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想要隨時隨地看VR+新聞?你至少還要再等10年

OFweek VR網訊 紐約時報、BBC、美聯社等知名傳統媒紛紛試點「VR+ 新聞」,對新聞報道來說,VR這個媒介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2017年6月23日,在江蘇首屆AR、VR產業大會上,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分享了《VR/AR的興起與浸媒/智媒時代》主題演講,從傳統新聞創新方面闡述了VR/AR對媒體傳播的意義所在。

VR、AR成為媒介需要到2030年

由於現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的變化,傳統媒體通過技術引進來創新變得尤為重要。

2016年,VR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用戶藉助計算機生成的三維虛擬環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浸入虛擬環境中,並進行實時的互動,達到復現現實世界的效果。

20世紀著名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媒介理論」曾說——「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感覺能力的擴展或延伸」,而AR、VR技術正是填補了原本受眾不能身臨其境的感覺。

史安斌認為「我們現在正身處在一個媒介的時代,如果一個技術真的成為一個媒介,才算是真正地普及。AR、VR成為媒介預計要等到2030年左右。」

新聞+VR=講故事 VR、AR新聞案例

現在AR、VR正開始於新聞發生作用,2012年前《新聞周刊》記者諾尼·德拉佩納就與學生拍攝了第一個VR敘事新聞《飢餓洛杉磯》。

由此開始,不少媒體機構開始試水VR技術拍攝深度報道紀錄片。

史安斌總結:「現階段,VR技術作為新聞傳播的一種方式還未普及,目前主要還是用於講故事。不管是《飢餓洛杉磯》、《無家可歸》還是國內2015年拍攝的《山村幼稚園》,都是向受眾講一個故事,而且還是邊緣、弱勢群體的故事,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你極少有機會親身經歷,更多的是一種人文關懷。」

兩會期間VR開始被用來做新聞直播,之後也有不少VR新聞直播視頻,VR慢慢從「講故事」升級成了「擺事實」。

導讀: 紐約時報、BBC、美聯社等知名傳統媒紛紛試點「VR+ 新聞」,對新聞報道來說,VR這個媒介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對新聞傳播學有多年觀察、研究的史安斌在接觸AR、VR+新聞后發現VR相較傳統媒體有三個轉向。內容轉向、敘事轉向和樣式轉向。

內容轉向主要體現在細節上的展示,通過AR、VR來延伸人的感覺,從而使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人通過同理心來互相理解。

最終目標是使用AR、VR技術讓文字、圖像、音視頻等多種形式被喚起,讓它們動起來、響起來,從而達到像《哈利波特》等文字作品描繪的「魔法報刊」一般的神奇效果。

敘事轉向則是讓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通過VR技術成為新聞的「參與者」而不僅僅只是「圍觀的吃瓜群眾」。

這種敘事體現在:開放、平等、參與。

最後史安斌介紹了樣式轉向的兩個案例:Aurasma&Junaio和Layar,這兩個案例是利用AR,讓用戶可以進行主動參與敘事與內容創新。

雖然現在AR、VR技術已經被應用在新聞界,且內容、敘事、樣式的三個轉向讓新聞更具吸引力,但是目前AR、VR+新聞還是存在一些難題。

在史安斌列舉的這些問題中,VR陀螺認為主要的有兩個。

一個是技術瓶頸,目前硬體設備還是比較昂貴,質與量不能兼得。

另一個是商業模式未定,據業內人士透露,一部5分鐘的VR電影,製作成本在百萬以上。前面提到的財新網VR紀錄片《山村幼稚園》國際版費用達到上百萬。完整的VR報道需要配備前期的取材,然後無人機、全景拍攝,再到後期的特效製作、剪輯成片。這些投入費用比文字、視頻報道要高非常多。

在用戶基數小的現狀下,廣告介入、成本收回等問題依然橫亘在面前。

不過,紐約時報、ABC News已經進行了商業化嘗試,它們推出自己的VR APP或VR視頻客戶端。

史安斌稱「紐約時報在社交媒體興起之時就開始在數字化上進行布局,他們一家數字媒體的營收超過了其他四家同類紙媒的營收總和,這是技術帶來的突破。」

所以,在新聞上加入VR技術,是否會是下一個突破口呢?答案是未知的。

在演講的最後史安斌總結道,VR、AR引領了傳媒業從內容側、生產側到營銷側的全鏈條再造。

VR、AR引領了新聞業在內容、敘事和樣式上的三重轉向,推動了人類傳播由全媒體、融媒體時代像浸媒體、智媒體的演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