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亞太軍事觀察 | 澳大利亞能否再圓「航母夢」?

亞太日報評論員胡欣

近日,關於首艘國產航母即將下水的消息引起了國內外高度關注。儘管人們也在質疑航母未來的戰場生存能力,但擁有航空母艦,依然是強國強軍的「身份標籤」。身處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在沉寂了30多年後,如今也為是否要重新擁有航空母艦而糾結不已。

難捨的航母回憶

二戰時期,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參與了同盟國在南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行動,損失了包括重巡洋艦在內的40多艘艦艇,約2200官兵英勇獻身。殘酷的戰爭經歷讓澳大利亞深感加強海軍力量的極端重要性,為重組海軍航空兵,戰後澳向英國求援,並先後從英國那裡獲得了3艘二手輕型航母,其中兩艘航母都和發生過聯繫。

第一艘是「悉尼」號,原為「尊嚴」級的「可怖」號,於1944年9月30日下水,戰後經過改造賣給了澳大利亞,1948年4月16日開始服役,成為了澳大利亞海軍旗艦。它曾作為幫凶參加了朝鮮戰爭,攻擊過人民志願軍。

1953年,「悉尼」號的艦員在飛行甲板上排出袋鼠、幾維鳥與「ANZAC」字樣,紀念一戰時期的澳新聯合軍團

1955年,由於經費拮据,澳放棄了改造計劃,將其降格為訓練艦使用。1961-1962年期間,澳又將其改造為快速軍事運輸艦,拆除了幾乎全部炮台和航空起降設施,不再搭載固定翼飛機,同時配備了重型起重機,主要用以運載人員裝備,是現代兩棲攻擊艦的雛形。該艦在介入印尼和馬來西亞衝突的「花崗岩行動」中亮相,後為配合美國越南戰爭,執行向東南亞地區運送人員、物資和裝備的任務。1973年退役,兩年後賣給韓國並被拆除。

第二艘是英國巨人級輕型航母「復仇」號,1952年11月租借給澳大利亞,短期服役後於1956年賣給了巴西。

滿載直升機的「復仇」號航母

1953年在飛行甲板上排出艦名的「復仇」號航母

第三艘「墨爾本」號最為軍迷所熟悉。它同屬「尊嚴」級,1945年2月28日下水,原名「尊嚴」號,1949年賣給澳大利亞,改造後於1955年正式加入澳大利亞海軍。60年代末,它赴美國接受現代化改造,改裝了彈射裝置,裝備了反潛航空大隊和少量輕型攻擊戰機。

1956年,「墨爾本」號與「悉尼」號編隊航行

1977年,「墨爾本」號艦員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銀婚

不過,「墨爾本」號是一艘霉運不斷的戰艦,服役期間屢屢「撞車」,甚至撞沉過澳、美軍艦,上百人因此喪身。在斷斷續續進行了改裝和修補后,最終在1984年被作為廢品賣給進行拆解,這也成為了初步了解航母構造的大好機會。至此,澳大利亞海軍序列里再也沒有航空母艦的身影。

「堪培拉」級重燃「航母夢」

上個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曾想再從英國購入1艘老齡航母「無敵」號來取代「墨爾本」號,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和澳大利亞總理弗雷澤本已在1981年達成協議。

「無敵」號

不過,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英國海軍急需將「無敵」號投入作戰,戰爭結束后,英國感到有將「無敵」號航母作為威懾力量予以保留的必要性。加上澳對未來航母在反艦導彈面前的生存能力有所擔憂,此項協議就此作罷。

2007年,霍華德政府與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廠簽訂了總值約15億美元的合同,由後者建造兩艘戰略投送艦(也有稱兩棲攻擊艦、兩棲登陸艦)。它是由西班牙在「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兩棲戰略投送艦的基礎上設計的,該艦用以取代退役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航空母艦,能搭載AV-8B垂直/短距起降飛機,能被優先作為航母使用,也能執行兩棲作戰任務,常被視為輕型航空母艦。「堪培拉」級的出生可謂自帶航母「光環」。

「堪培拉」級第一艘為「堪培拉」號,第二艘為「阿德萊德」號,分別於2014年和2015年服役。該艦長230多米,滿載排水量為27500噸,是澳大利亞海軍史上最大的軍艦。

