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哈佛心理教授: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

在歲月面前,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返老還童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教授今年63歲,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第一位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獲得教授席位的女性,以及哈佛醫學院的老年醫學部門成員之一。

她在1979年做的一個實驗:一個匹茲堡的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學生精心搭建了一個「時空膠囊」,這個地方被布置得與20年前一模一樣。他們邀請了16位老人,年齡都在七八十歲,8人一組,讓他們在這裡生活一個星期。

這一個星期里,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環境里,他們聽上世紀50年代的音樂,看50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喜劇,讀50年代的報紙和雜誌,討論卡斯特羅在古巴的軍事行動,美國第一次發射人造衛星。他們都被要求更加積極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收拾碗筷。沒有人幫他們穿衣服,或者扶著走路。唯一的區別是,實驗組的言行舉止必須遵循現在時——他們必須努力讓自己生活在1959年,而控制組用的是過去時——用懷舊的方式談論和回憶1959年發生的事情。

實驗結果是,兩組老人的身體素質都有了明顯改善。他們剛出現在朗格的辦公室時,大都是家人陪著來的,老態龍鍾,步履蹣跚。一個星期後,他們的視力、聽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血壓降低了,平均體重增加了3磅,步態、體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不過,相比之下,實驗組,即「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進步更加驚人,他們的關節更加柔韌,手腳更加敏捷,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更高,有幾個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欖球。局外人被請來看他們實驗前後的照片,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一個星期里,這些老人的大腦和身體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交互?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輕了20歲,於是身體做出了相應的配合。為了維持時間感,那些「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須付出更多的「專註力」,即更有意識的「活在當下」,因此他們的改善更明顯。雖然不至於「返老還童」,但這個實驗至少證明了,我們生命最後階段的衰老並非是不可逆轉的。

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腦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腦活躍程度與20多歲的年輕人並沒有區別。他們在短期記憶力、抽象推理能力以及信息處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都不應差於年輕人。那麼,到底是什麼抑制了他們真實的潛能?

根據朗格教授的分析,這是因為我們身處一個崇拜青春而厭棄老年的社會。我們固執而輕率地認定衰老和能力減弱有著必然的聯繫,這種思維定式往往極具殺傷力。當我們發現自己記性越來越差時,最現成的解釋似乎就是——我們老了...

80歲的t台明星 王德順

很多心理實驗都證實,一個人衰老的速度與環境暗示很有關係。與一個比自己年輕的人結婚,往往長壽;相反,與一個比自己年老的人結婚,往往短壽。社會經常規定了,什麼樣的年齡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否則就是為老不尊。因此一個經常穿制服的人往往不容易顯老,因為制服沒有老少之分,沒有年齡暗示。

「如果我們不是將『變老』看成是一種時間的遺失,一條單向的下坡路,而是一個時間的過程,一種自然的變化,我們會發現年老的許多好處。」

當一個老年人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權時,比如他能決定在哪裡招待客人,玩什麼娛樂節目,自己照顧房間里的植物,他會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顧的老人更加快樂,更愛社交,記性更好,而且活得更久。

一旦我們看清自己是如何自我束縛在文化、範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陷阱里,就會發現,人生中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樂,其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小哈:在團隊中,你是不是懂規則,對規則的理解是不是到位顯得尤為重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