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上海電氣:十年,不斷攀登極端製造新高度

7、8月的上海,驕陽似火。39℃、40℃、41℃……氣溫節節攀升。在這樣火燒火燎的高溫日,上海電氣電站設備有限公司臨港工廠迎來十周年慶。

彈指一揮間,被冠為上海電氣極端製造基地的臨港工廠已走過了十年的創業之路。十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並不算長,但十年的變化非比尋常。

這十年,從萌芽、起步到成長,臨港工廠站在極端製造的最前沿,成為上海電氣的一張靚麗名片。

這十年,臨港工廠承載著上海電氣電站設備產業發展的詩和遠方。它一頭面向全國,一頭面向世界。面向全國,意味著上海電氣承載著振興上海裝備製造業的使命;面向世界,意味著上海電氣需要始終置身全球語境。

這十年,臨港工廠從精細化走來,向數字化、智能化走去,已成長為國內重裝備製造基地的樣板,彰顯了上海電氣極端製造能力和世界一流的管理水平。

翻開臨港工廠「大事記」,上面的每一個刻度,記載的都是開拓創新的發展歷史。

2007年,在電力設備行業「井噴」之際,上海電氣抓住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東海之濱的上海臨港經濟開發區設立電站設備製造工廠,並把其定位為極端製造基地,成為閔行製造基地的有力延伸,實現了電站裝備閔行、臨港「兩翼齊飛」的生產製造格局。

資料顯示,臨港工廠佔地面積6.9萬平方米,廠房面積約2.9萬平方米。廠房緊鄰東海,與大、小洋山隔海相望,廠區直達上海電氣獨立的重件碼頭,最大碼頭泊船噸位5000噸,最大碼頭吊裝能力可達1400噸,還規劃有鐵路專用線,交通十分便捷。

在硬體上,臨港工廠是按照「五十年不落後」的總體要求來設計的。「一走進臨港工廠,車間里的現代化氣息極濃,空氣中能聞到一股『新』的味道,它將是一個有很強競爭力的工廠,也將是一個有良好發展空間的工廠。」在其成立之初,有員工發出這樣的評論。

在臨港工廠迎來十周年之際,走進生產現場,第一感覺就一個字:「滿」——待加工部組件和已完工產品「鋪進鋪出」,綠色通道兩側的加工件堆放得滿滿當當。這裡的生產熱度與室外39℃的高溫天不相上下,熱量無人能擋。

——這裡的紅套轉子項目,是上海電氣乃至上海市重點投資項目,臨港工廠是亞洲迄今為止首家生產百萬千瓦級核電汽輪機低壓紅套轉子的企業。

——這裡的焊接轉子項目,更是國家重點項目,其極大地提升了上海電氣大型電站設備的國內外競爭力,在同行業中有著不菲的口碑。

——這裡的1260MW水氫氫發電機,是目前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全速汽輪發電機,與現有的1000MW水氫氫發電機相比,定子電流增加1.24倍,電動力及發熱量相應增加1.54倍,是全球首創產品。

根據戰略規劃要求,臨港工廠的產能設置為「7+3」,即年產百萬等級超超臨界火電設備7套,核電設備3套。在臨港工廠生產的1000MW 火電、核電產品,汽輪機方面主要是低壓內外缸、低壓轉子加工和安裝等,發電機方面主要包括定子壓裝、嵌線、總裝和試驗,再加上其它超大超重型加工件等。

據了解,2013年至2017年,臨港工廠發電機條線共完成機組54台,其中70萬千瓦機組2台,100萬千瓦機組44台,120萬千瓦機組1台,核電機組7台。汽輪機條線完成火電內缸129隻,火電轉子126台,核電機組8台,核電內缸16隻,核電轉子14根,軸承座28套。

今年,臨港工廠迎來生產高峰,生產當量總體較去年增長38.6%,為建廠近10年來之最。這是臨港工廠為支撐電站集團實現今年銷售目標勇挑重擔。

據排產數據顯示,臨港工廠今年計劃生產火電汽缸同比增長42.3%,火電轉子同比增長54.2%,軸承套同比增長66.4%。

其中,用於出口卡拉奇2、3號機的百萬等級核電首台焊接轉子,在臨港工廠已經完成焊接,目前正在進行降溫等後續工作。該核電百萬焊轉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即將走出國門,令臨港人感到十分自豪,這將為核電名片增光添彩。

至於1260MW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目前已完成型式試驗。這是應用在陽西二期項目上的世界最大單軸火電機組,計劃今年年內發運交付。

臨港工廠優勢明顯的戰略地位,以及「先行先試」的機遇和使命,意味著必須不斷創新、不斷提升。根據上海電氣提出的「輕資產」戰略要求,臨港工廠已著手對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產生價值、可替代方案等多角度梳理,力爭在2018年走出企業「輕資產」方案的第一步。

有人說,數字化正在催生一場製造業的技術革命。

事實正是如此。生產周期的縮短、生產質量的提高、勞動環境的改善、庫存的減少、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這一切進步都應歸功於工廠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化的生產方式正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製造業的管理模式。

臨港工廠在創建之初,就積極推進數字化工廠的建設,並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數字化在製造執行環節的應用結合。在成功實施ERP系統管理后,臨港工廠根據自身特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與系統作為新型製造技術的深入實踐,將製造執行的各個業務環節有目標、分階段地進行數字化系統建設。

操作師傅在電子顯示屏前,輸入自己工號和密碼后,屏幕上顯示工票清單,按下「開始」按鈕,啟動一天的工作。這就是臨港工廠成熟應用的MES生產管理系統。

不止只有MES生產管理系統,臨港工廠通過MCIS機床聯網,實現機床數據的可視化,提高設備利用率。

更吸引人們的眼球是黃色的自動疊裝機器人,封閉的工作室里,4個「小黃人」按照工作人員預設的程序,正在進行發電機疊裝作業。機器代替手工后,原來55天的生產周期可以縮短至26天,而且產品質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在臨港發電機部壓裝雙工位外南側區域,還有一個自動化立體倉庫,主要用於自動存儲不同類型的定子鐵芯沖片堆料,可以通過激光導航的AGV小車,自動將沖片傳送至機器人自動疊裝工位,並取回空托盤。

疊裝機器人、立體倉庫、自動傳送線、AGV小車,整個系統的四個模塊間完全實現了無縫對接,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為臨港工廠在智能製造上的探索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事實上,依託上海電氣信息化一體化平台的強大支持,臨港工廠作為上海電氣數字化示範工廠,於2011年被國家工信部列為信息化人才實踐基地。通過多年努力,目前臨港工廠基本形成了「標準化、精細化、精益化」的數字化工廠管理特色。

聚焦國家戰略,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一直是上海電氣戰略部署重點。2007年8月1日,臨港工廠成立之際,見證了電站產量突破1億千瓦。十年後的今天,臨港工廠將極端製造轉型為極端「智」造,書寫出製造2025最務實的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