第一艘兩棲攻擊艦「堪培拉」號

「堪培拉」級採用直通式甲板,並有滑躍傾角。甲板有6個起降點,標準配置是搭載8架直升機(包括「虎」式攻擊直升機、S-70「黑鷹」直升機),機庫最多可容納18架直升機。可同時運送包括主戰坦克在內的150輛車輛,內部塢井能容納4艘中型登陸艇或2艘LCAC氣墊登陸艇、1000多名士兵。該艦的服役,提高了澳大利亞的兵力投送能力,被稱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的藍本是"胡安·卡洛斯一世"級戰略投送艦,融合了兩棲攻擊艦和輕型航母的特徵

改還是不改?是個問題

如果經過改造,「堪培拉」級可搭載25-30架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與輕型航母之間確是一步之遙。

不過,這一步能不能跨出去,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澳大利亞對戰略態勢特別是安全環境的認知,即「需不需要改」的問題;二是澳大利亞未來的戰略方針和作戰需求,就是「用不用得上」的問題;三是要考慮改造涉及的成本,也就是「值不值得改」的問題。圍繞這三點,澳大利亞國內爭論不斷。

首先來看「需不需要改」。鑒於澳面臨不確定的戰略環境,特別為應對新興大國海權的崛起,支持將「堪培拉」級改為輕型航母的人相信,此舉將讓澳擁有可快速部署的遠洋艦隊,成為國家對外戰略的象徵性符號,釋放出對地區安全形勢的關注和回應。反對者則表示,外部大國從海上進攻澳的可能性極低,加上美國軍事同盟的存在,澳並不需要擁有昂貴的航母。

此外,按照國際通行做法,澳還必須裝備先進的防空驅逐艦、攻擊型潛艇等,如此龐大的艦隊,超出澳的防衛需求,可能給鄰國傳遞出澳準備在未來進行單邊軍事干涉的信號,造成周邊國家對澳大利亞成為地區「霸凌」的擔心,給對外關係投射下不必要的陰影。

1966年,巔峰時期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艦艇編隊

再來看「用不用得上」。澳大利亞之所以選擇「堪培拉」級,看重的是它的多功能用途,特別是在兩棲運輸、指管通情等方面的優勢,能幫助澳在東帝汶、索羅門群島等地區執行人道主義救援、維穩、危機處理等任務。

2016年2月,「堪培拉」號首次執行任務,就是馳援遭受颱風襲擊的斐濟,當時共搭載了880人、3架MRH-90直升機、陸軍工程裝備和60噸的人道主義物資,作用巨大。

一旦決定改造為輕型航母,意味著澳將著眼未來在遠洋開展進攻性行動,這將成為軍事戰略轉向的風向標。但改造工程會讓澳軍付出「機會成本」,即被迫犧牲其他領域更為緊迫的現實防務需求,特別是延緩政府重塑海軍、陸軍的努力,並嚴重損傷現有兩棲能力。

更何況,如果真要跑到遠洋與海空強國開戰,且不談成效如何,是否能全身而退都是問號。澳大利亞知名防務專家休·懷特曾不客氣地說,該艦是「可怕的、壯麗的金錢浪費,它不過是南海上龐大、臃腫的目標」。

最後算算經濟上「值不值得」。撩動澳大利亞航母情節的直接因素是美國的F-35B戰機,前總理阿博特在位時極力鼓吹這筆買賣。2015年,澳大利亞政府就此進行了研究。支持者強調,倘若讓F-35B上艦,海軍將重新獲得遠洋防空和進攻能力。

F-35B

不過,政府最終放棄了這一念頭,原因就是經濟成本太高。F-35B單價高達1億多美元,即便按每艘配備20架來算,澳也至少需要40架,飛機總價就高達50億美元,這還不算飛行培訓、後勤保障、武器彈藥等。此外,「堪培拉」級要「整容」成輕型航母,船體必須進行大改造,包括雷達、甲板、機庫等,還要拆除大量原先用於兩棲行動的裝置,這一大筆開支讓澳大利亞很難下決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堪培拉」級進行華麗升級,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當前重點加強潛艇部隊和空軍建設的時候,澳大利亞的「航母夢」或許還將繼續「夢」一陣。

作者簡介:

作者胡欣,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防務安全,國內多家媒體和刊物的特約撰稿人,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代表性專著為《美國帝國思想的對外政策含義》。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