於胸前,右手伸食指,向外曲舉。足登草鞋,握杖而立,身左側蹲伏獅,獅項套圈,張口,翹尾轉首朝羅漢。

金屬

青銅大鐃

西周

76.8厘米、甬長29.8厘米,重100.35千克

大鐃為雙范合鑄,兩面各有18個乳突狀枚。器體布滿以雲雷紋為主的紋飾,甬的上半部兩面各飾有獸目一對,與雲雷紋組成變體獸面紋。旋帶以細雲雷紋為地,飾突出的勾連C形紋。舞面飾對稱的粗雲雷紋四組。鐘面飾粗大深刻的雲雷紋,只鼓部中央的隧部略高起,上飾淺細的圖案化獸面紋。19781226日,建甌縣(今建甌市)小橋公社陽澤大隊社員在陽澤村東北黃科山開墾茶園時所發現的。該鐃形體之巨大,紋飾之精美,在國內都屬罕見。

南宋銀鎏金霞帔墜

7.2、寬5.5厘米,重38.5

雞心形銀薰,作蓋盒狀,邊有母子套可上下開啟。盒面中央以同樣心型開關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並均以銀線編焊纏枝蓮花和六瓣花卉圖案;心型尖端有一孔穿線,線跡尚存,出土時置於死者胸口。此雞心形飾件,出土於福州南宋黃昇墓,用來裝飾於霞帔上,故稱為霞帔墜。出土物中的這種心型墜飾,多鏤空,裡面應可放置香料。此墜立體感極強,造型處理獨具匠心,渾身散發出一種秀麗、和諧的美感。

青銅劍

浦城土墩墓群一次性出土了十把越式青銅劍,其鑄造工藝精湛,在當時首屈一指。此劍身呈墨綠色,出土時,宛如墨玉,光可照人。劍身兩側有較寬的血槽,劍脊兩側均飾粗勾連雲紋,兩邊附(點焊接)有兩耳,耳為鏤空。劍把的兩面紋飾均為模印,前、後部均飾蟠虺(夔)紋,四箍均飾細勾連雲紋。

傳說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云:「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云:「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周禮》中記載了越人善鑄劍。

青銅短劍為近身格鬥時使用。而這把青銅短劍的工藝複雜,紋飾精美,使用材料好,代表了當時閩越先民極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應為閩越貴族所擁有。由此劍可以看出越人善鑄劍,從西周時期就已經初現端倪。

鄭和銅鐘

是鄭和等為祈保西洋之行往返平安,於明宣德六年(1431)所鑄造。

銅鐘身高69厘米,鈕高14厘米,通高83厘米、口徑49厘米,壁厚約2厘米,重77公斤。鍾呈褐綠色,覆釜形,葵口。鍾鈕為雙龍柄,製作精美。肩表面浮印十二組雲氣如意紋,腹中部以雲水波浪紋為母題,此外還鑄有銘文、八卦、雲雷等字紋。主紋飾上部環繞一周八卦紋,共五組,其中第二、四組各鑄有「國泰民安」和「風調雨順」銘文。銅鐘下部的銘文,分五組,行楷,共54字。全文如下:

「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南宋鎏金銀執壺

侈口,束頸作喇叭形,弧腹,扁曲柄,弧形流,圈足,器蓋有圓柱形蓋鈕,器身與器蓋之間以一條銀鏈相連,器身鏨刻雙鵲對鳴團花並貼金,口沿飾三角圓點紋,柄、鎏及圈足處鏨刻卷草紋並泥金。

鎏金嵌綠松石綠度母銅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20、寬16、高38.7厘米

舟形背光。綠度母頭戴珠寶冠,冠帶垂肩,前胸配飾瓔珞,薄衣露體,曲線清晰。如意坐姿,手作與原印。左右立兩侍者。雙層蓮花座呈多層折角方台,方台須彌座,左右有兩獅。背光邊緣及底座嵌綠松石多已脫光。座底下刻結帶寶杵圖案。

