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什麼才是中國的文化?

文化」是一種不必特意傳授,由於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而「文明」則常常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它總是和「有教養」、「有知識」、「有規則」等詞語相連。」

為什麼要討論這個話題

大家都知道,從晚清以來,一直到現在,關於文化的討論是非常多的,從林則徐、魏源「睜開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我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要來討論這個問題呢?這是因為我有以下幾個特別的考慮,先向大家「從實招來」。

第一,是我們過去對文化的討論,或者給文化的界定,往往是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我們有一些高度概括的形容詞,可是說實話,你聽完了,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不符合一個歷史學者的習慣。我今天要給大家講得具體一點,就是什麼才能算「的」文化。

第二,我也有我的擔憂。最近這些年,很多人熱衷於談論文化,諸如「文化走出去」、「文化在世界上有多大的意義」,等等。可是,很多人在談論「文化」的時候,首先會把它「窄化」。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可是有人卻把文化窄化為漢族文化,然後又窄化為漢族裡面的儒家文化,然後再窄化為他認為是正統、經典的儒家文化。

第三,當我們討論「文化」的時候,有一些人帶著一種很奇怪的、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文化優越感。因此,在所謂「崛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就會有一種錯覺,覺得我們文化優於其他文化。因此,我們現在需要理性地、歷史地、自覺地認識文化,這樣才能夠和各種民族、各種文化有互相交往、互相理解與平等的態度。

文化的五個特點

我今天希望能夠講清楚的是,什麼才是典型的文化。即文化的特點,什麼在比較明顯,在外國不太明顯。但是,我這裡還要作一個界定,下面講的主要是漢族的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繫。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叫作「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誌意義的符號。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在古代,漢字這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歷史上沒有中斷,延續到現在,它對我們的思維、閱讀和書寫,都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東亞,形成了所謂的「漢字文化圈」。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我上課的時候,尤其是給外國學生上課的時候,要出一個題,這個題就是,賈寶玉應該管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叫什麼?外國人總搞不清楚,他們說sister。為什麼稱謂這麼複雜呢?這是因為的家、家族、家族共同體,要想有秩序,必須把遠近親疏關係界定得非常清楚,這就涉及到倫理原則和等級秩序。簡單地說,這裡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在古代,是分得很清楚的。第二個原則就是「上下有序」,必須講清楚上下,伯仲季叔,分得清清楚楚,不能亂。這兩個原則,在喪服制度上表現得最明顯。一個人死了之後,在這個人的喪禮上穿什麼衣服,一方面表示你和死者關係遠近如何,一方面通過喪服,把一個大的家庭、放大的家族、更大的家族共同體聯結起來。而的家庭、家族、家族共同體再放大,就是國家。西方不論是country、state都沒有「家」的意思,偏偏有「國家」和「家國」,因為在觀念世界裡面,國就是放大的家,家就是縮小的國,上下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在國家層面上也是非常嚴格的。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有了儒家學說。

第三個,漢族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鍊,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

第四個特點,是最有趣的陰陽五行。陰陽不說了,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第五個,是天下觀念。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人有一個宇宙想象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天的中心在哪裡呢?古人想象在北極。古人認為大地的中心在哪兒呢?「洛者,天之中也」,洛陽是大地的中心。這是因為這套觀念形成的時候,大概是東周,那時候王都在洛陽。所以,古代人以洛陽為中心。想象中一圈圈放大,這就是大地的形狀,所以有「九服」或者「五服」的說法,每服五百里,兩邊各有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五服」就是五千里,大地就是這麼方方的。但是,從這裡形成的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越在中心的人,文明程度就越高,越在邊兒上的人,文明程度越低,這就是南蠻、北狄、東夷、西戎,很早形成了「華夷觀念」,認為人是文明人,周圍人是野蠻人,野蠻人要接受文明人的教化,就形成了一套「天下觀念」,即以我為中心想象世界。這個想象和觀念逐漸發展,不僅成為一種民族志、地理志裡面的文化觀念,也形成了政治制度即「朝貢體系」。

這五個方面如果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屬於漢族的文化。可是,需要再次強調的是,現代是五方雜糅形成的,就連漢族本身,也是五方雜糅的。從秦漢到隋唐,其實不斷有外族進來,漢族也是逐漸吸納、融合、雜糅了其他民族才形成的。

文化是複數的文化,不是單數的文化。

不同以往的文化轉型

歷史上,在很長時間,總是「在傳統內變」,主流文化始終還是在漢族文化傳統系統裡面作調整,這是因為在古代,無論是佛教、三夷教、伊斯蘭教,還是明清天主教,始終沒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戰和改變這個漢族文化,所以,變化都是在傳統內部的調整、適應、改革、變化。但是,到了晚清,由於堅船利炮、西力東漸的原因,不得不「在傳統外變」,不得不越出傳統,文化就面臨危機。

