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屹立九十年不倒 斯特蘭德書店是如何做到的?

看起來,紐約的斯特蘭德書店(Strand Bookstore)似乎是該地唯一一家不受書市波動影響的獨立書店。這家書店剛剛在今年6月度過了它的九十華誕。其所在的地盤歷經過各大線上書城、銀行機構、快時尚店及各種小食店的不斷「蠶食」,仍是堅如磐石。1927年,本傑明·巴斯(Benjamin Bass)創立了這家書店,此後又由其子弗雷德(Fred)繼承,在巴斯(Bass)家族三代人的苦心經營下,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頗有意思的是,弗雷德碰巧也是今年滿90歲。目前,書店由弗雷德和他的女兒南希·巴斯·威登(Nancy Bass Wyden)共同管理。

然而,對巴斯·威登來說,談論大型書城和電商巨頭的威脅,多少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

「本店一貫……堅持小本經營,不抱非分之想,」她在最近的一場訪談中對《赫芬頓郵報》說道。這場訪談與書店的光輝歷史相關。「我其實不是太在意那些競爭者。」

1976年,斯特蘭德書店設在中央公園附近的流動書報車。

當然,這不是說這家書店的成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經營過程中當然是沒少用心的——每天兩次活動,一周七天不打烊,還要滿城跑去設置一些臨時展櫃。目前,斯特蘭德書店打算把行政和業務部門從3樓搬到10樓,以便對3樓的「稀有書籍陳列室」進行擴充,擴充后的空間翻倍,可用於舉辦活動。

「我們主要關注自己的社群,」巴斯·威登說。書店主要透過以下方式來拓展社群:在全球範圍內推廣「訂購盒子」(subscription boxes,是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顧客每個月向提供該服務的商家交費若干,相應可獲得特定領域的新品嘗鮮大禮包,如化妝品或電子遊戲等,它在的流行度還不高——譯者注)業務、參加Comin-Con及BookCon等知名展銷會、在市內設立書報亭、在中央公園等地策劃假日市場等等。藉此,斯特蘭德書店希望能拓展其業務範圍,令自己更徹底地融入到紐約這座城市的「文脈」當中。

書店也經營一些與圖書相關的周邊產品,例如一些自家設計的大手提袋。「起初,我們只是在手提袋上印上我們的店名、地址、電話和郵編,」巴斯·威登笑著回憶說。「然後我們就四處尋訪設計師,名聲傳出去之後更有許多人自告奮勇來幫忙。」她接著說道,如今書店已雇有3名全職設計師來負責產品裝幀工作。

南希·巴斯·威登和父親弗雷德·巴斯在2016年的照片,目前書店由父女倆共同運營。

巴斯·威登曾學習英語文學及商學,畢業后在埃克森(Exxon)旗下的零售加油站工作了好些年頭,之後才接手經營家族產業,她推動了書店的進一步現代化。

她說,「父親從沒打算花錢讓店裡變得好看一點。即便是粉刷天花板或者買空調這樣的小事兒也得經過一番辯論。」(接下來她又補充道:這樣的爭論不是什麼新鮮事,因為父親在當年也曾就「星期日開不開業」這個問題和祖父發生過爭執。)斯特蘭德書店的鐵杆冬粉們一度抱怨過店裡的經營方向,認為它在文創產品上——如風格大膽的冰箱磁貼與T恤衫——投入了過多的注意力,搞得店裡「書香味」有些不夠濃了。幾年前,店裡又重新布局過,把書疊成高塔狀來做展示。有道是眾口難調,讓所有人都滿意是不大容易的。

「打個比方來形容一下我們的做法,書類似於句子,周邊產品類似於標點:後者出於趣味,前者則是承諾。」——南希·巴斯·威登

「在堅持創店宗旨、力求不忘初心——也就是專註書籍及舊書經營——之時,我們也在想辦法做到與時代同步,」巴斯·威登說。幾乎每家想要堅持以賣書為中心這一理想的書店,都會面臨這樣的平衡與抉擇。對斯特蘭德書店而言,店裡現在已經不再充斥著密集的書櫃和落伍的裝修設計了,但它也沒有走太遠:譬如,它並沒把自家的「稀有圖書陳列室」改成咖啡廳,也沒像有些店那樣把一樓的一半以上空間都騰出來賣CD和電子書。