銅鎏金閩王延翰獅子爐

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

口徑21、通高40.1厘米蓋作盔狀,蹲獅鈕。爐直口,平唇外折,邊沿呈五葵瓣形,直腹平底,下承五獸面蹄足,腹足交界處鉚釘。通體鎏金,唇面環刻楷書「弟子鹽鐵出使巡官主福建院事檢校尚書禮部郎中賜紫金魚袋王延翰奉為太王及國夫人鑄造獅子香爐一口舍入保福院永充供養天佑四年九月四日題」銘文一周。

青銅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21厘米半球形腹,雙環耳,高把,餅形足。覆碗形蓋,喇叭形蓋鈕。蓋邊和上腹部飾蟠螭紋,蓋面和足面飾凸弦紋。

銅提梁壺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33厘米酒器。圓蓋,蓋中央置環形鈕。直口,長頸,鼓腹,圈足。頸部附鋪首形環耳和鏈形提梁。器表由上而下飾五層蟠虺紋。

騎驢銅像

元(公元12791368年)

通長12.5、通高8.5厘米

南平市區大橋工地出土

驢邁方步低頭緩行,驢背上一書生,手持唱本,盤腿而坐。人物造型生動,構思巧妙。

青銅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食器。大口,寬沿外折,束頸,深腹,圜底,雙腹耳,三粗蹄足。腹中部有凸弦紋一周。腹上部為蟠虺紋。此器造型風格不落俗套,工藝精巧。

銅蒜頭瓶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42厘米

蒜頭瓣形口,細長頸,扁鼓腹,高圈足外撇。素麵,頸部飾一道圓箍。

青銅方罍

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

酒器。口作方形外卷,束頸,斜肩,鼓腹,圈足。蓋為平面蓮瓣形四方角。環肩、腹部上、中、下三層為組合形方塊紋。

銀粉盒

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

口徑5.6、底徑3.9、通高3.5厘米

福州市茶園山宋墓出土

蓋面微弧,盒身弧腹,平底,蓋面及腹部飾捶印如意捲雲紋,底部鏨刻「張念七郎」四字。

鎏金銀托杯

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

杯徑7.3、盤徑14、通高5.8厘米

福州市茶園山宋墓出土

上部作杯形,下部如盤作六齣菱花形,圈足外撇,素麵。杯口、盤口及圈足底緣鎏金一圈。

雙獸耳銜環銅壺

元(公元12791368年)

口徑9.2、底徑16.5、高44.2厘米

南平市區大橋工地出土

侈口,平沿內折,束頸,鼓腹,圈足。頸、身、底分鑄。頸部飾以雲雷紋為地的六片蕉葉紋,形似蟬體,並附對稱的雙獸耳銜環,圈足上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蟠虺紋,余素麵。

雲雷紋銅觚

南宋(11271279年)

底徑10、高25、口徑5.7厘米

南平市區大橋工地出土

方形、侈口,高頸,四角出扉棱,頸上部飾四組蕉葉,下部飾三線組成的菱格紋,蕉葉與菱形紋間均填以雷紋。腰部微鼓,並有四道扉棱,扉棱間以雲紋為地,當中飾變形饕餮紋。圈足外撇,起四脊,中間一周凸弦紋,脊間以雲雷紋為地,中飾鳥形紋。

吳越銅塔

五代(公元907960年)

底邊長8、高21.5厘米

閩侯縣龍台山遺址出土

方形,又稱「凃金塔」。須彌座式塔座,束腰,內各有五人作盤腿坐狀撐起座頂。塔身中心為拱形門,門外浮雕花紋,門內浮雕佛變故事人物。塔頂四角呈仰蓮瓣形,葉瓣中印有人物圖案,正中塔桿為圓柱七級相輪,塔頂飾寶珠一顆。此塔造型小巧,花紋繁縟,層次分明,並鑄有「吳越」國號。

交通信息

88路到福建博物館下車,10路、105路、311路、308路、23路、66路、53路、101路、91路至梅峰賓館(往左海公園方向)站下車,進入左海公園從花鳥市場處的木棧道一直走到頭左轉即可。

乘坐4路、301路、152路終點站下車,進入左海公園後路線同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