從1895年到1919年,這是思想和文化轉型最重要的時段,在這個時段你會看到很多變化以前所謂的「三綱五常」變了,變得很徹底很厲害。面對西洋和東洋列強,人處於一種焦慮和緊張的心態中。以前那種很自信、很安定的樣子已經很難看到了,優雅、寬宏和從容,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

相應地,剛剛我們講的漢族的文化的五方面也出現了變化。

第一,「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提倡白話文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要普及識字率,提高國民的文化程度。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新舊文化斷裂的問題。以前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它代表典雅、禮貌和尊嚴,也代表著有教養、有文化,現在不再有了。當以前的口語變成書面語言之後,使得雅言和俗語失去等秩,同時也使雅、俗不再有分別。我不知道大家現在有沒有這種感覺,自從白話文成為主流之後,寫信已經不再有典雅方式了。第二,現代漢語摻入了太多現代的或西方的新辭彙,這些辭彙進來以後,使得我們通過語言感知的世界已經變了。第三,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以後,提倡簡體字,使得文字和原來的形象之間的距離更拉大了。簡體字雖然方便學習,但是離開原來的「形」,越來越像抽象符號,傳統漢文化裡面,通過形象的文字思考、書寫和表達的這個因素,就發生了問題。

第二個,家、家族、家國,以及儒家學說,也出現了問題。雖然現代尤其是鄉村仍然保持著一些傳統家庭、家族組織,人至今還是相當看重家庭、看重親情、服從長上,但是,城市化、小家庭化、人口流動,使得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結構關係發生了變化。過去那種密切的、彼此依賴的鄰里、鄉黨、家族關係,已經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了。因此,儒家家族倫理與國家學說,也逐漸失去了原來的社會基礎。

第三個是信仰世界。自從晚清以來,儒家在西洋民主思想的衝擊下,漸漸不再能夠承擔政治意識形態的重任,佛教與道教也在西洋科學思想的衝擊下,受到「破除迷信」的牽累,逐漸退出真正的精神、知識和信仰世界,越來越世俗化、體制化和旅遊化。因此,傳統的信仰世界也在危機之中。

第四個是陰陽五行,在科學的衝擊下也越來越難以維持,它在現在已經不能完整地解釋世界萬事萬物了。陰陽五行學說,現在基本只在中醫、風水、食補等領域裡面還保存著。在整個現代的知識系統裡面,它已經到了很邊緣的地方。

第五個是「從天下到萬國」,基本的世界觀念變了。隨著晚清以後西洋進入東方,不僅摧毀了原來的天下觀念和朝貢體制,也重新界定了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古代傳統裡面的宇宙觀、世界觀、朝貢或冊封體系,已完全不現實了。

文化與文明有何區別

我這裡想引用一位德國學者伊里亞斯的見解,他在《文明的進程》這本書中提出,可以把「文化」和「文明」做一個界定和區分,即「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因此,它沒有高低之分。而「文明」是使各個民族差異性逐漸減少的那些東西,表現著人類的普遍的行為和成就。換句話說,就是「文化」使各個民族不一樣,「文明」使各個民族越來越接近。

接下來伊里亞斯又指出,「文化」是一種不必特意傳授,由於耳濡目染就會獲得的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而「文明」則常常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東西,因而它總是和「有教養」、「有知識」、「有規則」等詞語相連。雖然「文化」是讓你隨心所欲表現自己特色的,但「文明」是給你一些限制和規則的。如果這樣理解「文明」和「文化」,我們就不必對全球化和現代秩序恐懼,也不必擔心我們的文化會被侵蝕掉,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普遍的文明和規則中,守護好獨特的文化和傳統。

再接下去,我還必須說明,各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它表現出一種對異質「文明」的抗拒。毫無疑問,文明始終是在不斷侵蝕文化,我們承認這一點,因為「文明」常常是在前進的,時時表現著殖民和擴張的傾向。也就是說,「文化」與傳統有關,它是特殊的,而「文明」與未來有關,它是普遍的。這兩者怎麼協調?

我們今天講漢族文化的特點,那麼,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一個普遍文明規則下,能夠保存好特別的文化,同時在現代文明的時代,能夠理解這些文化在歷史中的合理性。比如說,我們在接受和讚美科學的同時,對於陰陽五行能不能有一些同情的、歷史的理解?又比如說,我們在接受普遍的法律和制度的時候,能不能夠對傳統的家、家族、家國的倫理和道德準則有一點歷史的理解?再比如,我們能不能在接受新的文明的時候,對傳統宗教也能夠有一些溫情?同樣,我們能不能夠在接受萬國平等原則的同時,也能對人理解世界的歷史習慣有一點點理解?我本人是研究歷史的,我一直認為,無論是文化還是文明,我們必須要在歷史當中看,我們承認歷史是變動不居的,我們回過頭去看文化,面向未來看文明,對兩者都要有同情。

閱讀往期經典文章

回復以下關鍵詞,送你一篇周國平哲理美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