「我們的焦點仍然在書籍本身,」巴斯·威登特彆強調。「打個比方來形容一下我們的這種安排,書類似於句子,周邊產品類似於標點:後者出於趣味,前者則是承諾。」

儘管斯特蘭德書店如今看起來更加與時俱進,並沒有死守單一的書籍經營,但巴斯·威登表示:某些特色元素的確構成了自家最大的賣點。在諸如Borders或是Barnes & Noble這類連鎖書店異軍突起的那段日子裡,許多獨立書店在新的競爭形勢下淪為了犧牲品。根據她的回憶,當時Barnes & Noble的店直接在斯特蘭德書店周圍形成了包圍圈,其中還包含一家它旗下的舊書店。

「我覺得,那家舊書店就是專門針對我們的,」她說道。「我不太清楚Barnes & Noble那邊具體是個什麼思路,但很多人都認為Barnes & Noble瘋狂擴張的主要目標就是小型的獨立書店。」目前Barnes & Noble的店已經撤走了不少,但斯特蘭德書店仍然巋然不動。這該怎麼解釋呢?巴斯·威登認為原因很簡單,就是自家的低價優勢而已——不像那些大型連鎖店,斯特蘭德經常打折而且有舊書賣——此外,它還為那些真正的「書蟲」們提供了靜心讀書並沉浸其中的空間。「我們為顧客創造出更多的獨特體驗,」她解釋道,「這就讓我們的店顯得不那麼貧乏。」

當然,斯特蘭德書店也不是從沒遇到過麻煩。即便在大型連鎖書城興起之前,斯特蘭德書店也必須想方設法為自己謀生存。「我母親曾經給我講過一個她新婚時的故事,」巴斯·威登告訴《赫芬頓郵報》說。「有一天父親回到家裡抱怨說,『我不知道我們這麼幹下去還有什麼意義。今天只賣了17美元的書。』」然而,在每一個令人擔心的轉折點上,巴斯家族仍能同舟共濟,勉力維持書店的存續。在大蕭條當中,創始人本傑明·巴斯一度快要付不起房租,為此沒少發愁,幸運的是房東——這位房東是紐約司徒文森區的一名闊少——允許他繼續呆下去,租金以後慢慢結清即可。過了一些年,該地房租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但斯特蘭德書店則獲得房東特別優惠,租金維持原價不予調整。

一張1938年的斯特蘭德書店照片。圖片來源:網路

紐約是個變幻無常的地方,這樣的狀況沒有持續太久。到1950年代,房子被拆掉,以便給那些更來錢的項目讓路,書店不得不另找落腳之處。「我的祖父說,『我們可以開展一下郵購業務』」巴斯·威登回憶道。「而我的父親則表示,『我們去百老匯吧,』因為他知道那塊地方人流量更大,口岸更好。不過,這個決定的確類似於某種信仰之躍。」

我們家族已經打算要堅持把書店做下去。找我們洽談的開發商不在少數,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南希·巴斯·威登

這一躍的收效還是很亮眼的。在1990年代後期,巴斯家族在百老匯和第12大街都有了好幾層樓的鋪面,這使得書店不用再受房東或開發商的煩擾。巴斯·威登認為,像斯特蘭德這樣的書店如今是能夠在沒有自家地產的情況下維持運轉的,不過她也承認擁有自家不動產「的確有一定幫助。」

「我們家族已經打算要堅持把書店做下去,」她告訴《赫芬頓郵報》說。「找我們洽談的開發商不在少數,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紐約真的需要那麼多銀行和服裝店嗎?這座城市可是全世界出版業和文創產業的中心。它必須擁有一批好的書店才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