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7年公考申論熱點:如何保護快要消失的方言

背景鏈接

兩年前,湖南衛視主持人汪涵獨自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方言調查計劃。他要用5年到10年,搜集保存湖南53個地方的方言,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對於要不要保護方言,這兩年一直爭議不斷。

十八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大力推廣和規範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精神,落實《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的任務要求,教育部、國家語委決定自2015年起啟動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範圍開展以語言資源調查、保存、展示和開發利用等為核心的各項工作。

標準表述

[重要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普通話得以更廣泛地應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範圍則不斷縮減。對許多「90后」「00后」而言,方言更是早已成為一個遙遠的概念。

方言,本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過,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方言已逐漸形成完整的語音結構系統、辭彙結構系統和語法結構系統,並已成為區域內民眾進行社會交際的一種聯結紐帶。方言富有特色的表達,往往與一個地方的風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鄉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方言不僅體現地方特色,也體現了古老的文化習俗,其中保留了很多中古語音,它是語言的活化石。方言中的一些民間俚語,也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可以說,一個地方的方言,是地方歷史文化魅力的標誌。學會方言、重視方言,對弘揚傳統文化、保留地方文化底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一句句方言,連綴著很多人關於故鄉的記憶。在長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為一種身份識別的「符號」,成為拉近人們情感、凝聚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在急遽變化的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如果方言與故鄉的過往一併凋零,鄉愁也就成了無根的浮萍。無論是出於情感傳承,還是從文化傳承等角度考慮,方言都應當受到保護。

[存在的問題]

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人類語言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語言瀕危成為全球性問題。這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我們唯有拋開語言的「唯工具論」,才能真正理解當前語言瀕危的嚴重性和語言保護的迫切性。

當前所說的方言瀕危、方言保護問題,本質上也是語言瀕危、語言保護的問題。比如,廣東潮汕地區和廣州市居民的方言意識十分強烈,方言文化相當發達,但不少「00后」孩子也出現了方言斷層現象。他們已經更習慣說普通話,甚至他們的爺爺奶奶為將就他們,也願意說很不標準的普通話。

當前漢語方言瀕危問題最突出的,是那些歸屬未明的土話以及各種以島狀分佈的小方言。以嶺南地區為例,除幾大方言之外,還分佈著一些語言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弱勢方言,它們大部分已經呈現出高度瀕危態勢。比如,廣東北部的「韶州土話」和「軍聲」,香港新界的「圍頭話」「疍家話」等,廣西東部的「都話」「鋪門話」「鸕鶿話」,海南東南部的儋州話等。如果不加以特別保護,任由這些弱勢方言流失、消亡,在不久的將來,嶺南地區方言文化的多樣性將大打折扣,許多與這些方言土語相關的口頭傳統將被連根拔起,永遠失去生存土壤。

如上所述,閩、粵、客方言儘管還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或許沒有整體消亡之虞,但各種瀕危的跡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以歷史眼光來看,許多方言都經歷了產生、發展、式微和消亡的過程,與自然界所有生命體一樣既有茁壯成長,也會生死病老,但不能因「人固有一死」的宿命論而不管不顧。

[對策措施]

保護方言不能只停留於理念層面。要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必須落腳於切實可行的舉措之中。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語言文化資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難恢復。因而,保護工作必須重視提前介入、全面推動。

更好地保護方言,民間層面的傳承與保護必不可少,相關職能部門的主動作為同樣不可或缺。2016年,湖北省啟動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湖北片區項目,依託一批高校,湖北建立了10支調查團隊,計劃在3年內完成對省內50個漢語方言點的調查和記錄。政府部門的積極介入,為系統、全面、深入地開展相關的調研和保護工作,創造了優渥的外部條件。

保護好方言,還離不開新科技、新手段。以湖北為例,調查團隊分赴不同的漢語方言點實地調查,並進行音、像攝錄和語料整理。每個調查點,尋找 4名「方言發音人」。這些「發音人」,需在當地生活時間較長、到外地較少,能說純正地道的方言,調查團隊將對他們進行語音採集。而在上海、江蘇、山東等地,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等相關依託新媒體渠道的保護舉措,也正在推進之中。

留下方言,留下鄉音,才能更好地賡續關於鄉愁的記憶。別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場景,只存在於詩詞中。

文章素材

[標題]

方言保護需「防患於未然」

保護方言使用勝於收藏

[開頭]

示例一

鄉音,歷來都是最親切的聲音,也是公眾對自己「來自何方」的一種尋根。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騷客表達了對鄉音的特殊情愫,無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陳述,還是「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的追敘,所表達的,都是對鄉音的懷念。不然,何至於覺得自己的鄉音變了,但鶯聲卻還似故鄉那般呢?而事實上,鄉音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甚至是一個族群共同的文化印記。

示例二

方言是文化認同的基礎。語言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能夠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基礎。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人類語言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語言瀕危成為全球性問題。這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我們唯有拋開語言的「唯工具論」,才能真正理解當前語言瀕危的嚴重性和語言保護的迫切性。

示例三

唐朝詩人賀知章在他的名作《回鄉偶書》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解甲歸田之時,曾經意氣風發的少年卻被認作是遠方的來客,讀來充滿了歲月滄桑感,令人唏噓不已,唯有「鄉音無改」透著內心的溫熱與柔情。葉落歸根何處去,鄉音成了不變的紐帶,成了方向的指引,可見方言才是最大的身份認同。

[結尾]

示例一

方言是中華民族語言體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使用方言,不僅是對地方語言的保護、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地方語言文化特色的弘揚和貢獻。使用方言,不光是弘揚地域語言文化,也是對鄉音鄉愁的承載,是一個人對家鄉長久的眷戀。不論你走到哪裡、走得多遠、時間多長,對鄉音的親切感和認同感都是不會改變的,正所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因為方言、鄉音中有寄託、有愛戀、有親情、有鄉愁,有一生不可磨滅的記憶……

示例二

方言作為鄉音,是承載鄉愁與鄉土記憶最重要的載體,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需求。方言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如果任其退化湮滅,不僅令人扼腕痛惜,更是對文明傳承的致命傷害。從這個角度看,今天我們保護和發掘方言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保護我們最為珍視的文化傳統,都是為了留住我們文化的根基。

示例三

漢語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與靈魂,毫不誇張地說,方言是中華文明在當代的吐納和呼吸。近年來,中央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已經提上日程,方言保護亦列其中。留住方言,就是留住鄉愁,就是守住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